参观胡里山炮台有感

丁淼

文字/丁淼图片/自拍 <p class="ql-block">  从厦门植物园出来,用过午餐即奔下一景点胡里山炮台,途径厦门大学而不入,是因为我们预约的参观门票还没到点。</p> <p class="ql-block">  当天多云天气,能见度尚可,开车行驶在环岛路上,沿途景色优美。亚热带绿植的叶子宽大茂盛,海洋像宝蓝色的绸缎,远处的小岛依稀可见,一派祥和宁静。遥想当年,这里是曾经的海防前线,金戈铁马,炮声轰鸣。我们对厦门最早的认识应是历史课本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厦门曾被英国攻陷,之后的《南京条约》又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受尽侮辱。</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依然是前线,是大陆和台湾对峙的前线,炮击金门的炮声断断续续响了近30年,除了有名的“8.23”炮战是大规模炮击外,其余都是象征性地打,后来是“单打双停”。</p><p class="ql-block"> 金门,是大陆和台湾的一条纽带,国家决策对其“打而不登,封而不锁”,炮战的目的不求杀伤和占领,政治意义远高于军事意义。国民党(现在是民进党)占不占金门岛,大陆和台湾的距离是几公里和300多公里的差距,如果他们失去金门岛,也许就彻底断了念想,真想“台独”了,所以不强攻金门,是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p> <p class="ql-block">  胡里山炮台,地处厦门市环岛路,毗邻厦门大学校区,与金门一水之隔,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历史上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且完好地保存着世界上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后膛海岸炮—克虏伯大炮。所以,但凡来到厦门的游客,大都不忘前去打卡。</p> <p class="ql-block">  景区的入口处就在公路边,刷身份证而入。粗壮的大榕树沿着登上小山的道路两侧排列,当年的小树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古树;当年的些微阴凉,已经变成了今天遮挡酷烈阳光的浓荫。树和树之间的台阶两侧满是关于炮台的介绍文字,文字已经和石头一起在年复一年的风雨中渐趋斑驳,字迹与石头表面上的苔藓一起变绿变黑,反而显得更有一种人类社会与自然相融合的悠长与滞重。</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曾经抵抗外侮的战场,位置就是这个位置,一点都没有变化,变化了的只是时间。曾经的腥风血雨和时过境迁以后的香风柔和之间的巨大反差之中,就是中华民族奋然崛起的光辉足迹。祖国之大,可走到的地方和看到的文化古迹,实在太多,这是生为中国人的一种幸运。</p> <p class="ql-block">  走到胡里山炮台大门前的时候,从山下其实就一直在响亮地持续的战鼓声中,突然听到了一些长长的呐喊。走进炮台的城垣,赫然看到正在进行的清兵操练与开炮表演。</p><p class="ql-block"> 这些演员当然只是演员不是清兵,甚至也不是现在受过训练的战士,他们可能是签过合同的演出公司的职员,甚至应该只是招募而来的工人,经过简单的训练以后,知道统一步伐和动作即可上岗的景区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  现场的围观者中,有扶老携幼的合家旅行者,有始终手拉着手的年轻伴侣,有很多举着相机手机拍短视频的人,还有一些跃跃欲试,看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他们似乎就是当年百姓的穿越,就是台上表演的战斗所要保护的家人的最直接的体现。其实到了这种时刻,一切都已经退到不能再退的地步,而一切也都完全仰仗于炮台上这些具体的战士的勇敢。</p> <p class="ql-block">  操演结束以后,在那位清军军官举着小旗的带领下,战士们陆续登上装有德国克虏伯大炮的山顶。军官在旁边一个制高点上用望远镜遥望着海上,举旗命令填装弹药。这个填装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里,都浓缩着一系列复杂的琐碎的但是肯定十分严肃严峻的情绪精神。我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动作里,体会到了一些什么,竟然看得眼眶发热起来。</p> <p class="ql-block">  祖辈的牺牲与失败,具体到战斗中的人来说,那都是百分之百的壮烈。而我们一向鄙视的晚清政府的迂腐无能,其实并不能完全代表具体的战士的英勇,他们在年龄的意义上,在本民族传承的意义上,其实都是现代人的祖辈,也是所有围观者的祖辈,是其优缺点受到自身局限也更受制于国家民族的整体状态的祖辈。</p> <p class="ql-block">  炮声响起,一股青烟之后,表演结束。身着清朝官兵服饰的表演者列队走下炮台,却没有迎来掌声,而依旧是人们不无好奇的围观甚至是带着讪笑的指指点点。不过,像我一样默默地向他们致敬的人,应该也不是少数。</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胡里山炮台,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炮台用花岗石条建成,整个建筑糅合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是我国目前保存古炮数量最多、岸炮最大、设施最完整的一座海防要塞遗址。</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海岸炮“克虏伯大钢炮”,是我国以历史文物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成功的第一例。</p> <p class="ql-block">  胡里山,地势险要,可与对岸的屿仔尾、龙角尾形成掎角之势,封锁厦门港,早在明朝时期就建有炮台。洋务运动兴起之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胡里山炮台正式动工,历经两年八个月建成。</p><p class="ql-block"> “克虏伯”大炮为德国著名家族企业克虏伯兵工厂生产,是十九世纪著名的后膛装大炮。虽然价格昂贵,但清政府认识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前后购买了328门大小不一的这类大炮,差不多遍布我国海岸线。</p> <p class="ql-block">  克虏伯大炮,口径280毫米,炮身长13.9米,射程达到14000米。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克”是克敌制胜,“虏”是胡虏敌酋,“伯”则是一种尊称。当年清军第一次接触这家以生产火炮著称的公司时,将其名称音译为“克虏伯”,无疑寄托了他们的良好愿望。历史上,胡里山炮台克虏伯大炮也确实创造过十分辉煌的战绩,1937年9月3日击沉日军箬竹型13号舰,首开中国战区击沉日舰的先例。</p> <p class="ql-block">  今天站在炮台遥望大海,不禁感慨万千。国家民族之险一旦到了家门口,其实就已经危矣,如胜也只能说惨胜。拒敌于国门之外固然重要,但将战场外移到公海上,甚至转到侵略者的国土上才是上策。在今天导弹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里,这已经不再是一种理想,而接近于现实,至少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了。那种动不动就将炮舰开到中国的家门口来,对着岸上的中国军民肆无忌惮地射击的事情,应该说已经不会再有。</p> <p class="ql-block">  参观胡里山炮台,可以尽情欣赏南国风光,深切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里的大炮坚壁、图文数据,都是浓缩着的那段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们也在时刻提醒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历史,才能抵御外侮。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军事上也要不断进取,保持足够的强大,这才是真正的防范意识和必须时时紧绷的国家民族生存之根,才能真正守护一方和平与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