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致良知读书会(林甸往事读书会)《论语章句心解》(38) 八佾第三 3.11 3.12

高丽

<p class="ql-block">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p><p class="ql-block">乎!”指其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有人问孔子关于禘祭的内容,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应该就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说话的时候,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孔子不知道禘礼吗?禘礼是最重要的礼仪,是君主祭祀先祖,慎终追远的一种礼仪。通过举办禘礼,君主可以表示长幼有序的宗法伦理,强调君臣有别的政治秩序。对于如此重要的礼仪,孔子当然是熟知的。不然,在3.10中,孔子也不会说“吾不欲观之矣”了。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p><p class="ql-block">第一,不值得说。有资格行禘礼者,只有天子和鲁公,其余人没有资格行禘礼。朱熹说:“非或人之所及也。”◎所以,跟这种人详细谈禘礼的内容,没有必要。不如谈禘礼的重要性为好。所以,孔子才避而不谈禘礼的内容,回答说:“不知也。”</p><p class="ql-block">第二,为尊者讳。3.10谈到鲁公在举办禘礼时违礼,3.11中有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跑出来问孔子关于禘礼内容的事,孔子当然不便多说。否则,这就是在批评鲁公违背礼法了。于是,孔子只能绕开禘礼的内容本身,谈禘礼的重要意义,即禘礼的精神。</p><p class="ql-block">但是,笔者以为,孔子这么说,或许还有第三层意思。孔子回避了对禘礼内容的讨论,而直接揪着禘礼的作用,即确定天下秩序,其实是在告诉士人,不要专注于礼这种形式本身,而要更关注礼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本质,即仁爱之心。由此,才可以真正发挥禘礼的作用。这其实也是就着禘礼这种单一的礼节,回应了3.3、3.4的提法。</p><p class="ql-block">综上,在篇章结构上,3.10与3.11是同一组,都是在用禘礼打样板,强调在关注各种礼时,应重点关注礼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的鬼魂真的在面前一样;祭祀外神的时候,就好像外神真的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不能亲自参加祭祀,也不会找人代办祭祀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 3.12谈祭礼,谈礼的重点是其精神,即真心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并不过多强调鬼神之事。他曾说:“敬鬼神而远之。”但这并不代表孔子不认为有鬼神。3.12恰恰证明,孔子认为有鬼神,只是不过度强调鬼神对人的决定作用。这也符合当时的天人观念。</p><p class="ql-block">发展到现代,这种鬼神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了。我们现在基本不认为有鬼神。所以,相应的祭祀礼仪,也就变成了对先人的纯粹的哀悼与缅怀。而这也恰恰证明了一点,即不论时代怎么发展、礼的形式怎么变,礼的精神内核,即真心,或曰爱的情感是不变的。因此,爱的情感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纽带,情感轴(y轴)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