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致良知读书会(林甸往事读书会)《论语章句心解》(37) 八佾第三 3.10

高丽

<p class="ql-block">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洒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禘”,指的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鲁国始祖周公旦对周朝有大功,故周成王特别赏赐在祭祀周公时行禘礼。从此以后,鲁国沿用此惯例。</p><p class="ql-block">“灌”指的是把酒洒在地上。在祭祀时,会让年幼的男女(称为“尸”)代替死者作为受祭者,然后祭祀者把用郁金草合着黑黍酿成的酒(称为“郁鬯”)洒在地上,让尸闻到酒的香气,以此来祈求神降临。</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他看到灌礼之后,就不愿再看了。其中的缘由,古往今来,有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是朱熹的说法,认为鲁国的禘礼搞得形式大于实质,特别是在办到灌礼时,办得很是潦草。朱熹引用唐朝赵伯循的话,说:“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是孔安国的说法。在何晏、邢昺的《论语注疏》中,孔安国提出:“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p><p class="ql-block">这涉及一个典故。鲁庄公有两个儿子:庶长子僖公、嫡子闵公。庄公死后,立闵公为君;闵公死后,僖公继之。按照礼法,在祭祀时,闵公的牌位应在前,僖公在后。但是,鲁公臣子为了讨好僖公的儿子鲁文公,将僖公的牌位升到了闵公之前。这叫“乱昭穆”,违背了礼法。</p><p class="ql-block">在禘礼中,用酒灌地来降神之后,要“列尊卑,序昭穆”。所以,孔子才说:灌礼之后“吾不欲观之矣”。</p><p class="ql-block">第三种是清朝刘宝楠的说法。他在《论语正义》中提到,周朝礼崩乐坏后,各国君主也违背礼制,僭越使用禘礼。而这种礼节其实只可以在得到特别优待的周公庙里举办。所以,孔子才说“吾不欲观之矣”。</p><p class="ql-block">这三种说法都有可能,故我把它们都列出来。但相比第三种说法,两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些。</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这三种说法无论哪一种,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即周朝礼崩乐坏的现实。不过,理解这句话,又不可停留在“礼崩乐坏”这一现实层面,而应结合上下文综合来理解。3.6~3.9谈的是士人应如何尊礼,3.11谈禘礼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断定,</p><p class="ql-block">3.10谈的是第一种重要的礼,即禘礼,应该怎样才合乎礼制的问题。由这种禘礼开始,确立的是天下的人伦纲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