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p><p class="ql-block">“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季氏(可能是季康子)去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求说:“难道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求说:“没办法呀。”孔子感叹道:“呜呼!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竟然会接受这种不合礼法的祭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礼记·王制》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按照礼制,只有天子才能有资格去祭祀各地名山大川,而诸侯只能祭祀自己领地内的名山大川。至于大夫,则没有资格去祭祀名山大川。季氏是大夫,没有资格去祭祀泰山,而他竟去祭祀泰山。这是严重的违礼之举。所以,孔子说,连林放都知道礼,而泰山之神竟然还接受这种违背礼法的祭祀。这显然是在委婉地批评季氏违背礼。</p><p class="ql-block">这句话还有另一层深意。孔子说“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一句,是话里有话。他表面上责备的是季氏,其实是在责备冉求。</p><p class="ql-block">林放是经常来向孔子讨教学问,特别识礼法的一位学者。据称,林放并非孔子的学生。连这样一位不是孔子学生的人都能经常来向孔子讨教关于礼的问题、遵守礼,作为孔子学生的冉求却不能积极主动地维护礼,这让孔子感到很失望。所以,孔子特意点了林放的名字,并当着冉求的面夸赞林放。这其实是在暗中批评冉求。</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在讲代表时代新风尚的士人要积极主动地捍卫礼,特别是在侍奉君主以后。</p><p class="ql-block">这一句有承上启下之作用。上承对周朝礼崩乐坏现状之批判,下启新精英应如何守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下堂饮酒。这就是君子之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3.6与3.7是同一组,谈的是作为新精英的士人如何遵守礼。</p><p class="ql-block">另外,本段涉及两种礼,即乡射礼与乡饮酒礼。这是士人之间交往时应该遵守的两种重要礼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p><p class="ql-block">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卜商问孔子:《诗经》上说‘漂亮的脸笑起来真好看啊,黑白分明的眼睛真明亮啊,好像洁白的底子上画上美丽的图案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p><p class="ql-block">卜商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乐也是(产生仁爱之心)之后的事情呢?”孔子说:“卜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p><p class="ql-block">解读3.8重点在于“绘事后素”一句,讲的是先有一个白底,然后画画。而在当时,被孔子认为有一个白底的,被孔子寄予希望的人,主要是新精英。所以,这一句显然还是沿着3.6、3.7的主题在谈,讲的是新精英应该在内心产生仁爱之心的事。如此,新精英才能真正维护礼,也才能引领时代的新风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