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致良知读书会(林甸往事读书会)《论语章句心解》(33) 八佾第三 3.1

高丽

<p class="ql-block">第二篇讲了孔门努力的方向,即辅佐君主,实现太平之治。这是立了一个标杆。第三篇则回照现实,借着谈礼,重点谈周天下的现状。春秋时期,周朝天下礼崩乐坏。这是当时每个有识之士都要面对的现实。要领导天下走向安定,就必须从根源上入手,解决人心中的这一病灶。</p><p class="ql-block">本篇依旧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周朝礼崩乐坏的现实开始;转而谈新精英要如何奉礼乐制度,接着转向对各种礼的介绍;随后通过介绍乐,谈国家治理的两大机制,同时也提出孔子等新精英是时代的希望;最后收尾于周朝礼崩乐坏的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篇介绍各种礼制,却又将礼崩乐坏的两章放在首尾两头。这更是展现了东周社会现实之悖谬。</p><p class="ql-block">本篇可分为以下六个部分:</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末世气象:不忍观哉(3.1)</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周朝现状:礼崩乐坏(3.2~3.5)</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时代新风:精英尊礼(3.6~3.9) </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诸礼之规:善恶之辨(3.10~3.23) </p><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乐之义理:天之木铎(3.24~3.25) </p><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 末世气象:不忍观哉(3.2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意如(谥平)时说;“他用八八六十四人在庭院里跳舞,如果这还是能够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容忍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3.1这句话意思极深,让我们逐层拆解之。</p><p class="ql-block">第一层,这句话谈的是季孙意如之事。季孙意如是鲁国当时的权臣,也是后来赶走鲁昭公之人。季孙意如目无尊上,甚至连天子规格的舞队也敢用。这不仅没把鲁公摆在眼里,而且没把周天子摆在眼里。所以,孔子此言,是在斥责季孙意如目无尊上,无法无天。</p><p class="ql-block">第二层,这句话是孔子在离开季孙意如门下后说的。孔子早年能步入政坛,有赖于季孙意如的青眼。但是,孔子显然对季孙意如飞扬跋扈的行为感到不满。所以,后来孔子才离开季孙意如,投身于鲁昭公门下。</p><p class="ql-block">由这一层背景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也浓缩了他早年间对季孙意如的观察与看法,即认为季孙意如行为跋扈,故而自己要远离之,与之划清界限。当然,孔子要远离的绝非季孙意如一人,而是所有违礼之人。在孔子眼里,这些人都是同一路人。</p><p class="ql-block">第三层,这句话被摆在第三篇“八佾”的第一句,用来统领第三篇。第三篇的主题是天下现状。而3.1谈的是鲁国大夫季孙意如违背礼法,甚至连天子的舞队都敢用。这便是在说,鲁国国内,从大夫开始到庶民,上上下下都不尊礼法。鲁国实在是东周这个礼崩乐坏时代一个恶的代表!</p><p class="ql-block">由此,再来品“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一句,可知它体现出来的是孔子对母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爱恨交加的情感。这是心有大爱之人才会有的情感,“爱之深,痛之切也”。</p><p class="ql-block">综上可知,3.1以季孙意如的违礼之举作为例子,谈的是鲁国国内,乃至整个东周的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这是以小见大之写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