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昵称:咯咯</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503156597</b></p> <p class="ql-block"><b>序言:</b></p><p class="ql-block"><b>亲,如果您不幸成了“修理组”的一只“三极管”、“电阻”,希望不会引起您的血压“振荡”。一切为了写作需要,逗大家开心,陪大家一起穿越回四十多年前的时空,重新感受一下那段并肩相伴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b>请相信,您的一颦一笑、一打一闹留在我脑海里是那么的美好生动、那么有血有肉。</b></p><p class="ql-block"><b>虽然相隔万里、分别近四十年,我仍深深地怀念你们的从前、思念你们的今天、祝福你们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各位仙去的老上级、老同事、马大组长,比起仪表车间特别是修理组的那些𠾐𠾐“炮声”,天堂对你们来说是否有点太寂寞了?愿你们在那儿一切安好、笑口常开!仪表车间的这帮东西们还在惦念着曾经的点点滴滴。</b></p><p class="ql-block"><b>爱你们哦!</b></p> <p class="ql-block"><b>一九八一年七月,我来到修理二组报到。组长马良兆正埋头修着一台中型的记录仪。当车间主任将我带到他边上,他只是略略侧起右脸,挑起那两条一高一低的眉毛斜了我一眼,而后对着右边尽头的胡师傅说,以后小俞就由你带吧。随后又一头扎进了那堆仪表里。</b></p><p class="ql-block"><b>胡师傅常常呆呆地看着我,她不怎样教,却总是有一句无一句地问我一些其它事情,比如你是广东人啊?没几周她就退休了,而我也成了无师苍蝇。</b></p> <p class="ql-block"><b>胡师傅的对面是汪师傅,汪师傅从早到晚都在摆弄那台记录仪,常常搞得大气喘小气,才嗲嗲地喊:阿马,侬快来帮帮吾好伐?然后撅着那张胖脸上的小嘴,摆出一副无辜样看着马组长在帮她“收摊”。</b></p><p class="ql-block"><b>流量组的童师傅经常来我们组串门,每次看到汪师傅就一边屈膝、两腿交错地行了个女子万福礼,一边翘起他的一对兰花指头,然后用吴语深情地喊了一声:庆凤,我滴娘子!逗得汪师傳美滋滋地。然后俩人便一起柴爿长柴爿短、小柴爿这、小柴爿那地聊起了汪师傳的丈夫柴先生和两个儿子。不久汪师傅也调离出仪表车间。</b></p> <p class="ql-block"><b>炼油厂在文革后期,一直是年轻人的梦想就业之地。那时,高中毕业生大学也念不了,大多数都去了农村、农场、大小工矿或商业部等。像炼油厂这种中央直属大型企业自然便是香饽饽。所以我们炼油厂,高干子弟特别多、官太太特别多。而像仪表车间这样技术性强的部门,当然也是他们的去处。修理一组的施沛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b></p><p class="ql-block"><b>施沛工作倒蛮卖力,好哥儿们义气,也爱打抱不平,这点倒像他的师傅郭大霞。施沛虽然个子不高,但特爱打扮,尤其是发型,总是喜欢请个专业发型师将头发做得油光鲜靓,还将三七开的前留海吹成薄薄的一片,凌空伸展在前额的上方。为此,同组的金师傅便给他取了一个绰号——“薄片”(上海高桥的特产点心名)。</b></p> <p class="ql-block"><b>“薄片”有个小缺点,就是爱喝两口,而这也为他以后几次群殴埋下了伏笔。师傅郭大霞也拿施沛没辙。说说他吧,他囗气比谁都大,骂骂他吧,他就油腔滑调,总也让你骂不成个调来。无奈之下,一群老阿哥、老阿姐只好异口同声地呵斥:侬个只赤佬。然后一个个走到他前面恨恨地朝地上骂了一句:呸!!!于是,他又得了一绰号:呸!(沛)还带感叹号的。</b></p><p class="ql-block"><b>有一次,施沛几天没来上班。那天中午我们去大食堂吃饭,看见他耸着双肩,掮着带有“薄片”的脑袋,像只冲头(车床冲头)似地一伸一缩地往前走着。可能是怕别人看见,所以他竭力地低着头想用薄片挡住鼻青眼肿的脸,可还是被同组的姚师傅认了出来。只听到他声嘶力竭地呼喊:“薄片”!“薄片”!那声音直冲七、八米高的食堂顶部,回声四起、震天动地,恨不得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个只赤佬又被人家吃生活了(挨揍)!</b></p> <p class="ql-block"><b>修理一组有位钢炮小金,那是谁也不敢碰他的。金师傅和马师傅是技校同班,当然俩人的关系也是很铁的。金师傅虽然四十左右,但也一直没结婚。每天早上总是一本书夹在胳肢窝里,一手托着个大搪瓷杯,一手提着大饼或馒头,一边走一边扭动着肥肥的腰肢,好像家里养着七大姑子八大姨似地急吼吼赶着来上班。他的书除了工作从来不离手。好友马师傅挪揄说,书中自有黄金乐,而他也是乐此不疲。据说钢炮相过不少亲,但他都没看上。坚守一条:宁缺毋滥!</b></p><p class="ql-block"><b>改革初期,百废待兴,政策措施不断推出。车间一般一个月就至少要开一次大会。这时几百号人都聚集一堂,犹如会战上甘岭。修理组这群男男女女则当仁不让,各自持着“唇枪舌剑”,静坐在绿色的铁管凳上候着。只要哪个段落、哪个标点符号说得不称我老阿哥、老阿姐的心,管你是书记、主任,二话不说就先来个高射炮(提出反驳意见),然后大伙一起导弹、机关枪、炸药包统统上阵,狂轰滥炸,定叫那狗娘养的,一个个都被骂成龟孙子。</b></p> <p class="ql-block"><b>陆书记是从部队转业过来的,他高大魁梧,脸上永远带着一丝让人捉磨不透的微笑。也许这样,这群“主人”看到他倒有几份防备,一般不敢轻易越界。碰上车间开大会,陆书记总爱高谈阔论,尤其那成语啊典故啊,一出一出地往外抛,不仅把整个修理组的那群男炮女枪们怼得一愣一愣的,还把他们一个个秒杀光。金钢炮曾讪讪地问,陆书记啊,听说您兜里揣着是一本成语大词典?陆书记习惯地按了一下那件蓝军装的腰边口袋盖,然后抿着那张军官式的嘴,得意地哼了一声,身体和头也伴随着声音微微地往后一扬。那神态,云淡风轻,让金钢炮顿时乱了阵脚。</b></p><p class="ql-block"><b>不久陆书记升迁了,我们又迎来了邵书记。邵书记是个老实人,他谨慎、少言寡语。每次车间开大会,尽管书记办公室和修理组是在同一条走廊而且还门对着门,他老人家还是走进办公室打个电话来通知。不过偶尔也揣着小胆轻轻地拨开修理组的门缝,两只眼睛可怜得在门缝里只露出半个小眼白。还没等“那娘呃,又要开会啦?!”声音吼完,便吓得一溜小跑,窜进对门的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有时厂里开大会,我们便会随着人流浩浩荡荡,沿着九号门去二号门的那条弥漫着柏油气味的油腻腻马路,然后走出一号大门再去大礼堂开大会。这时就真的是一次两千人左右的大聚会</b><b style="font-size:18px;">(那时炼油厂有六千多职工)</b><b>,平时没有机会碰面的同事都见了面,大家叽叽喳喳,乐得都合不拢嘴。年轻人更借此互相交流着,特别是那些彼此暗生情愫的,此时更是眉来眼去。</b></p><p class="ql-block"><b>说起“电喇叭”,在众多的“电喇叭”中,修理一组还珍藏着一位祖师爷级别的人物——王永吉。那时正值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新的规则常常搞得大伙无所适从。有天中午吃饭时候,王永吉背着双手、驼着虎背,在走廊里咚咚咚地蹬着大八字步,伴着的是他一片片如雷贯耳的骂声,吓得那帮公仆们在闷热的夏天都紧闭着办公室门。而“王主人”则从走廊这头骂到那头,再从走廊的那头骂到这头,来来回回,山摇地动。此时,没有一人敢探出头来瞧上一眼。</b></p> <p class="ql-block"><b>仪表车间大楼的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大学毕业,但楼内卧虎藏龙。就说我们的马大组长,一个人能同时对决三位橡棋高手,而且人家下得还是三副盲棋。</b></p><p class="ql-block"><b>马师傅外表冷漠、嘴巴刻薄幽默、还一肚子“坏水”,车间的毛主任一看见他就吓得绕着走,但他待人其实非常热心。就说我,虽然成了无师苍蝇,不过最后的技术都是他教的,尽管常常被他骂得狗血喷头,但他才是我真正的师傅。</b></p> <p class="ql-block"><b>不要看马师傅总是穿着一件双口袋的军绿色邋遢衬衣,但人家家里家外都经营的头头是道。他不但工作上一把手,而且做菜、缝纫、打家俱、修家电样样都精通,那小日子过得才叫红红火火。</b></p><p class="ql-block"><b>中午时候,一般大家都去食堂吃饭,但修理组的大部分老员工都自己带饭。而我们组的另一间工作室里的徐师傅也因为过于节省,顿顿饭都吃咸蟹,而得了个雅号“咸蟹”。</b></p><p class="ql-block"><b>每次出去工作,马大组长就站在走廊里大声吆喝着:咸蟹!咸蟹!那个帮子女宁(你们这帮女人)好走了伐?那声音破得就像吃了几斤咸蟹,咸得喉咙都咸糇掉了一样。</b></p> <p class="ql-block"><b>虽然出去工作比较辛苦,但该下班的时候女人们都准时回家,马大组长自己则带着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守在车间现场,有时几天几夜都不睡,直到车间开工正常才回组。</b></p><p class="ql-block"><b>修理一组的大组长是个长得瘦小精悍的女汉子——郭大霞。由于能干而又仗义,所以大伙都称她“大侠”。碰到组里有谁被领导或其他人欺,那“大侠”绝对火气辣辣叫冒上来,卷起袖子,拉开嗓门、跳起双脚,恨不得把你鼻子都捅穿。那气势真让你不敢小觑这位瘦骨伶仃的小“女大侠”!</b></p> <p class="ql-block"><b>一般隔个两三年,厂里就会加一次工资。此时,再亲密的关系也变得怪怪的。大家络绎不绝、一轮一轮地走进主任和书记的办公室谈心。当然也少不了有人眼泪一把鼻涕一把。这种气氛让人窒息、压抑。真是“好汉不落泪,只是未到评衔时。”</b></p><p class="ql-block"><b>不过好在一切都随着名单的公布而渐渐平息。特别是修理一组在“大侠”的努力下,终于又言归于好。大家决定,凡加了工资的每人出一元钱,买个几十斤大闸蟹,开开心心“涮”一顿。于是大家兵分几路:有的去釆购、有的负责清洗、女人都去烧煮,二十多人忙忙碌碌一阵,终于将那几十斤大闸蟹,花了两天时间才全部塞进了大家的肉甏里</b><b style="font-size:18px;">(肚子)……</b></p> <p class="ql-block"><b>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推进,炼油厂这批建设新中国的开拓者、弄潮儿、功臣,绝大多数都被慢慢地推出了这个大时代的潮流。而马组长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消沉后,再次披挂上阵,踏上了下海经商的淘金之路。听人说他很成功,开了大公司,成了大老板。但不管以后各自的命运如何、成败与否,这些炼油厂曾经的“太上皇”,他们自主而不自我、刚正不阿但又不失幽默诙谐,而且豁达团结,上下齐心,只要国家需要,哪怕没有任何报酬也会拚着干。他们才是上海炼油厂真正的主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振荡:修仪表的专业用语</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