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 第293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索易演义

<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随着汴洛铁路的开通,洛阳北邙盗墓成风,许多古墓被盗,金银器玉器青铜器等值钱文物被高价盗卖,不值钱的古人墓志被挖掘出土,抛弃荒野。1932年,金石学家、朱德的老师李根源在洛阳低价收购了93块唐代墓志并运回苏州,其中有一块就是《王之涣墓志》。1937年日军攻占苏州,为防止墓志落入敌人手中,李根源将这批墓志沉到一个水池中。解放后,《王之涣墓志》入藏国家博物馆,是该馆的一件“一级文物”。此墓志字迹清晰可辨,撰文者为靳能。墓志长、宽均为36厘米,碑文24行、满行24字、字径约2厘米。墓志铭一共545字,对王之涣的家世、生平、成就,进行了完整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 ,祖籍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六世祖王隆是太原人,为北魏行台尚书、开府仪同三司、绛州刺史,因此移家山西新绛县;从祖父王德表开始,三代均为县令级别小官,举家迁居洛阳。王之涣善于写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全唐诗》仅有六首诗,包括《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和《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幼年聪颖,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墓志铭记载了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洛阳县北邙山祖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雀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的黄河东岸,地处山西省西南端,在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门。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名扬天下。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宇文护为了镇守蒲州,在蒲州西面的黄河东岸建造了一座戍楼,作军事瞭望之用。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攻打蒲州古城。为延缓敌兵攻城,金军守将侯小叔下令焚毁鹳雀楼及附近的蒲州浮桥等军事设施。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12月,鹳雀楼重建,2002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寥寥二十字就写出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景色,太阳缓缓的落下山去,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如果想看到更漂亮景色,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去。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景色,才能收获更大的成功,激发大家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此诗“景入理势”,把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化得天衣无缝。是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路上,困难无处不在,唯有战胜困难,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唯有战胜超大困难,才能一览旷世奇景。人生必须有极目骋怀的一片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 第293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