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9月26日下午,天水师范学院李志锋老师为我们做了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升》的主题报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的主题报告从三个方面展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与意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关于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行动研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由2017年8月16日《求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开始今天的报告。李老师让我们对这篇文章中的这段话做特别关注与深度思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坚持综合改革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改革创新与于法有据相结合,四梁八柱的改革框架已经搭建,改革的红利不断显现。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一枢纽环节,全面启动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改革。</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仍然是课程改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目标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问题导向:反思制约课改的瓶颈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顶层设计:核心素养、育人体制机制改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重点突破:全程育人、考试改革、课标修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目标导向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问题导向则是要我们反思制约课改的瓶颈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课程内容是否过于陈旧,教学方法是否过于单一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顶层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关注核心素养和育人体制机制的改革。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而育人体制机制的改革则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品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重点突破则包括全程育人、考试改革和课标修订。全程育人意味着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个阶段都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考试改革则是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让评价更加多元化。课标修订则是为了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改的重心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被认为是课改深化阶段的破题之作,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新的要求?我们又该如何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落实于学校、课程与教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于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李老师指出: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和推进,必须重视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融入到教师培训及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以确保教师能够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力的引导者、辅导者咨询者以及合作者,并最终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提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就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于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首先需要相应的理论作指导。当前,亟待加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核心素养本身的认知。了解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厘清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等的关系,认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方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探索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李老师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更需要以实践行动自身为基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育研究本质上是一项实践取向的研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十多年的课改之路也反复表明:课改深度推进的根基在一线,最富有生命力成果的产生也在一线。立足校本,着眼课程,聚焦教学,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实践深入探讨核心素养的“落地问题,应该成为目前学校教育行动研究的重心所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及意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及意义,李老师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做了分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从国内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是在总结多年课改经验基础上,对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课程设计上的反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及回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是当前深化课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鉴于国内教育发展的环境与趋势,李老师提醒我们,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应该思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深化课程改革的路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如何解决一些制约课改发展的瓶颈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除了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外,是否也应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思考顶层设计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从国际看: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重点介绍了荷兰学者沃格特提出的世界共同核心素养,以及这个核心素养的概念框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OECD的核心素养框架确立了三类核心素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具体包括:交互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的能力,交互使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交互使用技术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具体包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合作能力,管理并化解冲突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自主行动能力,具体包括:适应宏大情境的行动能力,形成并执行人生规划和个人项目的能力,维护权利、兴趣、范围和需要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类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关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美国的“21世纪学习框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该框架由二个部分构成:(1)核心学科与21世纪主题;(2)21世纪技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学科包括:英语、阅读或语言艺术、世界语言、艺术、数学、经济学、科学、地理、历史、政府与公民。21世纪主题包括:全球意识、金融、经济、商业或创业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环境素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1世纪技能包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含“创造性与创新”“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交往与协作”三种技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包含“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信息通信技术素养”三种技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生活与生涯技能,包含“灵活性与适应性”“首创精神与自我导向”“社会与跨文化技能”“生产性与责任制”“领导力与责任心”五种技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李老师呼唤学校课程要作出相应改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校课程要注意认知的进阶,要定位于高阶。一些学者认为,学段的低高、知识的易难,不等于思维品质由低阶到高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必须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课程的目标应关注在学科的知识技能之上的学科教育所固有的本质特征及育人特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强调“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自我调整”之类的高阶认知能力,沟通与协作之类的社会技能,以及反省性思维、自律性、协作性、责任感之类的人格特征与态度,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将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成为国际趋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教育部组织的对美、英、德、加、澳、日、韩、芬兰、俄、法、新加坡、新西兰等12个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表明,研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规定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以及应该达到的素养具体水平,以及根据教育目标来思考组织和规定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是目前各国研制课程标准的共同趋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将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成为国际趋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研制核心素养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目前,站在历史新起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国课程改革经过十多年实验,已经具备了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到学校课程的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设计学校课程标准,需要思考如何在我国总体目标基础上,确定和研制具有国际视野、符合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和各学科核心素养模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主题报告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关于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素养结构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和18个基本要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主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制工作的林崇德先生认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 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 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 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 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 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 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 敢于担当的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上,“文化基础”是实现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基础,反过来说,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也是以必要的文化基础的形成为前提和条件的,相互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性。这三个领域的划分,既考虑了教育作为人类知识和文化传承的作用,也考虑了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和 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框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标准街接的基本思路,李老师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首先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根据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现代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二是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知道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三是教学建议,也称“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还有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四是质量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研制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遵循基本理论--基础研究--学生素养模型--学科核心素养模型的总体思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以项目的形式委托不同的科研团队,针对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中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和论证,厘清相关概念和理论流派,论证标准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梳理各国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经验和具体做法,总结前期课改经验,设计中国学生素养模型,确定各学科素养模型和学科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课程标准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每一门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要体现本学科特色。第二,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保证。各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第三,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通过将核心素养与质量标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了内容标准后还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监测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思想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和桥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强调其对于每个学生的“整体效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经过学生后天的学习可获得,即可教、可学、可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综合考虑了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要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对于确定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研制学科课程标准,推进教学和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李老师总结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素质主要强调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本性。从某种角度来说,素质构成了教育的必要基础,但并不构成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素质教育是针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是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现方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李老师总结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相对于“素质”的内涵,“素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整合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更为重要的是,素养更加强调后天的习得是“可教、可学”的,是需要经过教育来长期培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使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就使素质教育有了可操作的载体与内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李老师总结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建构不仅包含知识技能,更加强调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身就是对三维目标的综合表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不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进行表述,而且在课改的各个环节中也可以“三维目标”的框架来进行思考和实施,这样将有利于课改各环节的衔接、话语体系的一致和公众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应特别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作用于同一个学生的“整体效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李老师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与时俱进的角度看,核心素养更追求课程之于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追求课程育人价值的最大化,所表现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人发展最为内在、本质的东西。核心素养目标鲜明地体现了课程发展的时代性要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上述分析看,核心素养目标既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也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李老师总结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于研制学科核心素养,李老师总结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科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课堂的前提是确立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的期望成就。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既体现本学科能够落实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部分或全部),也应该包括各学科独特的一些核心素养要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要明确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名称、内涵与表现水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例: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三个角度思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学科角度:什么是学科最主要的特征?什么是学科发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体现学科特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学科教育的角度:学科育人的价值最本质的是什么?学了与未学该学科的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聚焦学科育人价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学生发展角度:通过各阶段的学科学习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究竟是什么?(凝练素养的表现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另外从几个方面进行关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考虑学科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关联度总结前期学科课程标准,课程实验中的经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通过具体课程与教学案例分析研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注意通过典型的案例研究,来分析其中蕴含的最富价值的数学素养及发展水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比如中国古代的“鸡兔同笼”问题,就是一个能展现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综合发展的案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特指的鸡兔同笼问题到一般性的鸡兔同笼模式问题(小学)→二元一次方程组(初中)→向量基本定理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高中必修)→解析几何: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高中选修1)→矩阵与变换:二元一次方程组(高中选修2)→线性代数:N元一次方程组(高中选修2)→高等代数:线性空间(大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这样一个逐级提升的层次序列中,数学总是从不同角度为刻画鸡兔同笼问题建立模型,并不断拓展模型的认识,而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这些重要的要素都综合融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发展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核心素养要贯穿课标所有部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科课程标准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不是一种机械的口号,也不是简单地在课程目标部分进行文字的对接即可,而是要切实落实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包括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各个环节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于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李老师总结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在各科教学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主题报告第三部分内容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行动研究。李老师从学校发展、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三个维度做了分析和阐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关于课改,我们要牢记三句话: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改到实处是学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改到深处是课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改到难处是课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三句话,它们深刻揭示了课改的实质和关键所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改到实处是学校”,意味着课改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校,学校是推动课改的主体,也是检验课改成效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将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改到深处是课程”,强调了课程在课改中的核心地位。课改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只有深入改革课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转型和升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改到难处是课堂”,指出了课改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在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课改中最为复杂和敏感的环节。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需要教师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同时也需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这三句话提醒我们,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把握课改的实质和关键,注重实效、深入课程、攻坚课堂,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总结指出:立足校本,着眼课程,聚焦教学,课改生态式推进的根基在学校,课改理想与课程现实的平衡点在课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前,亟待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如何融入学校、课程并落实于教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核心素养对学校发展的启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对学校发展方向定位的思考(价值取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对学校顶层设计的积极影响(理念、目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如何考虑与学校文化的有机融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如何处理好核心素养目标与学校学生特质孕育之间的关系·对学校管理体制、制度建设上带来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基于核心素养落实的校本实施策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对学校发展方向定位的思考(价值取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学校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学校应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这意味着学校需要调整其教育目标,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素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调整,将有助于学校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对学校顶层设计的积极影响(理念、目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素养对学校顶层设计产生了积极影响。学校应将其融入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中,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体系。例如,学校可以围绕核心素养制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确保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同时,学校还应加强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协调一致、相互促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如何考虑与学校文化的有机融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将核心素养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入,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学校应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将其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设置特色课程等方式,将核心素养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学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其与核心素养理念相契合、相协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如何处理好核心素养目标与学校学生特质孕育之间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处理好核心素养目标与学校学生特质孕育之间的关系,是学校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校应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质和潜力。因此,在制定核心素养目标时,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确保目标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同时,学校还应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对学校管理体制、制度建设上带来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素养对学校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学校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确保核心素养的落实。例如,学校可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将核心素养纳入评价范围;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制度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确保各项制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此外,学校还应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新要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基于核心素养落实的校本实施策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于核心素养落实的校本实施策略中,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环节。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校本研修体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学校可以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重点让我们做了如下问题思考:如何看待核心素养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个性发展是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应有之意。细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构成要素,很多都与个性发展直接相关,特别像自主参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精神等,都是需要个性发展品质来支撑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素养的落地不是给学校贴上统一的“标签”,而是一个生动的校本化过程。不同的学校将会基土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追求,在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下,对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再梳理和完善,在实践中探索。这一切是学校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学校特色得以进一步彰显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我们看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核心素养的共性要求是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学生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共同素养,具有普遍性。它强调了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共性指标。这些共性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基础框架,确保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核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核心素养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这种个性发展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特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社会贡献独特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学校的特色发展是支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校的特色发展是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和优势的教育模式。学校的特色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同时,学校的特色发展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总之,核心素养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共性要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基础框架和方向指引;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则使共性要求得以具体化和生动化,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李老师指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素养是学校课程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素养不仅为学校课程发展提供了新的课程愿景, 也为学校课程的创造性实践提供了清晰的路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核心素养作为学校育人的主线要贯穿课程的全部和始终,它有助于学校建立起课程开发的大视野,超越于对课程的原有认知而集中于学科固有的本质特征以及“学科素养”的凝炼,这必然带来学科课程边界的软化以及“学科群”或“跨学科”的勾连,实现课程结构性变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它也为一线教师整体地把握学校课程,突破分科束缚、自主开发融合化课程提供了可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李老师提醒我们,需注意的几个关键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系统,多元,通识,贯通,特色,整合,跨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中,李老师提醒的几个关键词“系统”、“多元”、“通识”、“贯通”、“特色”、“整合”和“跨界”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这些关键词不仅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系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系统性要求课程开发必须从整体出发,构建一个完整、协调、有序的课程体系。这包括课程目标的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实施的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等各个环节都要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课程开发应注重各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和孤立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多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多元性强调课程开发应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这包括课程目标的多元、课程内容的多元、课程形式的多元以及课程评价的多元等方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促进其全面发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通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基本素养,使其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中,通识教育应占据重要地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课程开发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渗透,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宽广的知识基础,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贯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贯通性要求课程开发应注重各学段、各学科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确保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和进阶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课程开发应注重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能、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知识的贯通与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特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特色性是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追求之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些特色课程可以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设计,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整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整合性要求课程开发应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中,整合性尤为重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课程开发应注重将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各个环节中,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跨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跨界性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时代性和创新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界融合成为趋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应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李老师提醒的几个关键词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关键词不仅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指导方向和基本原则,也体现了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时代要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核心素养课程的开发,要体现通识,注重贯通,勇于跨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体现通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通识教育是核心素养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基本素养,使其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在核心素养课程的开发中,体现通识意味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跨学科整合:课程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形成跨学科的主题或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培养综合能力:通识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发展所必需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拓宽知识视野:课程应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其文化素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注重贯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贯通性是核心素养课程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课程在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确保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之间能够顺利过渡和衔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段贯通: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设计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和难度,确保学生在每个学段都能获得适当的学习挑战和成长机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科贯通:课程应注重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和孤立化。通过跨学科的主题或项目,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方法贯通:教学方法应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勇于跨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跨界是核心素养课程开发的时代要求和创新方向。它要求课程开发者勇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和思维定势,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跨学科合作:课程开发者应积极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跨学科的主题或项目。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技术与艺术结合:在数字化时代,课程开发者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艺术手段,将科技元素融入课程中,创造出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这种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实践与理论并重: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和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核心素养课程的开发应体现通识、注重贯通、勇于跨界。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核心素养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框架。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有趣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要勇于“跨界”,注重“交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跨界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跨界是知识、能力融通的前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跨界排斥思维定势,突破思维禁锢带来思维创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跨界体现协同同交融、互补共生,是新思路、新认识的催化剂领域性课程、主题式课程、反串式课程、反转式课程、组合式课程……都能起到跨界交融的效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针对多样与特色,李老师对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思考与我们做了分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学校文化载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文化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载体,如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雕塑、校史馆、图书馆藏书以及校徽、校服等,都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生活的物理空间,更在无形中传递着学校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载体,我们可以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学校的独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学校文化特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学校的精神内核。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学校的文化特征,如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校风学风等。这些特征不仅应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上,还应贯穿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过程中。通过凸显学校的文化特征,我们可以使校本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学校历史传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校的历史传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沿革、重要事件、杰出人物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这种历史与传统的传承,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学校事件与人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校的事件与人物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动素材。通过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重要成就和杰出校友的事迹,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些事件和人物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校的荣誉和骄傲。同时,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文化和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学校的社会形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校的社会形象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学校,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家长关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我们需要注重塑造和展示学校的积极形象,如强调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和社会责任等。通过校本课程的传播和推广,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我与我的家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与我的家园”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增强对家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开发中,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的特色文化,设计一系列与家园相关的课程活动,如家庭访问、社区服务、校园文化节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家园的温暖和力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指出,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学校独特的文化资源,构建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而在特有的文化环境中,以文化人,浸润并培育学生的素养品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增强文化理解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课程内容设计:校本课程应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如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地域特色等。通过讲解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学校历史遗迹、参观校史馆、参与文化节庆活动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加深对其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跨学科整合:将文化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将学校历史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也能增进对文化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增强文化认同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强调学校文化价值:在校本课程中,应明确阐述学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传承学校精神:通过讲述学校创始人、杰出校友的事迹,传承学校的精神传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增强文化自信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展示学校文化成果:在校本课程中,应充分展示学校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荣誉,如文化研究成果、文化比赛获奖等。这些成果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文化的实力和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文化比较与鉴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文化的学习,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通过鉴赏不同文化的精华,学生能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并认识到其独特性和价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文化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创新实践,如创作文化作品、开展文化研究等。这些实践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增强文化自豪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弘扬学校文化精神:在校本课程中,应大力弘扬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如校训、校风等。这些精神内涵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学校一员的骄傲和自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文化成果分享: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文化方面的成果和经历,如文化比赛获奖感言、文化研究心得等。这些分享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豪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校园文化传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传承工作,如担任文化讲解员、参与文化节庆活动的组织等。这些工作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豪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在特有的文化环境中,以文化人,浸润并培育学生的素养品性。通过这一过程,我们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力和文化自豪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于互联网+思维下的课程开发,李老师指出,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拓展核心素养的生成环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互联网+思维下,课程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我们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个性化学习,并有效拓展其核心素养的生成环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数字化教材与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教材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如电子书、在线视频、互动课件等。这些资源不仅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访问,还能通过多媒体元素增强学习体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开源教育资源: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开源教育资源,如MOOCs(大型开放在线课程)、OERs(开放教育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这些资源通常涵盖多个学科领域,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个性化学习路径:借助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这有助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主学习平台: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如在线学习管理系统(LMS)、学习社区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和管理学习资源的空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协作学习工具: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如在线讨论板、协作编辑文档等,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个性化学习支持:通过智能辅导系统、在线答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这些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跨学科整合: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融通。这有助于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实践与创新环境: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创建模拟实践环境,如虚拟实验室、在线模拟实训等。这些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社会文化情境学习:通过互联网连接全球的学习者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接触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机会。这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互联网+思维下的课程开发应注重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与个性化学习,并拓展核心素养的生成环境。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灵活和高效的学习环境,助力其全面发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李老师提醒我们需注意的几个关键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立意、思维 、基础、活动、情境、结构、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立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课堂教学应有明确的教育意图和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立意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活动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紧密相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思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设计启发性教学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思维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活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角色扮演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情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学习并应用知识。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结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课堂教学应有清晰的结构和流程,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合理安排导入、新授、巩固、总结等环节,使教学过程紧凑高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提升能力。</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于立意,李老师指出, 教学以核心素养立意。教师的教学意识,课堂的价值取向,具体的教学目标都应指向于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教师的教学意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这意味着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他们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注重能力培养:教师应意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素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终身学习理念: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这种学习意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课堂的价值取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全面发展:课堂的价值取向应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这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提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实践导向:课堂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将核心素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品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人文关怀:课堂还应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教师应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具体的教学目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这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清晰地描述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水平、技能程度和情感态度变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可衡量性:教学目标应具有可衡量性,以便教师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来实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层次性:教学目标还应具有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这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提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教学以核心素养立意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意识、课堂的价值取向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如何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李老师指出,教学情境是多样化的,既有现实生活的、也有学科问题的、其它学科情境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情景指向具体、较小、知识背景、现实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情境指向立体、多样、问题性、生长性、环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关于教学内容的情境,吸引学生浸入这个情境,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境创设成功的标志是形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和场域,这个氛围和场域包含情境的要素与逻辑,有助于学生以一定的角色代入其中,整体感知这个氛围和场域,并在其中穿行和操作。要素是情境的基本构件,关系是情境的结构基础,过程是情境的动态表现,点明要素、交待关系、描述过程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三大基本任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首先,人、事、物是情境的基本要素,“谁何时何地用什么做何事”是情境的基本框架,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点明情境的这些基本要素,锚定好情境存在的基本时空、核心人物、重点事件与相关之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其次,情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情境样态与性质的决定因素,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将情境中的核心关系交待清楚,构建起情境的基本结构框架,从而使学生借助这些核心关系构建起关于情境的大体印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最后,情境以“事”为主体,“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描述出情境中事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能够据此在思维与想象中将情境中的事件建构起来并代入其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提醒我们,教师应从这样的角度提升对创设教学情境的认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要把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及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哪些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教学设计思考的重要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善于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经历其中,感悟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科的本质,主动解决相应的情境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教师在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时要有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测试要求,多重标准,内容标准,核心素养等四个方面都要围绕测试目标展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核心在于明确测试目标,并围绕此目标构建评价体系。测试要求需与核心素养紧密相关,确保评价内容、方式和标准都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多重标准则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同时注重分层设置,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内容标准紧扣测试目标,全面覆盖学科核心知识点,并强调实际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核心素养作为评价的重点,应融入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旨在通过明确的目标、全面的标准和注重实际应用的内容,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所作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升》主题报告,无疑是一次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学术分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内容上看,报告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意义,以及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过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思考角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形式上,李老师采用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结构,使得整个报告层次分明,易于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深度方面,李老师对核心素养的剖析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揭示了其背后的教育理念,还指出了其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广度上,报告涵盖了核心素养的多个方面,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展现了全面而多元的视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创新性方面,李老师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行动研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实用性方面,报告中的许多观点和建议都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聆听了李老师的报告,在以后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升方面,我们应该如清泉般不断汲取新知,如活水般持续注入创新,如源头般深入挖掘教育理念,以丰富我们的教学智慧,拓宽我们的教育视野,提升我们的教育境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聆听了李老师的报告,在以后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升方面,我们应该博学广识以夯实基础,审问置疑以深化理解,慎思明辨以提炼精髓,笃行实践以检验真知,从而在核心素养体系的引领下,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聆听了李老师的报告,在以后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升方面,我们应该积累每一份教学经验,珍视每一次教学反思,把握每一个教学机会,珍视每一段教学历程,以跬步之积成就千里之行,以小流之聚汇成江海之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聆听了李老师的报告,在以后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升方面,我们应该虚心向同事学习,诚心向学生求教,热心向家长征询,善心向自我审视,择善而从以提升自我,改不善以完善自我,不断在交流与学习中成长进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悠悠其思深兮,吾将内外而兼修。”聆听了李老师的报告,在以后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升方面,我们应该在漫长的教育道路上不断求索新知,在深远的教育思考中持续修炼内心,既注重外在的教学技能提升,又注重内在的教育情怀培养,以内外兼修之态成就卓越之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不懈,成功可期。”聆听了李老师的报告,在以后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升方面,我们应该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钻研教学,以坚持不懈的态度追求成功,不畏艰难困苦,不惧挑战挫折,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内涵,成就更加辉煌的教育人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