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北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 2024秋

赵红

<p class="ql-block">秋天的北京不冷不热,最适合闲逛。</p><p class="ql-block">我打算去皇史宬看看这座皇家档案馆的建筑和存放档案的金柜,结果吃了闭门羹,联系工作人员,被告知皇史宬现对单位开放,不接待个人。个人参观可以去新馆。</p> <p class="ql-block">从南池子走过菖蒲河在南河沿南口穿过地下通道沿着正义路走到前门东大街过马路进崇文门西河沿到东头进西打磨厂到祈年大街就到了“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新馆。</p> <p class="ql-block">新馆很气派,高大宽敞。开放参观的地方不多,目前可以参观的有四个展厅:明、清档案展,龙柜展、馆史展。</p> <p class="ql-block">一、明朝展厅</p><p class="ql-block">《大明混一图》是明朝的地图,太牛了有10多平米。</p><p class="ql-block">简介如下:</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p><p class="ql-block"> 彩色绢本,我国现存绘制时间最早、尺寸最大的世界地图。 </p><p class="ql-block"> 图中以明代中国疆域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至赤道,北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详细标绘出这一广大区域内山川河流、海洋湖泊以及都邑市镇等内容。标注域内外地名五千余处,原为汉文书写,清康熙年间覆以满文名签。 </p><p class="ql-block"> 2003年,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档案资料都放在展柜里,墙上有说明。</p><p class="ql-block">据资料显示,元朝以前存世的档案很少,朱元璋定都北京后开始保存档案。从保存的内容看有皇帝的政令,官员们的报告,出兵的决定,各国往来文书,赈灾的文件,修建工程的请示……,全部是国家政治运行的文献资料,都是用毛笔抄写。</p> <p class="ql-block">二、清朝展厅</p><p class="ql-block">清朝的档案比明朝多了很多,增添了科举的皇榜,加强吏治的告示,官吏的奖金,等等。</p> <p class="ql-block">册封皇后的诏书</p> <p class="ql-block">清朝疆域图</p> <p class="ql-block">展厅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的设立</p> <p class="ql-block">康熙立储的密匣</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p> <p class="ql-block">顺治帝严令官员的警告木牌</p><p class="ql-block">内容是顺治皇帝吸取明朝官场教训,提醒官员廉政,如果出现贪污腐败按照凌迟处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康雍时期养廉银简表,内容是官员的奖金数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还有皇帝看戏的节目单,名角的码子。</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龙旗</p> <p class="ql-block">三、龙柜展厅</p> <p class="ql-block">龙柜是存放清朝皇家族谱的柜子。</p><p class="ql-block">龙柜简介</p><p class="ql-block"> 清代龙柜由工部制造,木质以杉木、松木为主,用于收贮宗人府玉牒馆编纂的皇室宗谱。</p><p class="ql-block"> 依例,玉蝶每十年开馆纂修一次,记载皇族成员的生卒、父母、婚嫁、儿女、继嗣、封爵、授职等信息。修成后进呈皇帝御览,缮写正木藏于皇史宬。 </p><p class="ql-block"> 嘉庆十二年(1807年)后,玉牒被移送至景山寿皇殿两侧的衍庆殿和绵禧殿收藏。现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妥善保藏。</p> <p class="ql-block">四、馆史展厅</p> <p class="ql-block">八千麻袋事件</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内阁大库已年久失修,库墙部分倒塌。至宣统元年(1909年)库房破坏更为严重,经罗振玉报张之洞奏请,才把库中所藏大部档案迁出移交给学部管理。学部把这批档案放置在国子监和学部大堂两处。</p><p class="ql-block"> 1913年(民国二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国子监设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16年该处迁往午门,并把原存在国子监和学部的档案搬迁到午门与端门门洞中。</p><p class="ql-block"> 这些档案虽在清朝幸免于焚毁而保存了下来,但长达十几年间,历史博物馆并没有妥善保管,只是把其中比较完整的挑选出来放于午门楼上,余下的装入麻袋仍放置于原处,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整理。</p><p class="ql-block"> 这些档案一直处在无人管理状态。这就引起了上自教育总长、次长下至工役们的浓厚兴趣和“关心”。他们乘工作之便,或以“考古家”的身份,怀着对古物的深厚感情,梭巡于尘埃间,伫立于纸堆旁,偷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至1921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因经费困难,官僚们就拿这批档案打主意,将其变卖以补充教育部的经费。于是将放置午门和端门门洞里的共重15万斤档案装了八千麻袋,以大洋4000元的代价卖给北京西单牌楼的同懋增纸店。该店买得这批档案后,取去麻袋,渍水之后用芦席捆扎成包,由大车分送定兴、唐山两地以作重造纸料,同时又零星卖出不少。</p><p class="ql-block"> 1922年2月,有人拿了朱批谕旨和题本之类的清代档案要卖与罗振玉之友金梁,金本是清朝驻防杭州的旗人,也是个遗老,他联想起一个韩姓的古玩店里曾购买过题本、朱批等件,立即认出这是大库的档案。同时罗振玉在北京市上也看到有“洪承畴揭贴”,“高丽王进贡表”等大库档案出售。于是,罗、金二人经多方询问,才知历史博物馆的大库档案已卖给同懋增纸店。</p><p class="ql-block"> 金梁与罗振玉当即同往同懋增,此时,大库档案已运出半数。罗振玉以12000元,即3倍的价钱将原物买回,把已运往定兴的运回北京,堆置彰仪门货栈,共占三十余间库房加五个大院:已运往唐山的运回天津罗家的库书楼。</p><p class="ql-block"> 罗振玉买得这批档案后,延招十余人排目检视,发现有满蒙文的辽事例、金事例、元事例,都是秘稿史册,还有明朝的题本行稿等,都是有关边务战事的稿册,清初的档案多是开国要略,内有《太宗致朝鲜书》、《招抚皮岛诸将谕帖》、《天聪朝臣工奏议》皆为沈阳故宫旧档。还有朝鲜、琉球、安南等国的题表档案。后罗振玉根据这批档案编印了《史料丛刊初编》十册。</p><p class="ql-block"> 教育部出售历史博物馆档案一事,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谴责,在这种压力下,北洋政府当局曾想把罗氏买得的这批档案收归国有,清史馆也向他商议收藏,但罗振玉没有应允。</p><p class="ql-block"> 但是,1924年罗振玉把这批档案除留下部分外,又以16000元的高价卖与原清朝官吏李盛铎。此人也是一个清朝遗老,清末出国考察的五大臣之一,又是一个古物收藏家。但不久,李氏照例也留下一部分,又把这批档案中的大部分卖给了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1927年,罗振玉把存留档案的一部分卖给了日本人松崎,共四十余箱之多。北洋政府为此事还做了些官样文章以应付舆论,在松崎把这批档案运出海关后,内务部才下令津海关要“严加查验”,然而,日人松崎此时已经带着大批清朝档案走了。</p><p class="ql-block"> 至1936年罗振玉将他存留的最珍贵的档案4872件奉献给伪满洲国皇帝溥仪。</p> <p class="ql-block">鲁迅、胡适、蔡元培得知八千麻袋事件后,强烈呼吁当局对档案进行保护</p> <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战爆发,这批档案开始了迁徙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包装档案的箱子</p> <p class="ql-block">档案资料由南京分三批运往西南大后方</p> <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胜利档案运回南京</p> <p class="ql-block">1949年部分档案运往台湾</p> <p class="ql-block">1951年档案运往北京</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告诉我11月份金柜展厅对外开放,有空再去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