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各村村名的由来(前言和火石营镇)

紅耳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p> <p class="ql-block">  丰润区,隶属河北省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北部。 东邻滦州市,西接玉田县,东南与开平区搭边,南与路北区交界,西南与丰南区、宁河区相连,北靠遵化市,东北与迁西县接壤, 总面积1154.16平方千米。 2022年,丰润区户籍人口79.46万人,常住人口79.72万人。 丰润区下辖3个街道(太平路街道、燕山路街道、浭阳街道)、18个镇(丰润镇、任各庄镇、左家坞镇、泉河头镇、王官营镇、火石营镇、新军屯镇、小张各庄镇、丰登坞镇、李钊庄镇、白官屯镇、石各庄镇、沙流河镇、七树庄镇、杨官林镇、银城铺镇、常庄镇、姜家营镇)、2个乡(欢喜庄乡、刘家营乡)。</p><p class="ql-block"> 丰润区属农业大区,共有480个村,一村一名,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以姓氏命名,有的以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命名,有的以传说故事命名,有的以历史事件命名,有的以历史人物命名。千奇百怪的村名反映了丰润悠久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章 火石营镇(38个村)</p> <p class="ql-block">  1、黄昏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至此,正值日落黄昏,遂称村名黄昏峪。又说村址坐落于群山之中,每日光照时间较平原地区少,乃得村名为黄昏峪。</p><p class="ql-block"> 2、石盘炉:唐代建村,传说当时该地有一寺庙,内有石质香炉一座,并有八棱石碑,上刻:北有九龙岭,此有石香炉。遂借此得村名石盘炉。</p><p class="ql-block"> 3、北曹庄:据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曹姓建村,遂称村名曹庄。因属县内重名村,1982年更名北曹庄。</p><p class="ql-block"> 4、五凤头:据查,明初建庄,因周围有山峰五座,村居山下,遂得村名五峰头,后演变成五凤头。</p><p class="ql-block"> 5、霍庄:‌名称来源于唐初李世民东征时期,当时有山西太原霍氏随军至此落户建村,因此称为霍庄村。‌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该村的一个历史和文化标志。</p><p class="ql-block"> 6—7、(前、后)刘城子:据查,明末刘姓建村,因此地依山傍水,官军欲于此修筑城墙,后不知何故停工,将城墙修在今遵化铁厂村,遂得村名刘城子。后分南北两个村,故称前、后刘城子。</p><p class="ql-block"> 8、韩岩头:据查,清初韩、聂两姓建村,故初称村名韩家聂,后演变成韩岩头。 </p><p class="ql-block"> 9、白草坡:据查,明末杨、周两姓建庄,因村址附近山坡的山石呈白色,故借此得村名“白家坡”。后经杨姓改成白草坡。</p><p class="ql-block"> 10、赵庄子:据查,明末赵姓建村,故称村名赵庄子。</p><p class="ql-block"> 11、魏庄:据查,明末魏姓建村,故称魏庄。</p><p class="ql-block"> 12、徐庄:据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徐氏建村,故称徐庄。</p><p class="ql-block"> 13—15、火(西、北、东):原火石营村西庙内有古钟可考:该村始建于元代,因常闹火灾,故称“火照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发现此处有大量燧石可采,遂借此改称村名火石营。后按照居住方位分成火西村、火北村、火东村。</p><p class="ql-block"> 16、新偏峪:该村系由黄昏峪公社偏峪村分出的一部,因修建邱庄水库,1960年搬迁至此,故称新偏峪。</p><p class="ql-block"> 17、古良峪:据考,村中原有碑文记载: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于此建庙,称该地古良峪。后有看庙者于此建村,遂以地名称村名古良峪。</p><p class="ql-block"> 18—19、(东、西)珠峪: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山东移民迁此立庄。时因村南常有野猪出没,故得村名猪峪。后人觉此名不雅,改称珠峪(今南山尚有山洞,名野猪洞)。后分为东珠峪村、西珠峪村。</p><p class="ql-block"> 20、常峪沟:相传,清乾隆年间,有移民由路庄子迁此定居,因村居一条6华里长的山沟之中,故得村名长峪沟。后演变成常峪沟。</p><p class="ql-block"> 21、潘家峪:‌潘家峪的名称源于明朝永乐二年,当时明成祖朱棣诏流民复业(移民返迁),山东潘姓人家迁入此地定居。由于他们以姓氏为村名的首字,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潘家峪”这一村名。</p><p class="ql-block"> 22、水峪: 据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十几户人家自附近白草坡村迁此定居建庄。因该地夏秋季节雨水自南向北穿村而流,遂得村名水峪。</p><p class="ql-block"> 23、北岭:据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冯、王、杨、徐四家自山东迁此定居建村,因村南有一土岭,雨后,水自上分南北而流,故称该岭为分岭,又因村址在岭之北坡,遂得村名北岭。</p><p class="ql-block"> 24、大岭沟:由原陈家窝铺、杨家祸铺、阎家窝铺、坝墙峪、于家窝铺、柴家窝铺、孙家窝铺等7个自然村组合而成。据查,各村由来如下:陈家窝铺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自附近柴家湾村的陈姓所建。杨家窝铺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杨姓自附近吕各庄迁此建村。阎家窝铺系明末阎姓自长甸迁此落居建村。坝墙峪,1921年有三户人家于此落居,因附近有一座拦洪坝,遂借此称村名坝墙峪;1960年,村南李家沟居民又迁此,村名未改,仍称坝墙峪。于家窝铺,传说,明代有于姓父子自附近吕各庄迁此建村。柴家窝铺系清代柴姓自附近柴家湾迁此定居建村。孙家窝铺,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孙姓迁自柳树,于此定居建村。</p><p class="ql-block"> 25—27、(东、中、西)马庄户: 据考,村中庙内曾有明万历十三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钟上有文字记载:原村中因孟、孔两姓居多,故称村名孟家庄户。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移民从京西采峪至此,自此村中马姓多于孟姓,遂改村名马庄户(大钟毁于1958年)。后分为东马庄户、中马庄户、西马庄户。</p><p class="ql-block"> 28、岩口:传说大禹治水时,用巨斧将山劈开,才出此豁口。今查该地,两山高耸,中间忽为平地,不像天然,确似人工。</p><p class="ql-block"> 29、北刘庄:据查,明初刘姓自山东迁此定居建村,故以姓氏取村名刘庄。因系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北刘庄。</p><p class="ql-block"> 30、柴家湾:据查,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柴姓建村,因村处还乡河湾,故冠以姓氏取村名柴家湾。</p><p class="ql-block"> 31—32、(东、西)高庄:据查,清代高姓建村,始称高庄。后因村中部分人向东迁居,遂分两村。</p><p class="ql-block"> 33、庞庄:据查,明初庞姓自山东迁此立庄,始称庞庄。</p><p class="ql-block"> 34、杨桥:据查,清代赵姓建村,称赵家庄。适有还乡河下游霍氏财主,为富不仁,人言霍氏发家皆仰仗上游河水所照(赵),赵家庄遂改村名扬桥,寓意桥扬得高,桥下水自然大,便将火(霍)冲灭。后扬桥又演变成杨桥。</p><p class="ql-block"> 35、苏庄:据查,明末苏氏自山东迁此立庄,故称苏庄。</p><p class="ql-block"> 36—37、(东、西)吕各庄: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吕氏建村。称吕各庄。1962年按照居住方位分为两个村。</p><p class="ql-block"> 38、比古岫:据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有人自东马庄迁此定居,繁衍成村后,因三面环山,村人多崇古,遂起村名比古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