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紫砂文化 体验非遗之旅 | 民盟丹阳文化支部赴江苏省宜兴市陶瓷艺术实训基地游学活动掠影

A小武哥

<p class="ql-block">汉宫春·半阙词春已归来,看宜兴陌上,越鸟欣然。菁园复返,尽揽蜀韵扬帆。 青葱受业,料今宵梦到老萍。轻按遍,千拍百打,谁家稚子微酣。民盟丹阳委员会文化支部盟员体验非遗之旅9月26日来到宜兴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丁蜀成校)沉浸式感受宜兴7000年陶文化的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宜兴市地处江苏省西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东面太湖水面与苏州太湖水面相连,东南临浙江省长兴县,西南界安徽省广德市,西接常州市溧阳市,西北毗连常州市金坛区,北与常州市武进区相傍。隶属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北部和西部分别为平原区和低洼圩区,是宜兴粮油主要产地。全市总面积1996.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辖镇13个、街道5个,有行政村206个、社区103个,户籍总人口107.08万人。截至2021年,宜兴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82.17亿元,高质量突破2000亿元,可比价增长8.8%。</p> <p class="ql-block">丁蜀成校原副校长邓招芳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紫砂的魅力》的专题讲座,引领大家深探古老艺术。讲座深入探讨紫砂艺术渊源,解读成型工艺,强调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紫砂艺术大师顾景舟的艺术人生,及其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更让盟员们伸颈凝目,频频颔首作叹,在知识与情感的交融中,沉醉于五百年紫砂传承的浩浩长河,久久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老师从宜兴市紫砂行业的发展切入,谈及紫砂行业在宜兴市各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与宜兴紫砂壶的渊远历史、长盛流行,随后邓老师从紫砂之质、紫砂之形、紫砂之工、紫砂之韵四个方面对紫砂壶的美进行了解读。讲解紫砂壶制作原料工艺的同时,邓招芳老师也不时穿插一些紫砂壶制作大师作品的展示与紫砂壶制作背后的小故事。邓老师还提到了宜兴紫砂壶在当代仍然流行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每一把紫砂壶,都来自工匠们的手工制作,凝聚着他们的时间心血,寄托着生活中的点点诗意情调,富于灵气。邓老师在向大家展示解说紫砂之美的同时,也鼓励大家传承紫砂文化,传承这份典雅的手工之美。</p> <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都将传承、弘扬传统技艺视作不可推卸的职责,历经多年努力,成功让上万艺人胜任全手工制壶,令紫砂非遗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成为陶都五朵金花中最亮丽的一朵。</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盟员们参观手工大赛精品馆,了解陶都七千年陶瓷生产史,亲身体验“紫砂拍打成型”的民族传统工艺,在游中学,学中游,倾听古龙窑的诉说,亲身感受这块土地上燃烧了数千年的窑火的热烈。</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盟员们来到古蜀南街、顾景舟大师故居。</p> <p class="ql-block">古蜀南街它是明清时期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也是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它枕山临水,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那里保留着以前的砖木结构的老楼房,仿佛带你回到了典型的明清江南古老街道,蜀山古南街曾经是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等紫砂艺人栖身之处,所以至今还保留着他们的故居。有空去逛一逛,大师的故居,看看小巷子里还在制壶的人家,追寻紫砂历史的印记,思</p> <p class="ql-block">蜀山是紫砂艺术的发源地,而蜀山古南街自是大师辈出。北依苏东坡所说“此山似蜀”的蜀山脚下,南临归隐乡野的范蠡泛舟过的蠡河,这条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名师巨匠,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人间辉煌。蜀山原有的大多数居民,几代人生活在蜀山,以做坯制陶为业。天时地利人和,小小南街可谓是卧虎藏龙,汇聚了众多的艺人和陶工,先后走出了几代数十位工艺大师。诸如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徐汉棠、徐秀棠、毛国强、曹婉芬、谢曼伦等等。这些近代紫砂界的盛名造就者,都源自这条蜀山古南街,也正是他们使得现代紫砂文化得以兴盛。漫步南街,随处可见的是“顾景舟故居”、“吴云根故居”、“顾绍培旧居”、“季益顺旧居”等等。</p> <p class="ql-block">顾景舟大师故居:这是一座外墙贴着彩砖的二层小楼。小院阳光充足,开门见南山,东依水来北靠路,西门是后门,方便客来客往。小院的东边,有个小小的河埠头,平时用一扇铁门锁着,我猜这是顾景舟先生的钓鱼台,院中,顾景舟先生亲手种植的花草树木依然郁郁葱葱,海棠树下的海棠形的水泥池里,小荷叶随风轻摇;一丛万年青经过二十多年的洗礼,越发朝气蓬勃;杜鹃花虽然花期已过,可那茂盛的枝叶像是在告诉我,它们记得顾老的话,年年不负春光;东墙角落里,两株松树婷婷华盖,郁郁苍苍,那是顾老想表达的“壶廋”原意吧。沿着鹅卵石铺就的蜿蜒小道往里走,感觉这院落虽小却布局精巧,一草一木、一池一缸皆有定位,看起来和谐有序,安然寂静,不得不赞叹顾老的生活艺术。转个小弯,是后院,整块地就只有一株紫藤花树,顾景舟大师生前最讨厌人家帮他收拾书房,凌乱点没关系,重要的是他需要找的资料、图片、参考书,能顺手拿到。据顾老家人介绍,堂前的八仙桌,长台,太师椅,都还是按照顾老在的时候摆放,堂屋正面墙上,挂着的书画一尘不染,画中顾老的字依然遒劲有力,泛黄的曼生对联却告诉着我,它所经历的岁月沧桑。顾景舟晚年居住地位于丁蜀镇陶机东区16号。这所故居面南坐北,面阔三间12.35米,进深11.30米,其中东面的一间缩进4.30米。整个建筑是一幢二层小楼,东南面紧临小河,对岸是风景优美的龙溪公园。顾景舟曾在蜀山南街78号居住过,此屋为吴同苟家,还曾在毛振声家居住过。1954年建立蜀山陶业合作社至今搬过16次家。现在位于龙溪公园旁的顾景舟故居,是顾景舟1990年直1996年去世居住的地方,是其晚年生活和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一抔土,一条街,一群人,滋养了蜀山脚下、蠡河岸边的一方土地。如今,这里繁华散去,沉淀下来的紫砂文化,不经意间成为这老街独特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与蜀山</p><p class="ql-block">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与宜兴人蒋之奇、单锡是同科进士,他曾十多次来宜兴游历访友。宜兴美丽的风光、丰厚的物产、淳朴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他,因而使他萌生了“买田阳羡吾将老”的想法。一日,他来到独山游玩,登上远望,见四周都是平原沃野,罨画溪似一条玉带贯穿南北,觉得独山好像他家乡的眉山,随口叹道:“此山似蜀”。这便有了现在的蜀山一名。清人清人周启嶲在《重修东坡书院记》中记道:“蜀山本独山,先生更其名曰蜀”,先生之居阳羨,犹之乎居蜀也。”清代同治年间重建蜀山大桥,邑人(时任翰林院维修)周家楣撰写的两副桥联“不霁何虹,天倩娲皇来补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宣歙溯来源,两岸静涵荆水绿;浙湖通要道,一弓长抱蜀山青。”也见证了蜀山与东坡的这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盟员们来到董亚芳工作室学习交流,董老师是丁山一支部副主委,也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民盟中央美院宜兴分院副院长,江苏省工美系列中高级职称评委,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紫砂工作室坐落于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13-14号楼。一走进去,座落整洁,杯几洁净,正煮着的老白茶香氤氲了整个空间,增加了温暖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董亚芳老师随宜兴民盟艺术委员会主主副主委都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文化交流,由她的女儿,南京盟员,工艺美术师周淑媛陪同参观。</p> <p class="ql-block">周淑媛是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优秀青年陶艺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紫砂艺术收藏委员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世界陶文化 旅游目的地”——陶二厂很喜欢这句slogan,有点霸气,民族的,才是世界的!</p> <p class="ql-block">陶二厂,是由40年历史的废弃的紫砂二厂改建,算是宜兴的老工业区。进到厂区,很多建筑还保留了上个世纪的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厂区内的路面很有造型感)</p> <p class="ql-block">这个厂区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了陶二厂文化街区,是藏身于宜兴老工业区的艺术之地。穿梭在旧时光的缝隙中,每一块陶土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你能感受到老厂房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这里会定期组织陶艺集市,可惜我没赶上,不过这样也挺好,人不算太多,适合密集恐惧症的我。下次集市应该在国庆期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