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滕王阁序》之心得分享

花下闲人

<p class="ql-block">  最近重读《滕王阁序》,在查阅周边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好玩的东西,也算是读书的乐趣吧,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p> <p class="ql-block">  先说作者王勃吧,绝对是少年天才却又命运多舛。</p><p class="ql-block">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四杰之首。其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敏而好学,深得家传。为什么这么说呐,因为他祖父是隋末大学者、大教育家王通,曾任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p> <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王勃六岁即能作文写诗,文笔流畅,被誉为"神童"。九岁时,就能读颜师古注《汉书》,不但能读,读完了还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这可是大唐最年轻的七品官。有的人看到这可能没什么感觉,我来举几个例子吧。</p><p class="ql-block"> 大诗人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可即便如此,他也是屡举进士不第,只好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直至天宝十四载(755年),44岁,才获得了河西县尉的正式官职。</p><p class="ql-block"> 李白够牛逼了吧,可他也是直至天宝元年(742年),在42岁的时候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担任‌翰林供奉,而这个职位却无品阶,说白了就是闲暇时写写诗供皇帝消消遣而已。</p><p class="ql-block"> 而王勃的少年早慧,未冠而仕,这么一比,其实乃大唐奇才。</p> <p class="ql-block">  王勃年少得志,也未必尽是好事,毕竟没有受到生活的毒打和磨练,有的地方还是嫩了些,所以很快就倒霉了。</p><p class="ql-block"> 他当上朝散郎后,被安排到沛王府伴读,由此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这本是游戏之作,兼有拍沛王马屁之意。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龙颜大怒,认为他作为伴读,对二王沉溺声色犬马之事不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助兴,虚构事实,夸大其辞,特别是用“檄”这种文体,触动了高宗敏感的神经,他最担心的就是将来“兄弟阋于墙”,这不是赤裸裸的挑拨离间么,遂将王勃赶出王府,逐出长安。王勃凭着自己的才情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p> <p class="ql-block">  至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接踵而至。是时,他</span>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在职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被押进大牢,后幸遇大赦,免死。但也在狱中吃了一年牢饭,遭了老大的罪。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小命,却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時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交趾县就是现在的越南河内附近,当时尚属蛮荒之地。而王勃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至交趾探亲,归途因溺水,惊悸而亡,后被葬于其父贬所,今越南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此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王勃少年得志,政治上却极端幼稚,性情上也是极度狂傲,最终走上不归路也是必然。</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言归正传说说千古骈文《滕王阁序》吧。文章由洪都的气势入手、写滕王阁的壮丽雄奇,再抒发身世之感,通篇对偶,通篇用典。句法多用四六字句,句式整齐,典雅工巧。</p> <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全文773个字,却用典故46处,其中提到40个历史人物,出了40个成语。可谓锦绣文章,字字珠玑。</p><p class="ql-block"> 文章之前读过,不过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所以此番精读,在具体阅读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艰难推进。文中的字绝大多数都认识,但很多地方连起来读却不解其意,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确实晦涩难懂。而有的文本注解却是佶屈聱牙,晦涩艰深,不得已,搜寻各种不同的版本进行对比阅读,以获其真意,其过程也属不易。最终总算攻坚克难,疏通大意,算是没有白忙乎一场。</p> <p class="ql-block">  此篇华文之所以难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典故运用较多,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可谓寸步难行。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p><p class="ql-block"> 譬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初读此句如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所以不弄懂句中“终军、宗悫、投笔”的典故就会非常费解。“终军”,西汉人,二十岁,出使南越,也是豪气冲天,要求缚南越王而归(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投笔”的典故倒是早就听说,讲的是班固,东汉人,初为校书郎,一日投笔叹曰:“大丈夫应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从军有功,封定远侯;再看“宗悫”,南朝宋人,少年时叔父问其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功大封侯。综上,可领会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为:(虽然)与年轻的终军同为20岁,却没有机会请缨杀敌;(虽然)有志投笔从戎,(却只能空空地)羡慕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宗悫。</span></p> <p class="ql-block">  再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一句意为: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的伯乐,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杨意”指杨得意,是司马相如的邻人,司马相如因他的引荐得以做官。“凌云”指司马相如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人赋</span>》,汉武帝读后感觉飘飘有凌云之气。这里若不弄懂杨得意和凌云的典故确实费解。</p> <p class="ql-block">  再来看“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乍看不知所云,“潘江、陆海”是什么鬼?原来,“潘”指潘岳,“陆”指陆机,钟嵘《诗品》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江海喻才学渊博,这样就好懂了,此句意为:“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p><p class="ql-block"> 纵观《滕王阁序》全文,通篇典故,不一一查询落实,焉能知其意乎?闲暇之余,研读古人文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