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吉林100》(51)满族的枕头顶子有说道

吉林李俠

<p class="ql-block"> 《纸上吉林100》(51)满族的枕头顶子有说道</p><p class="ql-block"> 李侠</p><p class="ql-block"> 满族枕头顶子是满族刺绣的精品,传世多,绣工精。枕头顶子的形成,与满族的婚俗、生产、生活、居住的生态、气候有着密切关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民族特点。</p> <p class="ql-block">  吉林地区居长白山一带,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过去,满族祖先使用圆木当枕头。全家枕根圆木入眠。一人翻身,全家就会被惊醒。后来,人们就把一根圆木截成数段,各枕各的。为了防止圆木滚动,便将着炕的一面削平,把头枕面修光。木枕多采用桦、椴等软质木制做。一些心灵手巧者还将木枕两端用刀刻、用火烙出各式图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先民们为了夜间保暖的需要,仿木枕头创造性地用棉布缝制了长枕头,长方形六面体,所以称之为“方枕”。方枕的长、宽、高是不相同的,品种也有单人方枕、双人方枕、扁枕、耳枕、空枕、对枕等。里面塞进植物性填充物,将枕头楦起来,既保暖,又松软。这些填充物,是撷野生植物的叶、花或果实,经济、实惠,又有药疗作用。如荞麦皮、洋铁叶子、靰鞡草、山菊花、蒲棒等。最好的是用蚕籽壳装填枕头,既鼓楞硬实,又不易腐烂发霉,还不堵耳朵。时至今日,满族人还喜欢用蚕籽壳装枕头。睡觉时,枕在头下,紧紧护住双肩,有御寒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年满族的枕头虽然长短不一,但枕头的两头都是用袼褙做成的堵头。堵头一般为正方形,上面用糨糊糊以一层或红或黄或蓝或白等颜色的光滑布面。日常,枕头会在炕琴上整齐的叠放于被褥两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种布枕,常为黑色或蓝色。枕头两边的堵头,绣花纳朵。于是,产生了枕头顶子刺绣艺术。枕头顶子刺绣,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型图案,用丝、绒、棉等各种彩色线在方寸之间的布面上穿插而形成的美丽图案。随着一根小细钢针的上下穿刺,彩线便在布面上形成各种优美的图像、花纹或文字。小小的枕头顶,看似简单,但在构图、用色、绣法上却很讲究,融合了剪纸、绘画等多种技艺和技法。通常是以家织布为底衬,以象征八旗的红、黄、兰、白四色为主调。绣品完成后要进行修剪线结,去除污渍、熨烫整理的,再根据需要进行软裱或硬裱。</p> <p class="ql-block">  珍贵的是,许多作品以东北文化为主题,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枕头顶上完成了像“生命树”、“嬷嬷人”等图案,留有鲜明的原始崇拜印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满族少女不论家中贫富,从几岁开始,就要描花样,绣枕头顶子等出嫁用品。绣枕头顶的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女孩是否贤惠、是否心灵手巧以及家教如何的主要标准,甚至影响到她婚后在夫家的地位。结婚之时,是女红大检阅之时。新娘要把她做姑娘时所有的枕头顶子绣片都拿出来,绷在苫布上,叫做“枕头帘子”。一块苫布上可绷十五至二十对枕头顶,绣得多的要绷几个帘子。</p> <p class="ql-block">  结婚的前一天把嫁妆送到新郎家,枕头顶是必不可少的嫁妆。送嫁妆时,要由两个人用木杆抬着枕头帘子,连同其他嫁妆绕村一周,叫“晾嫁妆”。人们纷纷跑出来观看,并品评绣功的好坏。倘能招致人们交口称赞,则是新娘和娘家人莫大的欢欣。这些嫁妆送到男家,安置在洞房内,特别是枕头帘子要挂在最显眼之处。正日子,这天洞房简直就成了枕头顶的展览馆。婚礼的第二天,新媳妇要将枕头顶根据图案、文字内容,钉在长方形蓝色枕头套两端,双手捧着,送给婆家的长辈及兄长,称之为“散箱子”。妯娌之间还要将各自的枕头顶互相串换,以交流技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至民国期间,颇具满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枕头顶子,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现在,枕头顶子已成为满族博物馆的展品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李侠,首批“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优秀民间艺术家。吉林医药学院、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青年力量商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吉林市社科研究员、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吉林市档案史料征集员。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剪纸委员会首任会长。吉林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已出版《剪纸话吉林》《吉林民间传统手工艺》等25部著作。剪纸雕刻在长白山脉,入驻北京世园会,收入《吉林之最》。剪纸邮票在美国、英国等多国发行。小传被收入《世界华人文艺界名人录》《中国民间艺术家传略》《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等。央视四套“多情的土地”,央视一套、十三套“朝闻天下”及相关媒体宣传报导。加拿大拍摄的李侠剪纸艺术纪录片《重拾遗梦》在26个国家播放,并在中国、加拿大等国获得多项“优秀纪录片”奖。</p> <p class="ql-block">  作者语:吾生在吉林,长在吉林,爱在吉林。不忘历史,延续传统,感恩先辈,是我多年坚守读历史、走历史、写历史的动力。在有生之年,只想为后人留下一份“寻根”的追忆,只想为家乡尽一份“游子”的义务。(注:文中图片部分来源吉林老照片或摄图网,部分由作者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 李侠撰稿,版权所有,欢迎转发,公益交流。如若他用,联系作者。违规侵权,法律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