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平实性与自然性

山香百合

<p class="ql-block">  最近写了几篇微小说,都是取材于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发表于某平台,均被评选为优秀作品,点击量也都不错!儿子看了后,一脸诡异的对我说:你这人太可怕了,你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如果你和一个作家做朋友,那么你就能在他的作品里找到你的影子!”以后不跟你玩了!我怔怔的看着他,还真觉得他说的就这么回事。文学来源于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我们就生活在现实当中,从而对生活就有所感想、感受。当赋予我们的感想感受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时,便形成文学。</p><p class="ql-block"> 这使我想起了前不久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我有个朋友,在某政府部门工作,是单位的笔杆子。一次闲聊,他说,自己的作品在家乡某政府刊物发表,也在朋友圈展示,但朋友圈的人几乎无人回应,甚至连点赞的都寥寥无几。这个似乎很出乎他的意料。他吐槽说,现在的人心眼真小!</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对于他的表述,我有自己的看法,本想说点什么,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当然更重要的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便于他接受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对于朋友的这个心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但又苦于自己水平有限,想说的话又表达不出来。</p><p class="ql-block"> 最近读台湾著名作家蒋勋写的《说宋词》,我似乎对朋友的心理反应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先看这部作品中的几个观点:</p><p class="ql-block"> 1.凡是艺术形式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说明它远离了民间。</p><p class="ql-block"> 2.到了宋代,词变成了士大夫用来疏解生命的一种工具。那些伶工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可以变得这么有意境。</p><p class="ql-block"> 3.词最初只是民间歌曲,当文人开始用这一形式去书写自己心情、感受时,词就变成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合作产生的文学成就。即词由伶工之词变成士大夫之词。</p><p class="ql-block"> 4.将创作作为一个职业,其实蛮麻烦的,因为创作一般来讲,是生命里有感而发的,如果每天都职业性的有感而发,就有点辛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5.欧阳修开创了宋代的一代文风。他非常强调文学的平实性,要摆脱南朝华丽堆砌典故以及造作的风气,恢复文学的自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里要强调2点,一个是文学的平实性,一个是文学的自然性。</span></p><p class="ql-block"> 6.在唐宋八大家之中,韩柳有很大的“文以载道”的使命感。而欧阳修之所以能够开宋一代文风,是因为他觉得“文以载道”的意义可以扩大到平实,不见得一定要谈“师说”、谈“解惑”才是“文以载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读读柳宗元的《扑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你会发现,他不是在讲山水、讲树木,他是在讲政治,政治的导向太强了。而欧阳修把文学从政治的使命感转换成了生活的使命感。所以欧阳修写出来相对轻松的《醉翁亭记》!我们从欧阳修的作品里可以感觉到一种平实,没有官僚气,非常轻松自然的感受,我们会看到他生命经验的提高。这是非常难得的。</p><p class="ql-block"> 再回到我的这位朋友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作为在其位必谋其事的这位朋友,政府部门的笔杆子,他的作品带有很强政治性是工作的需要,不可避免的。如果说政治性的文章放在工作中,这是非常必要必须的。但这种性质的文章它的受众群体就非常的有限。说实话,普通群众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政治与他们无关。如果作为文学作品,就要回归到文学本来就性质,即文学的平实性和自然性。作为普通群众,过的是柴米油盐的烟火人间,政治和权力中心是他们无法企及的高处,可以说与他们无关。与他们无关的事情,你说他会感兴趣吗?难道让他们拿着三千元的工资,还要去谈论亚太经济、嫦娥飞天、航母下海?</p><p class="ql-block"> 另外,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感而发的,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果带着某种目的倾向去写作,一味地刷存在感,营造所谓的影响力,站在个人的角度唱高调,歌功颂德,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产生同理心,作品必然会失去持久性,可读性。</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点,现在人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都喜欢讲话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旗帜鲜明,不喜欢拖泥带水,婆婆妈妈,一句话能讲清楚的,坚决不要老婆婆的裹脚又臭又长。文字过于冗长,读者就会觉得乏味,厌烦,浪费时间,失去耐心,所以,写作必须讲究语言艺术的寓意,留白,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而不是扯的越长越好,一个芝麻,硬是让你揉成西瓜。</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们不知道我的观点讲清楚了没?</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回到文学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好的作品一定是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部好作品,人们之所以会喜欢,是因为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引起共鸣,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感悟,正是我们想说的话,只不过正好被作者说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觉得,文学的平实性和自然性,是文学最基本的生命力。亲近生活,亲近大众,接地气,作品才具有可读性和更多的受众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