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州规划展示馆是位于阊胥路东侧,与万年桥相连,南临胥江,东靠护城河,跨越万年桥就进入胥门环城河步道。</p><p class="ql-block">规划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独特的外观设计融合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精髓,建筑造型别致,注重线条流畅和轻盈感,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万年桥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苏州,当地大小百官便希望乾隆皇帝能为这座刚造好的桥赐名。乾隆看到一个新娘子正要上桥,便好奇地上前看个新鲜。新娘子边走边念:“新娘子,过新桥,千年富贵万年桥。”乾隆顿时来了灵感,当即取名为“万年桥”。万年桥于2004年重建,仍为三拱,桥宽6.2米,跨径11.2米,长85.11米,桥面面积527.6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站在苏州万年桥上,欣赏着桥下的美景,感受着微风拂面,心情也变得格外舒畅。</p> <p class="ql-block">提起胥门,老苏州人都会想起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个人,他就是苏州古城的设计者伍子胥。伍子胥先后辅佐吴王阖闾、夫差治理国事30多年,政绩卓著,有口皆碑。然而,晚年的伍子胥却命运不佳,面对韬晦的越王勾践,他虽然多次提醒吴王夫差,但执迷不悟的吴王陶醉在表面的太平盛世里,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告,伍子胥最终酿成了赐剑自刎的悲惨结局</p> <p class="ql-block">春秋伍子胥建城时所辟八门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遥对姑胥山,根据《越绝书》的记载,胥门因其位置遥对姑胥山而得名。</span>现存陆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重建,明清重修。城门东西向,由三道砖砌拱券组成,拱门高4.65米,宽3.3米,纵深11.45米。东向(城内)尚存横额,原题字已毁,新补“胥门”二字,砖雕花边甚古朴。</p><p class="ql-block">胥门名另二种来源:</p><p class="ql-block">1、主持建城的伍子胥的住宅:根据《吴地记》的记载,胥门原名为伍子胥的住宅所在地,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p><p class="ql-block">2、城门径对胥江:另一种说法是,胥门因其位置直接对着胥江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沐心亭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沐心亭内,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宁静的时光,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身心的放松。同时,亭内也是拍照留念的好地方,无论是拍摄风景还是人物,都能获得满意的照片。作为百花洲公园内的重要景点,它见证了公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苏州古典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胥门百花洲公园,拔地而起一座崭新的“民不能忘”牌坊,意在重塑当年吴地百姓为纪念勤政爱民的巡抚汤斌而立的古牌坊,以古鉴今,对今天的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本是古时民为官而立的牌坊,今朝却是为官者自立,虽是出自好意,却总让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接官厅,顾名思义,是古代在这里迎送朝廷官员,南来北往的官员乘船经盘门水关入城,泊岸后,或步行或坐轿,经来远桥到达接官厅。能让地方官员在第一时间视察的地方,定然是个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如今的胥门接官厅,这儿的城墙遗址已重见天日,一边是四季绿树成荫,处处花草茂盛,艺术雕塑景观呈现的城市公园,另一边是川流不息的胥江,船舟来往穿梭,是苏州老百姓人人称赞的环古城河步道中风景最优美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墨胜”两字的含义和典故与王羲之有关。“墨胜”这一概念,源自于古代对书法艺术的赞美。王羲之,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被誉为“墨池余墨间,映照的是逸少的痛快淋漓;题扇小桥上,诉说的是书圣的风流桀骜”。</p><p class="ql-block">此外亭子静静地立在运河边,仿佛是守护着水面的精灵,与周围的山水形成一幅和谐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胥门步道上的清朝年间标志,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这些标志不仅展示了胥门悠久的历史,它们让市民能够直接感受到胥门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增强了苏州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还体现了苏州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吴门桥,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盘门外,横跨大运河,古时称为新桥。其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而现存的吴门桥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为单孔石拱桥。吴门桥桥身全长66.6米,桥底宽5.8米,中部宽4.8米,拱券跨长16米,拱顶离正常水位9米多,在苏州古桥中,是拱最高的一座古桥。桥南北两坡各铺设整条花岗石50级,桥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砌有0.6米宽的纤道,是江南水乡特色典型的大型拱桥。</p><p class="ql-block">吴门桥气势非凡,如彩虹般飞架在古运河上,见证了无数的历史故事。游人可沿阶梯拾级而上,俯瞰往来的舟船,观赏城楼和古塔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盘门水门由相距4.6米的内外两重城门组成,纵深24.5米。内外两水门建筑结构不同,非同一时代遗存,外门显然早于内门。</p><p class="ql-block">盘门陆门也有内外两重,其间为平面略成方形的瓮城,内周长约177米,城墙高8.1米,下以条石为基,上砌城砖。登城坡道在城墙北侧,可自东而西上至城台。</p> <p class="ql-block">盘门,古称蟠门,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都八门之一。盘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全国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系因苏州水网纵横,因地制宜而建。盘门景区内除盘门,还有吴门桥、瑞光塔,合为“盘门三景”。</p> <p class="ql-block">蟠龙桥是因该桥地处苏州古城的古蟠门(即盘门),且门楼雕有飞龙而得名。它靠近盘门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大的三孔石桥横跨运河南门段,这就是21世纪才走进苏州人生活的蟠龙桥。该桥为三孔人行石拱桥,全长56.8米,中孔跨径15米,两边孔跨径各9米。</p><p class="ql-block">登上蟠龙桥顶,西可望吴门桥,东可望人民桥,三桥遥相呼应,堪称一绝。朝霞满天之晨,站在人民桥上西眺蟠龙桥,只见蟠龙桥三孔倒映水中,与瑞光塔、盘门城楼共同耸立于绿意之中;夕阳西斜之暮,站在吴门桥上东望蟠龙桥,画舫过处,运河水泛起层层涟漪,将桥的倒影晃动得亦真亦幻,船只如同在仙境中穿行,美丽至极,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人民桥作为苏州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承载着交通的重任,它横跨运河,连接着城市的两端,见证了苏州的繁荣与发展。每当夜幕降临,人民桥上的灯光璀璨,为苏州的夜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苏州运河上的“上山下乡起锚点”位于姑苏区南门段的原南门轮船码头旧址。这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苏州十万余名66届、67届、68届三届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和苏州数万户城市居民全家落户去苏北农村插队时船队的主要起锚地。</p><p class="ql-block">苏州“上山下乡起锚地”纪念碑,吸引了无数白发苍苍的老人来拍照留念。这个纪念碑见证了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并提醒后人不要忘记那些为国家分担困难的知青们。</p> <p class="ql-block">沿着运河步道来到了苏州桂花公园,在运河边有一老茶室,你看人们一边欣赏着运河波光粼粼,映照着桂花公园的景色。另一边人们悠闲地喝茶聊天,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漫步桂花公园运河畔,砖雕作品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精美的雕艺术映入眼帘,令人叹为观止,为这宁静的公园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气息。每一细节都彰显着匠人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桂花公园位于运河边,照片为匠人们在园内起土挖池,挖出的土用来夯实城墙,形成湖泊,这种利用自然资源,结合人工智慧和勤劳,创造出的美丽景观,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场所,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毅力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蛇门是苏州最初建起来的8个城门中,这个门是春秋古城八门中唯一一个用动物来命名的城门,蛇门也是唯一没有遗址的地方。它地处城东南,按照天干地支,城南巳位,已在生肖中属蛇,因此这个门,也被叫蛇门。蛇门的建造与吴国的宿敌越国有关,当时吴国一心想灭掉越国,所以这座城门一直是紧闭的。蛇门的来历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伍子胥奉命建造的,另一种说法是春申君黄歇开辟的。在历史上,蛇门经历了多次重建与废弃,最终在1998年,苏州人民政府在修建桂林公园时修复了这段古城墙,也重建了这座门,使蛇门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站在蛇门城墙上,可以眺望到河对面的古觅渡桥和周围的水乡景色,这种体验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p> <p class="ql-block">相门古城墙最初建于公元前514年,由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建造。城墙周长15公里,现存较完整老城墙分布于盘门、胥门、金门及阊门等处。相门位于城东中部,与吴王阖闾和铸剑师干将的历史密切相关。相传,吴王阖闾曾命令铸剑高手干将在此地设炉铸剑,干将在此铸剑成功形成了相门的地名。后来干将死后被葬于城门外,因此这扇城门也被称为干将门或将门。</p> <p class="ql-block">站在相门桥上远眺外城河,这美景真是太让人陶醉了!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每一帧都美得让人心动。河水波光粼粼,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和秘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这样的景色,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了呢!你觉得呢?是不是也被这美景深深吸引了?</p> <p class="ql-block">走在通往东园的护城河的路上,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这条路不仅连接着城市与自然,还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护城河作为古代城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如今已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在这样的路上,你可以感受到古与今的交融,体验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走在通往耦园的小径上,每一步都似乎踏着历史的回响,两旁绿意盎然,仿佛是大自然特意铺设的迎接序曲,引领着心灵向那片充满古朴韵味与宁静美好的园林缓缓靠近。</p> <p class="ql-block">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路,我缓缓行走在古老而坚实的城墙上,每一步都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响着历史的低语。城墙两侧,岁月雕琢的痕迹与葱郁的藤蔓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城墙外是繁华都市的轮廓渐渐远去,而城墙内则是一片静谧与古朴的等待。随着脚步的深入,一扇古朴的城门映入眼帘,轻轻推开,仿佛揭开了历史的帷幕,我步入了东园——一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东园内,景致豁然开朗,曲径通幽的小径两旁,奇花异草竞相绽放,散发着淡淡的芬芳,与远处假山池沼的潺潺流水声交织成一首悠扬的乐章。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青石小径上,为这古老的园林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生机。我漫步其间,感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嚣。</p> <p class="ql-block">娄隅增辉是位于环城河边的一个景点,它是姑苏区内的一个文化景观,通过步道串联成为古色古香的一条项链,形成绿树碧水绕古城的生态环境。娄隅增辉与古城相撞满怀,成为环城河健身步道十景之一,展现了娄隅增辉与古城和谐共存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运河之畔,娄隅之地,一座古韵悠长的亭子悄然矗立,其姿绰约,仿佛是大自然与人文匠心巧妙融合的结晶。晨光初破,金色的阳光温柔地洒在亭顶,琉璃瓦片熠熠生辉,与波光粼粼的运河水面相映成趣,增辉添彩,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水墨画卷。亭内雕梁画栋,每一笔一划都透露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韵味,而亭外,柳丝轻拂水面,随风摇曳,更添几分柔美与宁静。游人至此,或驻足小憩,或凭栏远眺,皆能感受到一份超脱尘嚣的宁静与美好,仿佛时间在这一刻也放慢了脚步,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苏州护城河八大古城门之——娄门。古往今来,护城河城墙是苏州古城的素雅外衣,千百年来不知为古城阻了多少风、雨。时过境迁,城市的样貌在改变,而古老的城墙依然屹立在那里。城墙记录了苏城的瞬息万变,见证了苏州人生活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娄门位于城东北。 《吴地记》载:"娄门,本号疁门,东南,秦时有古疁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 "门遂改称娄门。城门分外城、中城、内城三重。内城筑有城楼,三重陆城门之间有空地和闸门装置,十分坚固。</p> <p class="ql-block">苏州齐门隶属于平江区 苏州古时称吴,又称姑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于公元前514年,虽历经2520年的沧桑,但整个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仍保持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等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p><p class="ql-block">沿着护城河从娄门走向齐门,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古城的历史韵味,每一步都充满探索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站在齐门城墙上,我凝视远方,一排商铺映入眼帘尤如画卷般展开,它们静静地伫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城市的脉动与生命的活力。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仿佛与古人共赏这壮丽山河。</p> <p class="ql-block">齐门,位于苏州城北,因门朝向当时的齐国,故名。齐门也叫望齐门,史书载,吴王阖闾败楚后,准备攻打齐国,齐景公不得已,便将女儿少姜送至吴国为人质,嫁与吴国太子波,以求吴齐暂时结盟。少姜年少,因思念故土日夜啼哭。为此阖闾不禁心生怜悯,便令造北门,上置九层飞阁,让少姜登阁望乡,故又称“望齐楼”。</p> <p class="ql-block">沿着环城河步道前往平门的体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历史的穿越。沿着步道前行,你会被沿途的古韵今风深深吸引,感受到一种“相见恨晚”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苏州平门城楼历史悠久,是苏州古城的重要遗迹。平门位于苏州城北,是苏州城的正北门,类似于北京的德胜门或南京的中央门。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伍子胥率大军从此门出,打败齐国后班师回朝,由此得名“平门”。历史上,平门曾多次被堵塞和重建。1958年,原城门及城墙被拆除,2012年重建竣工,重现了古城墙的雄伟壮观。重建的平门段古城墙高约12.5米,全长约340米,成为了苏州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如今,苏州火车站南广场与重建的平门隔河相望,成为了苏州的门户,迎来了八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站在苏州平门城墙上,眺望火车站,仿佛穿越时空。平门城墙,作为古代防御工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如今与繁忙的火车站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阊门,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苏州古城的重要西门。作为苏州古城的八门之一,阊门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商业角色。</p><p class="ql-block">阊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伍子胥在建造苏州城时开辟了八座城门,阊门便是其中之一。阊门最初被称为“破楚门”,因为吴王阖闾曾从此门出征楚国,显示了吴国的强大军力。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吴国与楚国的政治格局变化,阊门又恢复了其原有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阊门寻根纪念碑,是历史上见证了“洪武赶散”这一重大事件,数十万江南百姓自此门迁移至苏北,因此阊门也成为许多苏北人寻根问祖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北码头,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在阊门吊桥北面的叫北码头。在明代,阊门外有皇华亭专门接待外来官员,外来官员乘船到苏,由北码头上岸,久而久之北码头成为官员专用码头。作为苏州水陆交通要冲,曾经的阊门北码头一度没落。</p><p class="ql-block">在北码头探桥的入口处有一座韵味十足、上书“北码头”三字的木牌坊,牌坊上那句唐伯虎的“三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也佐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p><p class="ql-block">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为民国风情街,重现了商贾不绝,人声鼎沸,舟楫往来,船歌声声的旧时景象,与西中市交相辉映,与山塘街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古城墙在历史上也经历了重大的变迁,苏州葑门城墙己不存在了。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