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昵 称: 东 篱听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2055179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天上午,朋友特意来到办公室找我,说他的一位亲戚经营着一个红色文化展览馆,里面收藏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物。由于年事渐高,管理起来愈发吃力,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无偿捐赠出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便确认道:“无偿捐赠?”“没错,人家不要任何回报。”朋友回答。“如果这样,捐赠给谁都一样吧?”我继续追问。“不清楚,但他特别提到,如果捐给凯嘉集团,他会感到最安心。”我听后心中虽有所触动,却仍觉得有些不合常理,便建议朋友让他的亲戚再仔细考虑一下,等想清楚了再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过了半个多月,我按捺不住好奇心,没等朋友回复,便决定亲自登门拜访。老人虽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穿着整洁,性格开朗。他热情地向我讲述了他的红色出身和几十年来的红色收藏经历。“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与共和国同龄。从小受父母影响,逐渐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父亲曾多次参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工作,营救受伤的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带我参观了展览馆,详细介绍了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经过三个多小时的交流,我才真正了解到这位与众不同的老人——宋长寿,一位老共产党员、退役老兵、原介休纺织厂退休职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览馆位于介休市城区南大街的一个社区,完全由他个人自费创办。馆内陈设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红色图书、伟人图片、像章和奖章,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实物武器。有一次,他在北京出差时,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了一本旧版《共产党宣言》,封面已经泛黄,还带有水渍。摊主看到他的恋恋不舍便要价100元,可是身上掏了上衣和裤子的口袋,加在一起也只刚够20块钱。为了淘到这本书,晚上他和一起出差朋友定好了讨价还价的战略战术,最终以20元的价格捧回了宾馆,带回了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动情地回忆道:“因为场地租金问题,展览馆曾四次搬迁。起初是在自家的20平方米房间展出,后来租用了印染厂小区的一套楼房,但因租金上涨,不得不改为流动巡展。最后,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2018年5月,展览馆终于落户东南街道办事处南大街社区,并举行了揭牌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自豪地说:“新展览馆开馆以来,接待了1万多名青少年学生和社区居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多家媒体也进行了报道,这对我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问及宋长寿老人的具体身份时,他从一个红色包袱里拿出了一沓聘书和证书,其中包括“光荣在党50年”“国防教育义务宣传员”“校外辅导员”等荣誉。他还指着墙上的两块牌匾说:“左边这块是青少年教育基地,右边是红色教育基地。这两块牌匾对我来说,比个人荣誉更有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初听到宋长寿老人要无偿捐赠他的所有红色藏品时,我还有些将信将疑。但经过一上午促膝交谈和仔细参观,我被老人的红色情怀深深打动。他的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的坚持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精神寄托,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正是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坚守,红色灯塔才能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