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风采依然!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九月二十一日(周六),去无锡硕放机场,搭乘深航客机八点半飞香港,十一点多到港。值台风影响,时而阵雨,时而阴天。</p> <p class="ql-block">流览维多利亚港湾。星光大道,有似上海的外滩。沿途风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伫立在大道旁,内心感慨万千,脑海里时时浮现出港片里,航拍时林立的高楼大厦,港区海面上飞驰的大小汽艇的镜头。还有警匪片、禁毒片中出现的追逐打斗的场景。现在想想,当时多幼稚,以为资本主义的香港腐朽坠落,社会就是那样的混乱与刺激。其实那是拍电影娱乐而已,与生活根本是二回事。用现在的话来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眼下的港湾风平浪静,和谐安逸,与大陆内地风景一样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香港中环,电视里一直讲到,其实就是老城区所在地,马路窄,坡度大,但车辆行驶很快,因为一是单行线,二是有坡度。当然,闯红灯是看不到的。居讲,逮到罚2000港元。尽量高楼林立,人流如织。然,市容整洁干净,游客来去匆匆。既熙熙攘攘,又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想起家里珍藏的反映六七十年代香港的一本画册,翻拍出来,让我们对比欣赏一下。</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香港的挑夫,粤语也称为“咕哩佬”。咕哩是对搬运工人一个很蔑视的称呼,它来源于英文的“coolie”,是指以前殖民地的重体力劳动者。</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末,卜公码头。卜公码头是香港早期胜迹,建于1901年,是市民夏天乘凉的胜地,1960年代中因填海而被拆除,新卜公码头随即在新填地外建成,但亦于1990年代初消失。</p> <p class="ql-block">1969年2月,香港大澳,坐在简陋屋前的老人。看看对联横批,多有时代感。</p><p class="ql-block"> 向阳花开</p><p class="ql-block">春风扬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从九龙尖沙咀看港岛,远处是太平山。</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做手套的一家子。1960-70年代,香港有大量的家庭手工业,不仅解决了大批平民的生计,而且在创造经济奇迹的过程中营造了“彼此情感紧相扣”的家庭关系。</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香港的荣利洋油行的工人用原始的方法把油品搬到高处的储存仓。</p> <p class="ql-block">1968年前后,香港左派在香港新界组织活动,懵懵懂懂的少童被组织起来唱“语录歌”。</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香港新界八乡,左派中学师生学习大陆“开门办学”,到农村帮助农民插秧。</p> <p class="ql-block">1968年10月,香港某货场码头。如果不加说明,很难看出这是香港。</p> <p class="ql-block">六七八十年代,正是亚洲四小龙腾飞之际。香港在六十年代前,图片上还有农田,港湾里有木舤打渔船,没有那么多高楼和现代化市政设施,是一代又一代港人的勤劳奋斗,成就了今天的繁华香港。</p><p class="ql-block">真是印证了那句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后,大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继续努力,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阔步向前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