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道兴隆场的阡陌老巷与磁洞沟的茶马古道 一一阮山谋道苏马荡山居笔记寻古系列

远山的呼唤

<p class="ql-block">在谋道苏马荡居住是要知晓磁洞沟的,苏马荡的都亭山与齐岳山脚下就是磁洞沟,两山夹一沟,好大的一块地,好清亮的一条溪流。早上沿沟旅行,抬头就看见了苏马荡上沐浴着朝晖的楼宇,好像一座童话中的、用黄金铸成的城堡。这沟里的水也是从齐岳山上的脉系中溢出,沿沟一路流淌,接三步河,独登河水一路向西流至重庆云阳。谋道老人告诉我,滋洞沟的水系也是磨刀溪的一部分,在万州云阳汇合在一起,谋道是源头,分东源和西源,从店子坪到谋道往南浦百丈沟的那支是西源,往滋洞沟到兴隆场方向的是东源,一直朝着重庆万州和云阳方向流淌。</p><p class="ql-block">秋天的磁洞沟好美,稻子割过了,留下整齐的谷茬和码在田地的梱成把垛的稻草;玉米收获了,留下的桔杆被太阳晒得枯黄;少许套作的高梁的大穗子呈红色,羞红了脸低垂着。绿黄色的谷桩,硃砂红色的高梁,深黄色玉米桔杆,沟底溪水倒映蓝天的湛蓝色,农民居舍的白墙黑瓦,农舍屋前的地上及堂屋的梁架上,晾晒的烟叶、辣椒、干豆角、做腌菜的芋头荎叶组成农民晒秋的色块的七色系列,把谋道磁洞沟的上磁、下磁大地渲染得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当地民谣曰:上磁沟,下磁沟,年年五谷喜丰收。一条清流到重庆,茶马古道通万州。</p><p class="ql-block">滋洞熟,谋道足啊!这里是谋道的粮仓。</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有条古道通往万州府,通往重庆府,通往长江万县老码头,南来北往,东去西行,这条古道以及在这条古道上行走的马帮,那起于明朝,兴于清朝,没于近代的古道,那“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召唤之声,我们还真想去探究一番呢。</p> <p class="ql-block">当地的老人们还告诉我,这里曾有过一条古道并有一条古街,古道沿上磁下磁至云阳至万州沿磁洞沟溪流西行,至下磁兴隆村处有一兴隆老街,古时的挑夫队和骡马队在这里“打尖”歇息补充给养。人吃口粮马吃草,这里曾生意兴隆,人欢马叫。过往的马帮络绎不绝。清朝未期和民国初期尤盛,长江的木船船运把重庆汉口宜昌的日用品、丝织品和工业制品运送至万州,把万州以及川中盆地生产的井盐、香料、茶叶以及农产品,再由万州送至长江沿线以及通过京杭运河送至京城和北上诸地。这可是一条生命之需的运输中转地,一条内地连接川蜀和吴楚的“丝绸之路”啊!</p> <p class="ql-block">今年入秋以来,干旱无雨,稻谷比往年熟得早些,苞米结得虽个小,但结实沉重,产量似乎没减,滋洞沟近,可担水抗旱。农民总是辛若的,谋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天旱则热,候鸟们走得晚,小区里的几个留守候鸟,相约去滋洞沟看丰收,看农民收割、也看晒秋,也看这条茶马古道两旁现代农业景象,也去看看兴隆场上那条老街,那条阡陌老巷以及还坚持在老巷上的那些风雨飘摇的明清建筑中的老人们。</p><p class="ql-block">苏马荡的侯鸟多打道回府了,作孔雀东南飞状,谋道苏马荡稍稍冷清下来。太阳刺破东边的云,把光呈刀剑般地投向大地。从磁洞沟仰看苏马荡,立在陡峭壁屻上的避暑房显得特别漂亮。苏马荡的脚下是滋洞沟,苏马荡已成为了一座避暑的新城,成为了一座集避暑旅游养生的4A级景点和康养地,暑天里苏马荡有超40万居民和旅游者,而滋洞沟是粮食产地,沟底在夏季里温度还颇高。人们对它的旅游资源认识不够,对它的古往今来以及那条古时的“南大道”,那条保证民生的茶马盐大道认识不够。而我们,这些来自谋道苏马荡的候鸟也只是在近年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深刻的认识到它厚重的旅游资源以及开发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结伴去磁洞沟去探访那一条古道,更是探访兴隆老街,那一处古客栈,那过往马帮“打尖处”,那些还仍然在此坚守的老年“留守客”。</p> <p class="ql-block">从谋道老街往牌坊走往右的一条道穿出后,往西穿过一个山洞,就一直往下行了,山路不太好走,这种山道仅一块水泥板,偶有路段会有落石横陈,错车困难,山路崎岖,又一直朝下,开车脚不离刹,很惊险的。兴隆老街大约离谋道十五公里,山道约五公里,剩下十公里则沿沟而行,这也许就是原来的古道了。</p><p class="ql-block">在谋道通往万州云阳方向的古道不止一条,在现代除少数山区还有一些古道的遗迹外,平原或平坝地地带已寻不着古道啦,只有心里默默念想着古人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过去的马帮也是人呀,也要吃口饭呀,古时的运输以及物流货运多苦哟,古时这里应是蜀道呀,翻山要越岭,一步一步,铜铃声声,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雾气升腾的沟壑和那一队队驮着沉重货物的马帮以及赶路的阵阵吆喝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呀!</p> <p class="ql-block">兴隆老街是有实景的,它可不是电影创作基地的布景地,它实实在在的就在兴隆村2组所在之地。这条老街依然横陈在下磁的沟旁,水流潺潺的流过它的脚下,一条阡陌老巷与溪沟垂直相交,十多栋木板房立于一条深巷的两旁,这种建筑属典型的土家建筑,粗大的木桩抬升起房屋,楼下为主人活动场所或厨间,侧院或靠溪一边养家畜或沿坡种小菜生活等,二三楼为家人睡觉生活仓储之地,伸出的木质可斜透阳光,大箩箕晒放着玉米粒和红辣椒等食品,天井里散放着一种湿霉味。原来,这里的人们是这样生活的。感觉这种老式的明清建筑生活气息特别浓厚。街口的那间屋子关门许久了,门板、窗板都上了锁,泥墙上破损严重,许多年都没修𥛶了。看得出这间屋是一座门面房,兴许它是一间展销间,陈列着食品或是山货,主人正绮户与客商交易。</p><p class="ql-block">这一老街是一座古茶马道路上的客栈,那街首的门面房也许有一座扁牌或一酒幌,在风雨中摇晃着,召唤着过往客商。</p><p class="ql-block">老房子里边不剩几个人了,整个街上只有三户人家在这里坚守,兴隆老街岌岌可危,木板摇摇欲倒,须抢救了。</p> <p class="ql-block">这位80岁的杨姓老人,几辈子都在此地往里右边第三个宅第里生活,他拨弄着手里的苞米粒,喃喃的说:住不了啦,孩子新起的屋等着呢,孙娃儿,曾孙儿要人引带呢。</p> <p class="ql-block">兴隆老街上的这些古老的土家式建筑,少说也是明清传承下来的,要把它保护好传下去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一社区一品目的发展致富项目,也应该会有旅游项目呀?引点资,修缮一下,与不远处的那株500多年的老银杏树、与三步河吊桥以及兴隆街上的其它“吊脚楼”一起“打包”经营该有多好,既能赚钱又能养家还能传古,该有多好!</p><p class="ql-block">思想有多远,行动就会走得多远。让我们遁着古人的脚步去走一趟吧,留住过往的茶马古道的足迹以及兴隆老街上的那最后一缕炊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