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

梦梦

<p class="ql-block">游览完水富市铜锣坝自然风景区,取道银昆高速,行驶四五十分钟,再沿着盘山路缓缓行进十几分钟,就看到路边两根平行竖起的石头方柱,分别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天下雄关”“豆沙关”,往左一拐,便进入了一道绿色拱形长廊,长廊由公路两旁自然生长的古树搭成,宛如一道长长的凉棚,郁郁葱葱的,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豆沙关古镇古有石门之称,现隶属昭通市盐津县,有一万多村民,靠种植苞谷、杂粮和采摘野山菌为生,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不少收益。</p><p class="ql-block">穿过古镇牌楼来到镇上。路很窄,只有一条官道,行人车辆都很谦让。临街店铺林立,餐馆客栈快递公司一家挨着一家,非常热闹。停好车,我们下坡往南,一路问询着就来到事先预订的老马店客栈。</p> <p class="ql-block">入住后已是下午两点半,随便吃了一点东西赶紧休息,在铜锣坝徒步行走几个小时万余步,又马不停蹄赶往豆沙关古镇,我们都有点累,更何况这时候太阳还有点晒。</p><p class="ql-block">一觉睡醒是下午五点多,赶紧追着夕阳去看景。</p><p class="ql-block">出了客栈,一路往西,穿行在天井般的古旧石板路,大概七八分钟就到了景区。</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下面,是豆沙关古镇的母亲河关河,它自西向东缓缓流淌,在水富市汇入金沙江后奔向宜宾,最终汇入长江。我们来时经过的公路紧邻关河,被茂密的树林遮蔽了,断断续续的,看不清全貌。僰人悬棺就在关河南岸悬崖绝壁半山腰的斜洞里,距关河水面约60米,手机放大图象后,隐约可见。据史料记载:僰人是夏朝遗民,骁勇善战,善骑射,立下赫赫战功,武王封其首领为僰侯,并在今四川宜宾建“僰侯国”。明末,由于战乱和朝廷镇压,僰人为了避祸纷纷迁徙他乡,隐姓埋名,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绝壁上的悬棺成为他们最后的归宿,他们正是用这种枕江而歇的姿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倾诉着自己精深玄奥的理想,也给后人留下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p><p class="ql-block">继续往西,十几级石阶之上,靠着悬崖建有木结构小亭,用于保护袁滋题记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途径石门关,为记其行,特摩崖题记。</p> <p class="ql-block">走过摩崖石刻,可以看见巍峨的石门关,它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自然地势所建成的一座军事性堡垒,始建于隋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可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石门关,是八十年代按照原貌修复的。</p><p class="ql-block">登上堡垒,视野顿时开阔许多,映入眼帘的,是不同时期出现的五种不同类型的交通,从南往北依次是关河水路,内昆铁路,昆水公路,秦五尺道和架在半山腰的水麻高速公路,五条道路并驾齐驱,肩负着各自的使命,从豆沙关古镇一直延伸到远方,也把希望和梦想伸向了远方,形成极为罕见的五道并行景观,是交通史上的奇观,它凝结了人类的智慧,也见证了几千年交通历史的演变发展进程,是名副其实的露天交通博物馆。</p> 五道并行 <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仿佛在跨越式穿越时间隧道——从明清僰人悬棺,到大唐摩崖石刻,再到隋代始建的石门关堡垒,走出石门关门楼,沿山路下行,又来到秦五尺道,不知不觉间,沿着历史河流逆流而上,追溯了几千年。</p><p class="ql-block">五尺道始建于秦,由秦时蜀太守李冰采用积薪烧石的办法修筑而成,从僰道经石门关通到千倾池,也就是从今天的宜宾经豆沙关古镇通到昭通,是第一条由川入滇的通道,也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因道宽仅五尺,故称。现存350米的古道,是迄今为止全国五尺道保留最长、最完整的古驿道。</p><p class="ql-block">之字形五尺道犹如龙蛇蜿蜒盘旋在山间。脚下的石头形状各异,凹凸不平,有的被岁月磨砺得光滑明亮,有的被万千马蹄踩踏得坑洼深陷,站在崎岖不平的千年岩石上,耳畔缭绕着各种声音:有钟鼓般激越的铁蹄声,有铿锵有力的刀剑声,也有高亢悲壮的呐喊声,还有清脆嘹亮的牛铎声……这些声音汇聚成一曲雄浑的交响乐,变成历史的回音,从古代飘到今天,从眼前飘向了天涯……</p><p class="ql-block">真可谓“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