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5号,开启里斯本一日游行程,首站是参观游览辛特拉王宫。参观辛特拉王宫后,继续里斯本的游览。</p><p class="ql-block">里斯本是葡萄牙共和国的首都,位于该国西部,城北为辛特拉山,城南临塔古斯河,距离大西洋不到12公里,是欧洲大陆最西端的城市,南欧著名的都市之一。里斯本港是国际海港。里斯本西部大西洋沿岸有美丽的海滨浴场。</p> <p class="ql-block">摩尔人一直统治里斯本直至1147年,他们被阿方索一世率领的十字军击败,使得里斯本重回基督徒的手中。1256年,里斯本正式成为葡萄牙的首都,从此发展成为欧洲和地中海一带重要的贸易城市。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很多航海家如瓦斯科·达·伽马都是由里斯本出发到世界不同的地方探险的。因此,16世纪是里斯本最辉煌的时期,大量黄金从当时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运到里斯本,使得里斯本成为欧洲富甲一方的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里斯本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和日丽,温暖如春,舒适宜人。 特茹河上的“4.25”大桥曾是欧洲第一长桥,世界第三长悬索桥,该桥全长为2278米,横跨河两岸,极具地标意义。里斯本沿特茹河延伸,城区范围不大,十分适合步行,自由大道和罗西乌广场为市中心。主要古迹集中在阿尔法玛区。市郊贝连虽然距离里斯本有点远,但聚集相当多的博物馆及纪念碑,是里斯本之旅必到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从辛特拉王宫出来,乘大巴抵达罗卡角。罗卡角是里斯本一个毗邻大西洋的海角,是一处海拔约140米的狭窄悬崖,为辛特拉山地西端。它位于北纬38度47分,西经9度30分,距离里斯本大约40公里,处于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罗卡角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罗卡角是亚欧大陆的最西端,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与好望角、合恩角并称为世界三大海角。</p> <p class="ql-block">“罗卡”的意思是岩石,岩石角上立着一块朴素的石碑。上面铭刻着数字和诗句,数字表示的经度和纬度说明此地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而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的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罗卡角跟别处确有不同,它险峻得让人觉得站在山崖边随时可能会坠落,那无遮无挡的风吹得人站不稳;还有那些远看平静,一挨近它就激情满怀的海浪,翡翠般碎裂,有卷起千堆雪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人们在罗卡角的山崖上建了一座灯塔和一个面向大西洋的十字架。红白色的灯塔建于1772年,著名的罗卡角灯塔,在过去的250年间,曾为至少140万艘在大西洋航行的大小船只指明坐标。</p> <p class="ql-block">罗卡角地势非常陡峭,三面环海,风高浪急,前方是无限壮美的大西洋,陆地则被海浪日久冲刷,已是悬崖峭壁,期间海欧穿梭飞翔,鸣叫声与海浪声掺杂在一起,此时只有踏上这块土地才能真正感受到这里的美景和壮丽。</p> <p class="ql-block">一块刻有航海轮舵形状的地质标志石。石碑的后方是著名的灯塔,不巧灯塔正在维修,没有见到灯塔的真容。石碑上的译文为:</p><p class="ql-block">1905-1980年,国际扶轮社75周年,向创始人保罗·哈里斯致敬。辛特拉扶轮俱乐部</p><p class="ql-block">这块纪念碑是辛特拉扶轮社为纪念国际扶轮社的创建者——美国人保罗•哈里斯而立的。国际扶轮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服务性社团组织。现在16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3200个社会机构。辛特拉扶轮社把碑立在罗卡角,和美国隔海相望。</p> <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看,葡萄牙国土犹如停泊在欧洲大陆边缘的一艘轮船,而罗卡角就是轮船眺望大洋的舷窗。葡萄牙诗人用:“海草满头,海鸥在肩”来描绘罗卡角。</p> <p class="ql-block">罗卡角面临大西洋,气候湿润,常年有雾,所以生长有许多奇特的植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宽叶海石竹,白色的宽叶海石竹,在蓝天下,更显得婀娜多姿,楚楚动人。</p> <p class="ql-block">罗卡角从大西洋刮来的风特大,山崖上的芦苇被吹得抬不起头来,摇摇摆摆的,在风中凌乱,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罗卡角旅游办公室在景区卫生间对面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几乎没有人进去,就连工作人员也在室外吹风。我好奇进去看了看,发现了这份中文资料,当时没有细看。后来才发现可以花5欧元,购买一份到欧洲最西边一游的证书。留点遗憾,下次再去。</p> <p class="ql-block">圣哲罗姆派修道院,是位于里斯本贝伦区的华丽宏伟的修道院,是里斯本最著名的古迹,也是曼努埃尔式建筑中最为成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1496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计划在里斯本建立一个大的修道院,并于1502年开工建造,前后共花费大约一个世纪。修道院原本是献给圣女贝特勒赫姆的。如今的哲罗姆派修道院就建设在已经存在的圣女贝特勒赫姆教堂的遗址之上。建造哲罗姆派修道院的另一目的是建造一个万神殿,将它当做葡萄牙王室阿维斯·贝亚家族的皇家墓地,曼努埃尔一世及其后代都葬在这里的大理石墓中。后来修道院慢慢演变为,供将要出发去探险的海员们作祈祷之用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罗姆派修道院的建筑原料是采于当地的金色石灰石,称为“pedra lioz”。迪奥古·德·博伊泰克( 1460-1528,曼努埃尔式建筑风格的始创人)是首任建筑师,修建了教堂、修道院、圣器室及修道院食堂。他的继任者是西班牙建筑师及雕刻家若昂·德·卡斯蒂略,他约于1517年接管该修道院的建筑工程,并渐渐地把该修道院曼努埃尔式的建筑风格改为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他完成了单墙、肋架拱顶和横跨教堂的19米宽窗花格。</p> <p class="ql-block">1520年,曼努埃尔一世死后,哲罗姆派修道院的建筑工程逐渐停滞不前。直至1550年,建筑师迪奥古·德·托拉尔瓦(1500-1566)重新开始了该修遁院的建筑工程。他加入了主教堂、唱诗班的席位,并完成了该修道院内两个楼层的工程,仅采用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1571年由建筑师哲罗姆·德·鲁昂领导了建造工作,他最后在建筑中加入了一些古典主义的元素,修道院的工程于1580年正式全部结束。</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南立面长达三百多米,雄伟壮观。细心观察,会在建筑的外墙上看到一圈如大船缆绳般的石刻装饰,这是曼努埃尔风格(或称大海风格)的特色,也是葡萄牙航海事业进入巅峰期后体现在建筑上的标志性装饰。</p> <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中最华丽的大门是由多达200人合作完成的教堂南门。这座门高32米,宽12米,由众多雕像、墙饰和尖塔构成,其中人物造型多达40个。自下而上看,在两扇门之间的立柱上矗立着葡萄牙航海学校的创始人恩里克王子。他是开创了阿维什王朝的若昂一世的第三个儿子,其创建的航海学校是世界首家专门培养航海人才的学府,同时对航海科学和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为葡萄牙日后成为海上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有意思的是,恩里克王子所在的位置通常为基督的雕像,在此人们不惜将其换成恩里克,对这位王子的敬仰可见一斑。大门的两侧依然是十二使徒,最显眼的当然是手拿钥匙的彼得和持剑的保罗。</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和勒姆尼斯教堂是相连的,但分开两个门进出,进修道院要购票,教堂自由出入。教堂不大,颇有历史,主要是安葬那些著名的航海家,达伽马的遗骸就安葬在此。</p> <p class="ql-block">1755年,哲罗姆派修道院在经历大地震的洗礼后,仍然屹立不倒,几乎没有什么损毁。1833年,葡萄牙的教会宣布停止使用哲罗姆派修道院。从此以后,它逐年久失修,墙壁开始严重断裂。19世纪,修道院几经改造,尽管没有影响到主体结构,但却变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样子,比如圆顶型的钟楼,增加的住宅区翼房等等。如今修道院已成为一座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教堂大厅是晚期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杰作之一。迪奥古·德·博伊泰克在单拱顶下建立三通道教堂的基础,门厅的走廊和中殿高度大约相同,大厅宽阔的设计极好地扩展了实用空间。在廊道一侧的尽头和唱诗班席位的两侧,立着16世纪至17世纪建造的曼努埃尔圣坛,它们有金和绿色的雕刻装饰,其中一个圣坛立有赤红色釉瓷作成的圣哲罗姆像。教堂中间是曼努埃尔一世及其妻阿拉贡玛利亚之墓,建有六根文艺复兴风格的连贯八角柱。</p> <p class="ql-block">凭栏而望,由六根石柱支撑的教堂显得尤为高大雄伟。1755年大地震中这座建筑难度极大的教堂经受住了考验,除二楼部分栏杆和唱诗班座椅外,几未受损。据说地震时王室成员正在教堂中祈祷,它也因此成为王室的福地。</p> <p class="ql-block">祭坛上的装饰画为西班牙艺术家Loureno de Salzedo(1535-1578),于1572-1574年绘制的耶稣受难和贤士来朝。</p> <p class="ql-block">若昂·德·卡斯蒂略的“洛奇”-切图( 1518-1520)。刻在墙上这一部分的线条是第二位“修道院大师”的临时工作场所的遗迹,João de Castilho (1475/80--1552)。 在完成布尔戈斯和塞维利亚的大教堂后,这位来自比斯开的建筑师从1516年到1530年主持了这座修道院的建筑工程。他在纸或羊皮纸上绘制的图纸:模子、轮廓、飞檐、柱子、栏杆等,被全尺寸地移装,并刻在墙上的石头上(当时应该用石膏和油漆,尽管这从未发生过)。当时,墙壁暴露在户外,由木制遮阳篷保护。 在痕迹上复制到薄木材或金属板上。 然后将这些交给每个负责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切割石块的泥瓦匠,以避免在实时制作石块时出现偏差。</p> <p class="ql-block">左端是上层唱诗班栏杆的两块——这是教堂唯一因1755年地震而倒塌的部分。在栏杆的两块上方,我们可以看到带有两个凸模(1518)的外部cyma的轮廓。随后是修道院1520年上层的半拱形填充物,上面有三叶石榴花饰,这是帝国的象征。 还可以看到原始玫瑰窗的标记,在教堂主立面上方打开,比今天的主立面要小。</p> <p class="ql-block">教堂南侧的花窗由葡萄牙艺术家Abel Manta(1888-1982)创作于1938年,这位艺术家是葡萄牙第一代现代主义画家,也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葡萄牙最伟大的肖像画家。画面绘制的应该就是圣热罗尼莫,下方的浑天仪是曼努埃尔一世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瓦斯科·达·加马的陵墓。1498年发现通往印度的海路是这位探险家最伟大的成就。 第二年回到里斯本时,他受到了修道院创始人曼努埃尔一世国王的盛大欢迎。达加马的陵墓建于1894年,为十九世纪复兴民族主义的典型风格。雕塑家维托尔.巴斯托斯和科斯塔.莫塔用狮子、植物和各种图形装饰了陵墓,陵墓的底座上刻着其完工的年份及其赞助者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1833年12月这座曾经的皇家修道院世俗化并转交给慈善机构,成为孤儿收养所和乞丐收留所。1985年葡萄牙加入欧共体的仪式在这里举行,2007年为欧盟改革奠定基础的《里斯本条约》也在此签署。</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和航海纪念碑中间广场的喷泉。</p> <p class="ql-block">发现者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航海家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而修建的标志性建筑,位于里斯本市贝伦区的巴西利亚大道边上,坐落在特茹河河口的北岸,北距热罗尼莫斯修道院600余米,西距贝伦塔约1400米。这里也是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到印度和东方去的帆船起航的地方。附近的很多建筑、设施都与地理发现的人物或事件相关,是感受葡萄牙昔日辉煌的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该纪念碑外形如同一艘展开巨帆的船只,碑上刻有亨利及其它80位水手的雕像,船头站立者即为亨利,其后为其助手加玛,两旁是一些随同出发的航海家,以及葡国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传教士和科学家,颇具气势,以纪念葡萄牙300年来开拓海洋的光辉历史。从纪念碑的侧面看,从建筑结构接近顶部的中间有一个十字形状的雕塑,其实是一把长剑。</p> <p class="ql-block">最初的纪念碑是一个非混凝土结构的临时性建筑,由葡萄牙设计师若泽·安热洛·科蒂内利·特尔莫和雕塑家莱奥波尔多·德阿尔梅达在1939年设计建造,安放在热罗尼莫斯修道院与现址之间的帝国广场上,1940年6月在葡萄牙世界博览会上公开展出。博览会结束后,碑体于1943年6月撤除。</p> <p class="ql-block">1958年2月,葡萄牙政府决定修建永久性的地理大发现纪念碑。工程项目从当年11月开始,采用水泥和从莱里亚、辛特拉地区开采的石材,按照1940年的碑体模型放大后修建,至1960年1月建成,以此向航海家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献礼。</p><p class="ql-block">试试看:能否与航海王子比高。</p> <p class="ql-block">碑体通高52米,被设计成一个卡拉维尔帆船的形象,船头面向特茹河,上面首先是恩里克王子的塑像。在他身后船帆东、西两侧的坡道上,各排列着16个人物塑像,他们都是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具有影响的葡萄牙人。碑体正中为长方形的板状结构,高出船帆部分的东、西两边分别都雕有两个葡萄牙方型盾徽。碑体北面(船尾)被雕饰成一把竖立的巨剑,下方是展览厅的入口。紧挨碑体两边的地面上各有一座浑天仪,安放在石质台基上。</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纪念碑北面至巴西利亚大道之间的大广场,由克里斯蒂诺·达席尔瓦设计、南非政府馈赠修建,用不同类型的石材铺设而成。主体图案是一个巨大的圆形风玫瑰,圆形外以波浪纹填满广场,风玫瑰中心是一副标有葡萄牙地理发现路线和年代的世界地图。</p> <p class="ql-block">特茹河港口里,游艇云集。一到假期,游艇就会通过河口驶入大西洋,开启快乐的海上旅行。远处是著名的“4.25”大桥。</p> <p class="ql-block">贝伦塔,或称圣文森特塔,坐落于里斯本特茹河河口的北岸,十六世纪防御工事,修建于葡萄牙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为葡萄牙曼努埃尔风格的杰出代表,198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塔不仅是见证葡萄牙曾经辉煌的历史遗迹,它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世界各地旅游观光者,是里斯本最上游客镜头的景点。整个塔身全部用大理石打造,每当涨潮时分,顶部的塔楼如浮在河面上,漂浮不定,美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贝伦塔建于曼努埃尔一世时期的1514年到1520年间,用来防御位于贝伦区的港口,以及附近的圣哲罗姆派修道院。贝伦塔,矗立于特茹河北岸,是贝伦岸边两座名塔之一。这是一座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古城堡,是葡萄牙有名的地标,也是里斯本的象征,它见证了里斯本昔日曾有过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贝伦塔历史上曾被用作海关、电报站、甚至是灯塔,也曾利用贮藏室改造成地牢作为监狱。在大航海时代,也是航海家们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贝伦塔就像耸立在美国纽约入港处的自由女神像一样,耸立在里斯本港口的它成为了葡萄牙的象征。站在高高的贝伦塔上,似乎看到了诸多航海家前仆后继的大胆探险: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伽马打开欧洲与印度的通商之门,麦哲伦则以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的”真理。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航海的先驱者以生命和顽强的意志来探索人类之秘。</p> <p class="ql-block">在贝伦塔的建筑风格上很容易看出弗朗西斯科·德·阿鲁达的作用,他大量使用了摩尔人和阿拉伯人的艺术元素,比如岗亭顶端的胡椒粉盒形状的炮台。贝伦塔被分为两部分:塔身,内部有四个有拱顶的房间;壁垒,有许多炮台。</p> <p class="ql-block">塔的正面朝南,入口在壁垒平台上。塔的朝南面上有着极好的石雕。在第二层的阳台上有用花边装饰的楣和栏杆,在上面有一个巨大的曼努埃尔一世国王之盾。这个用皇家符号和曼努埃尔式的元素装饰的正面,为16世纪旅行者和水手们的喜欢。随着时间的流逝,该塔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造。其中19世纪,改造达到了顶峰:塔本身保留了中世纪的风格,只不过要窄得多。而堡垒经改建,更加现代化,包括在原来放置大炮的地方设置了匹配物。之后,随着新堡垒的建设,贝伦塔已经失去了它当初作为特茹河防护地的作用。如今贝伦塔已改为博物馆,首层还陈列有当年的大炮和炮台。</p> <p class="ql-block">在贝伦塔公园的草地上,耸立着双翼水上飞机模型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1921年葡萄牙一位飞行员驾驶飞机,在世界上首次飞跃大西洋而设立的。纪念碑的译文是:“FAIREY IN-B”水上飞机的钢铁复制品。圣克鲁斯完成了第一次穿越南大西洋的飞机模型。长度:10.92米,翼展:14:05米,高度:3.70米,空重:1800公斤,装备重量:2500公斤巡航速度:115公里小时,内置木板,涂有帆布。</p> <p class="ql-block">百年蛋挞老店,坐落在贝伦区,就在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旁边。1837年开业的世界上第一家蛋挞店,出品最正宗的葡萄牙蛋挞。该店看起来一点儿都不起眼,破旧的房子,小小的门脸,如果不是门口排着长队的人群,稍不留神儿就会和世上最正宗的葡式蛋挞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相传蛋挞的起源跟热罗尼莫斯修道院息息相关。1820年葡萄牙资本主义革命之后,从1834年开始,所有修道院均被关闭。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为了生存,尝试着制作一些甜品,在附近的甘蔗榨糖厂出售。没想到迅速被人们接受,成为当地著名的小吃。</p> <p class="ql-block">店内却别有洞天,宽敞、通透,到处摆满桌椅,翻台的速度很快。1837年,Pastéis de Belém在榨糖厂旁边的店铺开业。从那时起,这家店就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古老“秘方”,并由主糕点师亲手在密室调制,到如今也只有三个人掌握这种蛋挞配料的方法。一百多年来,Pastéis de Belém的蛋挞深受当地人和游客们的喜爱,川流不息的食客将小小的店堂挤得满满的,还有很多游客等不到位子就直接打包走人。</p> <p class="ql-block">蛋挞外皮酥脆,蛋挞芯香滑无比,带着蛋奶天然的清香,还可撒糖粉或肉桂粉在上面,再搭配一杯bica(浓缩咖啡)。坐在墙壁上镶嵌着古朴典雅的青花瓷的百年老店,混杂在不同肤色和头发的陌生人中间,听着身边陌生的语言,品尝着刚出炉香甜可口的蛋挞,恍如时光倒流,让自己的感官完全沉浸在这蓝色葡式风味中。</p> <p class="ql-block">格洛丽亚升降机又名荣耀升降机,是里斯本古老的,一个类似于电车的公共交通工具。1885年10月24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先是水力驱动,1886年改 造成蒸汽驱动,最后在1915年变成现在的电力驱动 。2002年被确认为葡萄牙国家历史古迹,是里斯本使用人数最多的交通工具之一,特别受游客欢迎。</p> <p class="ql-block">该升降机从中兴斗士广场出发, 一路向上到坡顶,全长265米。当乘客走出升降机,穿过山顶广场,即可来到圣佩德罗观景台,俯瞰里斯本中心全貌和远眺圣乔治城堡。</p> <p class="ql-block">木质的车厢只能乘坐二三十名乘客,一路上行265米,到达上城的阿尔坎塔拉的圣伯多禄花园。升降机单程票价3.5欧,往返5欧。</p> <p class="ql-block">在这条街道上行驶的升降机有两部,上下对开。两车错车的时候司机和乘客还会向对面的车辆打招呼。乘坐升降机的乘客很多,坐满了只能站着。下行时,团队的“社牛”在短短的265米的行驶途中,已经和老外“打成一片”,聊得十分开心。</p> <p class="ql-block">上坡的路很陡,车厢底部加装了特殊的底盘将其抬平,在里面一点也感觉不到倾斜。木质的车厢两侧是复古的座椅,上面还有把手供站立的乘客使用。全体团员趁着其他乘客没有上来,留下一张印象深刻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圣佩德罗观景台,是俯瞰老城区的绝佳地点。从一侧看出去的罗西奥广场是里斯本绝对的中心,也是城市里一片低洼地。广场北侧是建于1840年的仿希腊式的玛丽亚二世国家剧院,中央矗立着佩德罗四世纪念碑,两侧各有一座喷泉。远处是蓝色的塔霍河。里斯本的特色是红与蓝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对面山顶是著名的圣乔治城堡。中间低洼处一片红顶白墙的建筑,是里斯本的老城区,许多名胜古迹都在这里。所以说,该露台是俯瞰里斯本老城全景的最佳处和拍摄里斯本全景的经典明信片场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老城区的建筑很有特色,大都是白墙红顶,相当吸睛;斜屋顶,看来雨量充沛;所以绿树成荫,绿化很好。当夕阳西下和夜幕降临,又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色。</p> <p class="ql-block">正值欧洲杯期间,葡萄牙队进入八强,而且今晚有四分之一决赛。广场上早早就聚集了很多人,等待着比赛来临。</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圣胡斯塔升降机是里斯本唯一向公众开放的直上直下的电梯,圣胡斯塔升降机连接了庞巴尔下城比较低的街道和相对较高的卡尔穆广场,建于1900年,完成于1902年,并向公众开放。圣胡斯塔升降机的设计者是居斯塔夫·埃菲尔的学生,工程师RaulMesnierdePonsard,它设有两个升降机笼,均为木质内饰,最多每次可乘载20人。原本使用蒸汽动力,1907年改为使用电力。这台钢铁升降机高45米,也可以通过螺旋楼梯到达顶层,这是一处新哥特式建筑,每层不同的样式。顶层有一个阳台,可供观赏圣若热城堡、罗西乌广场和庞巴尔下城的景色。这座里斯本唯一垂直升降的升降机已经成为里斯本的一大旅游景观。里斯本共有三大升降机,还有一台是比卡升降机。</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自由大道南端的光复广场,广场中间竖立着一座光复纪念方尖碑。光复广场是为纪念1640年葡萄牙在经过西班牙60年统治后重新独立而建,广场中央的方尖碑竖立于1886年。方尖碑上的自由男神张开翅膀,左手拿着长矛,右手举起断裂的镣铐,脚下踏着锁链,情绪激昂,满脸洋溢着胜利的喜悦。背景则是1640年12月1日,正好是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统治,真正获得国家独立的日子,葡萄牙人称为:光复节。</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6号中午,在里斯本机场乘坐阿联酋航空的飞机航班飞往北京首都机场,结束了12天的西班牙、葡萄牙之旅。这是全体团员在里斯本机场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