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一点启示</p><p class="ql-block">我们常看到有一些八十多岁甚至九十多岁的老人,不但健康而且活得自如潇洒。便以为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医学科学发达了,人们的寿命也变长了,活到八九十岁已是常态?其实这是错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暑假期间,回扬州小住了二十天。一来将空关房做一次保洁并充充人气。二来与老同学、老同事以及亲友会会面,叙叙旧,聊聊天,以弥客居上海社交之饥渴。本来挺高兴的,却被接踵而至的亲友故去的消息所冲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去的亲友中,有的年龄还不满七十,有的才七十小几岁,有的与我还有相会的约定,有的过去与我多有交集还打算侍机拜访,真令人伤感。回顾近两三年逝去的亲友故旧,忽然发现七十多岁故去的占了八成以上。再看国家2023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七十岁至八十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八十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的五倍以上。可见七十多岁的人们只有二成能进入八十岁以上的行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结果启示人们,到了七十岁来日并不方长。如果有事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的,那就只争朝夕地去做吧,以免留下遗憾。到了七十岁,已是人生的也缘。还有什么可纠结!还有什么不能包容!还有什么值得怨天尤人!还有什么不可放下!应该开开心心,潇潇洒洒地地前行,从从容容地去做回归自然的接班人。八十岁之前接上班属正常,八十岁以后接上班属幸运!</p> <p class="ql-block">二,人老不响</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我们这辈人呀,却是人老不响!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这辈人都是独生子女,第三代问世后,又多有去子女所在城市帮助带小孩的。处于人生地疏,无亲友故旧的环境中,便少了说话的对象,这是其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老之后常有思考与反思,逐渐变得平和起来。与人交流时,如对方的观点难以认同,争辩对方会不开心,违心附和又不愿意,于是不响。日常生活中,认为对方的做法不恰当,但以自己的了解,即便言明对方也难以改变,还可能心生介蒂,不如不响。家中有些难念的经,不讲心中虽有点憋得慌,讲了于事无补难念依旧,想想还是不响。不违心、不种刺、重效果,这是其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对孙辈的成长总是念兹在兹,希望引导培养他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健康成长。但是事与愿违,孩子的天性与我们的希望格格不入,子女管理小孩的理念又与我们大相径庭。我们若坚持管,孙辈很抵触,子女心中也不赞同,于是不响,任其野蛮生长。我们的子女虽然相对我们,书读得多,世面见得大,新事物接受快,且又处于人生鼎盛的年龄段。但并不等于他们的观念都正确,我们观念都落伍。问题是我们即便不赞成他们的观念与做法,既讲不出足以让他们信服的理由,又不能以长辈身份让其接受。何况也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于是干脆不响。求安求和远离不痛快,这是其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人是需要交流的,总是不响当闷葫芦怎行!怎么办呢?一,可以与谈得来的亲友多谈谈。二,可经常参加一些寻开心的聚会,海阔天空聊大天侃大山或是叙旧寻乐子。三,可以去读书,读谁的书就相当于到他家串门,不对胃口就换一家。串门之后有感想便写出来,这便是响。</p> <p class="ql-block">三,杨绛的婚姻家庭观</p><p class="ql-block">最近读了《杨绛传》,暂且不谈她的名气才气以及成就,单说说她的婚姻家庭观。我以为很值得称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绛与钱锺书确立恋爱关系后,因人在两地,只能通信联系。钱锺书的父亲是一代大学者,他对钱锺书的培养很严格,并寄予厚望。出于好奇,悄悄拆开杨绛给钱锺书的一封信。阅后喜不自禁,连连称赞:此诚聪明人语!杨绛在信中怎么说:现在吾俩人快乐无用,经双方父母兄弟皆大喜欢,吾俩人之快乐才得以彻始彻终不受障碍。钱父认为杨绛对待婚姻能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值得称道。杨绛无论在钱家的大家庭还是在杨家的大家庭,与任何人相处都很和睦。钱锺书的父亲曾问钱锺书的母亲:我身后你愿意与谁住在一起?钱母脱口而出:季康(杨绛原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次杨绛与钱锺书在前往欧洲的海轮上,因为一个法语单词的发音争执不下,双方都说了不少有伤对方自尊的话。后来找到一个懂英语的法国老太太来做裁判,结果杨绛赢了,但杨绛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她想到自小耳濡目染父母的相处之道,中国人最讲究的一个和字。何况夫妻之间多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少有大是大非的判断题,若俩人坚持事事要争个高低胜负,结果一定是伤感情的双输。此后一生杨绛与钱锺书求同存异,相濡以沫,再无争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绛认为夫妻间最要紧的是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理解得越深,欣赏也就越深。有了理解欣赏在心中,一些所谓规矩礼仪等锁碎小事便不是什么障碍了。杨绛一生欣赏丈夫的才气,对钱锺书始终如一支持宽容与爱。杨绛离世的一年前说:我一生是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虽然耗去了不少心力体力,不算冤枉。钱锺书的天性,没受压迫,没受损伤。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是不容易的。实话实说:我不仅对钱锺书个人,我对所有喜读他作品的人,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各做各事,各不相扰,相处求和。这些不正是婚姻与家庭幸福美满的关健要素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