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行(7)亚欧分界 东西交汇的伊斯坦布尔Istanbul

齐齐

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是跨越亚洲与欧洲的历史名城。位于黑海(Kara Deniz)和马尔马拉海(Marmara)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伊斯坦布尔海峡,İstanbul Boğazı),将城市分为欧洲区和亚洲区。其中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万城之城,万都之都,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伊斯坦布尔,曾经是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中心。世界几大文明的辉煌历史在这里留下遗迹,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以至于拿破仑说出:“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地理方位,使伊斯坦布尔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这里有众多的文物古迹,精美宏伟的教堂古堡,可看可写的东西太多。为避免篇幅冗长,我将分几次分享我看到的伊斯坦布尔。 <h1><b>圣索菲亚大教堂Aya Sofya</b></h1> 这是土耳其最负盛名的大教堂,是东罗马帝国的杰作。从公元537年由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建成,名为圣索菲亚大教堂Sancta Sophia。一千年里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 1453年,默罕默德二世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但他没有烧毁大教堂,而是在周围竖起四根伊斯兰宣礼塔,改建成了清真寺。(这在历史上征服民族对被征服民族宗教文化的处置上,鲜有所见)原来墙上金色的镶嵌画也被涂上石灰,重新画上伊斯兰的图案花纹,日后又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兰建筑,如米哈拉布、敏拜尔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楼。名字也改为阿亚索菲清真寺Aya Sofya。直到1935年这座清真寺被改建成博物馆时,原来的镶嵌画才重新得以面世。 从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教堂,到奥斯曼帝国的清真寺,再到今天土耳其共和国的博物馆,圣索菲亚大教堂迄今已经屹立了1500多年。 你站在圣索菲亚大教堂,这里既有突出的伊斯兰教宗教元素,也有基督教的宗教特征,有些不可思议。这就是文化宽容的结果。试想,如果当初奥斯曼帝国成为这片土地主宰的时候,损毁圣索菲亚大教堂,就不会有这个宏伟建筑的传世。 2020年埃尔多安政府下令,将博物馆恢复为清真寺。这一举动引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希腊、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强烈谴责。对这件事,我们不与置评。与游客相关的是,政府当初承诺依然不收费,现在却对国际游客收费25欧元/人。 走入大殿,高大恢宏的穹顶,让人感到渺小如微尘,只有神的力量才能主宰世界,走向天国是终极目标。据说1500年前,当查士丁尼大帝第一次走进他这个杰作的时候,曾感叹到:“感谢上帝,让我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啊,所罗门,我终于胜过了你!” 庞大的穹顶跨度33米,高56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作。穹顶由40根强有力的肋拱支撑,但这些肋拱都被安置在隐藏于内墙里的巨大柱子中,造成一种穹顶没有任何支撑就腾空悬置的视觉效果。 除了建筑本身,巨幅金色镶嵌画才是这座教堂的无价之宝。前廊的“皇室之门”上描绘的是基督作为“万物统治者”的情景。前廊门上的镶嵌画,是整个教堂最精美的作品之一。画面中右边,是君士坦丁大帝正在君士但丁堡献给捧着幼年基督的圣母玛利亚,左边则是查士丁尼大帝正把圣索菲亚大教堂献给她。 教堂后殿保存有圣母玛利亚和圣子的镶嵌画,旁边的壁画则是加百列和米迦勒这两个大天使,不过画面已经残破。除此之外,楼上的艺术馆中也保存了部分镶嵌画,其中包括《最后的审判》。 <h1><b>蓝色清真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 Ahmet Mosque</b></h1> 土耳其最著名的清真寺,始建于苏丹艾哈迈德统治时期 (1603-1617年),由于清真寺内部大量使用本地伊兹尼克蓝色瓷砖作为装饰,故又被称为蓝色清真寺。<br> 据传除了圣城麦加,普通清 真寺最多只能建造5个尖塔,但由于土耳其语里“金子”(Altın)和 “六”(Altı)的读音相仿,建筑师把苏丹要求建造“金顶尖塔”的命令 误听成了“六柱金塔”,于是成就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六柱蓝色清真 寺。这里也是伊斯坦布尔旧市街的中心。 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的设计是结合了奥斯曼建筑及拜占庭教堂两个世纪以来发展而得的精粹。清真寺参照了邻近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拜占庭特色,并加入传统的伊斯兰建筑,被视为奥斯曼建筑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个大型清真寺建筑。这建筑综合了赛德夫哈尔·穆罕默德阿加师父希南的意念,以宏扬清真寺的庞大、庄严及壮丽。清真寺由赛德夫哈尔·穆罕默德阿加设计,被认为是奥斯曼古典建筑的最后一个典范之作。 外观 赛德夫哈尔·穆罕默德用上了大量的物料,特别是石头及大理石,甚至从其他重要建筑上调动资源。祈祷殿的上方是穹顶及半穹顶,中央穹顶的直径是23.5米,高43米,由四条巨大的柱子支撑,这一点与埃迪尔内的塞利米耶清真寺相似。支柱的基部由复合凸状大理石沟纹组成,而上层则著了色,由一个刻有镀金文字的嵌条分隔开。整体具有视觉谐和的效果,将人们的目光带到中央穹顶上。 内景 在清真寺内部的基部及柱子上都砌上超过2万块手工陶瓷砖瓦,全部出产自伊兹尼克,砖瓦设计超过五十种郁金香款式。低处的砖瓦均是传统设计的,高处的砖瓦则是各种华丽的花朵、水果及柏树款式。 清真寺采光采用有色玻璃窗户,超过二百个设计窗户。此外还有吊灯。吊灯的造型像莲花,十分优美,有大有小。<br> 室内的装潢包括古兰经的经文。 大厅的地毯上,有很多人,包括活泼可爱的孩子。清真寺都是不收门票的,信徒在此做礼拜。 庭院出入口的上方系著一条铁链,只有苏丹才可以骑着马进入庭院,苏丹得弯腰低头进入庭院,这象征式的动作确保了统治者在这神圣清真寺面前表现出的谦卑。<br> 庭院里 外面的连廊 <h1><b>艾哈迈德一世及亲属陵墓</b></h1> 清真寺外有一座陵墓,是艾哈迈德一世及近亲属的陵墓,中间一座是艾哈迈德一世的。陵前是一座19世纪的大理石石面的钟塔,后面为图书馆。陵墓始建于艾哈迈德在位时,1617年艾哈迈德死后,由其子奥斯曼二世监督完工。该陵为方形,圆顶式的门廊,后院有广场。<br> 漂亮的圆顶 蓝色花纹瓷砖 灰胶纸拍板窗现已被玻璃窗所替代,使里面非常明亮。 <h1><b> 耶莱巴坦地下水宫Basilica Cistern</b></h1> 这座建于公元六世纪542年的地下建筑,主要是为了给当时的拜占庭皇宫和周边建筑储水。最大的储水量可达10万吨,充分保障了居民生活和战时围城的用水需求。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这座水宫也逐渐被废弃。 整座水宫长140米,宽70米,并有336根高9米的科林斯式石柱。其中有两处石柱非常著名。 其一是以希腊神话中的女妖--美杜莎的头部石像作为底座的石柱。传说美杜莎的头发很美,被雅典娜嫉妒,将她的头发变成了毒蛇。如果谁被美杜莎正面看到,便会石化。因此美杜莎的石像都是侧着或者倒着放的。<br> 另一处则是有泪痕样的石柱,被称为“哭泣的石柱”。和其他石柱不同,这些柱子常年保持湿润,从形似“眼珠”的部位还能留出“眼泪”来,据说是为了纪念在建造水宫中丧生的成千上万的奴隶们。我没有找到这个石柱。 如今的地下水宫,水早已经被抽干,但走在木制的平台走廊上,仍然觉得湿气逼人,配合橙色的幽暗灯光,真有点悚然,好在游客很多。 <h1> <b> 苏丹阿赫迈特广场Sultanahmet Square </b></h1> 与蓝色清真寺一墙之隔。公元203年,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重建了该城,扩建了城墙,并修建了赛马场,用于战车比赛和其他娱乐项目。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将首都从罗马迁往拜占庭。君士坦丁大帝大规模扩建城市,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修复赛马场。赛马道呈U形,估计长约450米,宽约130米,能够容纳10万观众。在整个拜占庭时期,赛马场是城市社会生活的中心。 <b> 青铜蛇柱</b>:蛇柱原来是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普拉提亚三脚祭坛,这座祭坛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为了庆祝希腊人在波斯战争的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了波斯人。其顶端是由三个蛇头支持的金碗。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将其从德尔斐移到君士坦丁堡赛马场中间。在第四次十字军期间,金碗被破坏或被盗。至于蛇头,迟至17世纪末才被破坏。在土耳其征服后的最初的几个世纪中,它们仍然存在,因为许多奥斯曼绘画都描绘了这些蛇头。部分蛇头已被复原,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展出。今天,德尔斐三脚祭坛仅剩的就是它的下部,称为“蛇柱”。 <b> 塞奥道西斯“奥拜里斯克”方尖碑</b>: 狄奥多西大帝在公元390年从埃及购买了一块粉红色花岗岩雕刻的方尖碑,竖立在赛道内侧。这块方尖碑原本是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思三世(公元前1479—1425年)为纪念他的胜利而建造的,原来矗立在埃及卢克索卡纳克神庙门前。狄奥多西大帝将其切割成三块,运回君士坦丁堡,并加装大理石底座,现在所见的碑体是其中顶端的一段。这块方尖碑已存在近3500年,仍然保存完好。 <b> 君士坦丁方尖碑又称墙柱</b>: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罗格尼图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巴西尔一世贝斯雷奥斯,于公元10世纪建造的,也是唯一一个由本地人自己建造的石碑。碑高32米,碑身外原来镶满了镀金青铜浮雕,上面描绘君士坦丁七世的祖父巴西尔一世的胜利。在这个方尖碑的顶端,还有一个球。 在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一带,分布着伊斯坦布尔众多历史景点,也是游客最多的地方。随手一拍,就是对土耳其历史名城的记录。 蓝色清真寺前的座椅,很有设计感 <b> 未完待续</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