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磨灭的记忆

泥雕

<p class="ql-block">2009年3月24日,我们回到知青的第二故乡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沙井村,我找到了沙井村的张开留(石榴),在他家我们共同回忆当年修沙井大沟,沙井水渠的一些情况。</p> <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石榴家门口</p><p class="ql-block">从左数 :</p><p class="ql-block">1.是大板桥公社的武装部部长,1976年大板桥公社修沙井大沟,沙井水库水渠时的民兵营长。</p><p class="ql-block">2.张开留(石榴)沙井村民</p><p class="ql-block">3.是我本人</p> <p class="ql-block">在沙井村口,我们拍张合影。</p><p class="ql-block">从左数:</p><p class="ql-block">1.小何—大板桥公社党史办(司机)</p><p class="ql-block">2.我</p><p class="ql-block">3.王宏志—铁路局知青办知青带队干部</p><p class="ql-block">4.程约汉—官渡知青25周年总编</p><p class="ql-block">5.张开留(石榴)沙井村民</p><p class="ql-block">6.罗坤—大板桥公社武装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石榴带着我们从沙井村去找獐子沟村的山路。</p><p class="ql-block">从左数:</p><p class="ql-block">1.王宏志</p><p class="ql-block">2.张开留(石榴)</p><p class="ql-block">3.罗坤</p><p class="ql-block">4.我</p> <p class="ql-block">沙井大沟水渠修建在沙井山半山腰。</p> <p class="ql-block">沙井大沟水渠修建在沙井山半山腰。</p> <p class="ql-block">这是沙井村最高山上的老虎嘴,这里地势非常陡峭很危险。当时我们修建这条沙井大沟水渠时很艰难,“老虎嘴”是出了名的险地。</p> <p class="ql-block">从左数的第4位是大板桥公社武装部部长罗坤,是修建沙井大沟时的民兵营长。第3位是王宏志,他是铁路局知青办的带队干部,我们一起回到獐子沟村我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图中从左数:第1个是老德,第5个是本村的老会计,前面的妇女是老德媳妇。大家站在老德家门口与他们热情地交谈,回忆当年我们下乡到这里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獐子沟生产队原来的老会计家门口,记录老会计与我们交谈的一些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与老德全家人合影。(老德家门口)</p><p class="ql-block">从左数 第一行的第1个是老德媳妇,第2个是我,第3个是沙井村陈老师的妹妹。</p><p class="ql-block">第二行第第1.2个是老德的儿子和儿媳妇,第3个老德的孙女儿,第4个是老德。</p> <p class="ql-block">獐子沟村的老会计,热情的招待我们吃晚饭。</p><p class="ql-block">这是家乡的味道,是第二故乡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不可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参加了昆明铁路局知青办组织的下乡队伍来到大板桥公社(现大桥街道办事处)管辖的沙井大队(现大板桥街道办事处沙井社区居委会)属下的獐子沟生产队(现大板桥街道沙井社区獐子沟小组)。</p><p class="ql-block"> 獐子沟生产队是大板桥公社里最贫穷最艰苦的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1975年9月24日我们3男4女共7人下乡来到獐子沟生产队当知青。女生住在村里的配电房的二楼上,没有木制楼板,楼板是山里的藤子编的。男生住在村里的羊圈上面。当时我们都才17岁,那时的中国农村,正处于集体生产制时期,口粮是按照公分制度分配的,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我们参加村里的劳动,属于全劳力。由于当时生产力跟不上,辛苦一年也可能分不到多少粮食,所以我们村是属于全沙井大队中最贫困的村,才能分到公社的返销粮。本村干部又把返销粮分配给村里更贫困的农户。当时的中国物质短缺,需要合理分配,经济上实行票制。如:粮票、布票、油票(菜油)、肉票(农村没有)等……票证,保证人民的日常生活。农民在农闲时,村民们家家户户出劳力参加挖渠引水到田。</p><p class="ql-block"> 1976年,官渡区大板桥公社参与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社会变革。通过集体化的方式来组织农业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我们獐子沟生产队的强劳力和知青们也参加了1976年和1977年修建沙井水库,沙井大沟输水渠道的建设,这个项目被认为是40多年前的项目。这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一项重要工程,提高当地的灌溉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开展的。</p><p class="ql-block"> 沙井水库,沙井大沟水渠是从1958年到2001年全面通水使用,经过43年的修建时间,他是昆明市最难修的水库和大沟水渠。1976、1977年修建沙井水库,沙井大沟水渠不但单是大板桥公社的青壮年村民强劳力和知青参加修建,而且昆明市很多公社的青壮年强劳力和知青也都参加了修建。例如:昆明市官渡区云溪公社,昆明市西山区福海公社,西山区土桥,昆明市五华区前卫公社等……。</p><p class="ql-block"> 1976年修建沙井水库,沙井大沟水渠的指挥部设在冷口村。当时我们獐子沟村的知青和民工也住在楞口村,由于一场大火把居住的工棚烧了几间,于是我们村的劳力全搬到沙井村。我们知青中的三名女生被分配住到沙井知青户的公房猪圈的小阁楼上。我们村的火食堂建在沙井村供销社旁边的简易工棚里。</p><p class="ql-block"> 1977年,我们又一次来修沙井大沟水渠,时间长了,对沙井村的村民有了一些认识,感觉到沙井村民善良、朴实、热情、勤劳、待人和气与他们交朋友很高兴。1977年底由于铁路局和昆明市委的招工,一部分知青返城,参加了城里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城参加工作的几名知青,心里一直惦记着村里的农民朋友。逢年过节时还经常邀约一起去沙井村看望乡亲们,因为我也是沙井知青。沙井村的农民朋友也经常邀请我们回村看看,知青们把沙井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与他们情同亲人一般。</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那一年元旦节,我们几个知青邀约开车自驾到沙井村看望村里的农民朋友。刘武银开车,我和沈前勇(已故),莫爱民搭坐刘武银的车。</p><p class="ql-block"> 这次是张开留,我们平时多叫他石榴的“姐夫”在生产队里买了一只黑山羊🐏杀了招待我们大家。石榴是原沙井村支书的儿子,当兵复员后又回到沙井村务农。</p><p class="ql-block"> 晚饭大家开心畅谈,回忆当知青时的美好时光。酒足饭饱后我们准备开车回城,上车前,“姐夫”热情的把黑山羊的四只大腿分成四份,分别包装好送给我们四个知青,还给我们的车装上很多他们当地种的土豆(洋芋),葵花籽,让我们带回城去吃。这份沉甸甸的友情是多么的真诚,几十年了我还记忆犹新,让我永远都不能忘记。</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是张开留(石榴)热情的邀请我们几个知青参加他大儿子的婚礼。他还邀请了很多当兵时的战友,一同参加他儿子的婚礼。对于当时的农村来说,这场婚礼还是办的很隆重的。</p><p class="ql-block"> 2009年3月24日,原大板桥公社知青办为了写《重返第二故乡》这本书,我和原来大板桥公社武装部部长罗坤,他也是1976年修沙井大沟的民兵营长。官渡区知青25年的总编辑程约汉,原铁路局知青办的带队干部王宏志和官渡区大板桥公社党史办的小何(司机)一起来到沙井村,在沙井村找到了石榴 并向石榴了解了一些当年知青下乡时的情况。之后石榴还带着我们找到了从沙井村到獐子沟村的山毛小“道”。这哪里是“道路”,就是山水自然冲刷出来的水沟。这样的烂水沟就是我当年下乡到獐子沟的必经之路。听说现在条件比较好,獐子沟的路有所改善,从獐子沟的后山修建了一条通往杨林的山路,开车可以从杨林到达獐子沟了。</p><p class="ql-block"> 张财蓉 写于</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4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