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阿勒泰有个约定”之旅(四)新疆博物馆

ydx

<p class="ql-block">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简称新疆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北路581号,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是全疆最大的文物和标本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机构。</p> <p class="ql-block">  新疆博物馆正式成立于1959年,1962年迁至现址。2005年新馆一期建成,2022年5月二期场馆建成。</p> <p class="ql-block">  至此,新疆博物馆迎来全面升级:整个场馆建筑面积达49608㎡,建筑空间由“口”字形和原有的博物馆一期场馆有机结合而成,形成一个“合”的空间,寓意新疆在中华大家庭中实现民族融合、和谐发展。</p> <p class="ql-block">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名,是老一代革命家朱德委员长1959年来新疆视察工作时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正面观。</p> <p class="ql-block">  陈列展览区域面积1.13万㎡(三层13个展厅),共收藏各种珍贵文物3.2万件,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其中主要藏品包括丝毛棉麻织物,多种文字书写的文书、简牍,晋唐时期的木雕、泥塑俑像及纸本、绢本人物,花鸟绘画,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的青铜器,以及新疆各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等。</p> <p class="ql-block">  如果全部参观一遍,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有限的外地游客而言,选择重点及必看的展厅(如二楼3、5、8展厅,镇馆之宝3件或10件)是事先应做的功课。</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大厅的玻璃穹顶高达29.5m,设计新颖,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大厅的玻璃穹顶高达29.5m,设计新颖,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博物馆的常设展(1~3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常设展楼层分布图,一图可知所有展厅方位。</p> <p class="ql-block">  因当时一楼人多,我们就直接上了二楼。首先是3号厅,《瀚海珍衣——新疆古代服饰精品展》,汇聚了新疆古代居民从先秦到清朝近4000年间使用过的各类服装、鞋帽、装饰品,以及织锦、唐俑等精美文物。可以说每一件都是精挑细选,展现出新疆古代服饰文化的通古博今与绚丽多彩。服饰的变迁也是新疆历史的发展史,真的感觉老祖宗对配色和图案理解绝了。</p> <p class="ql-block">  彩绘骑马戴帏帽仕女俑(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唐武则天时期手工泥塑彩绘俑,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p> <p class="ql-block">  仕女发束高髻,额间花钿,上身穿白色小花纹襦衣,下穿黑色树叶纹图案的绿色长裙,裙上端高及胸部,足穿黑靴,骑在鞍马上,形态典雅,再现大唐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而头戴当时流行的帷帽,则点亮了整身穿搭。</p> <p class="ql-block">  唐代绢本设色画弈棋仕女图(十大镇馆之宝之一),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的屏风画。该画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大体完整的11位妇女儿童的形象。这只是以弈棋贵妇为中心的局部画面。</p> <p class="ql-block">  此图中贵妇身着典型的唐代服饰,发束高髻,额间描心形花钿,身着绯衣绿裙,披帛,手戴玉镯,做举棋未定、正在沉思状。她举棋欲置的手指和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较高的绘画技巧。画面线条流畅,质感逼真,赋彩凝重,带有浓丽丰肥的周昉仕女画风格。</p> <p class="ql-block">  这幅屏风画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交流融合,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而,新疆地区文化因中原文化浸润而更显光辉灿烂。</p> <p class="ql-block">  清代的哈密王帽:用橘黄色丝绸缝制而成,平顶,刺绣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清代新疆地方实行首脑世袭制度,哈密王帽体现了哈密王的珍贵地位。</p> <p class="ql-block">  锦面镶皮尖顶帽:1957年出土于若羌县阿拉尔墓葬,时代为北宋时期。它是用织锦作面兽毛皮和细毡缝制,呈尖顶四棱形,具有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帽沿的兽毛皮缝制的部位可以向上翻卷和垂下,严冬时可以放下来护住双耳和后颈,抵御风雪。面料是用蓝底显黄白色的连珠纹和云雁纹织锦,不仅保暖而且高雅美观。</p> <p class="ql-block">  接着来到5号厅,《逝者越千年——新疆古代干尸展》。里面陈列着新疆若羌县、且末县、吐鲁番市等地出土的先秦至唐代的10余具干尸标本,以及丰富的附属服饰和物品。走进这个展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古代文明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楼兰女尸(又称铁板河女尸):1980年出土于罗布泊北铁板河墓葬,重见天日时,皮肤还非常有弹性,是世界著名的古尸之一。距今3800年,死亡年龄大概在40~45岁,身长152厘米(生前高约156厘米)。她高鼻深目、下巴尖翘,精致的五官赢得了“楼兰美女”的芳名。</p><p class="ql-block"> 后经上海复旦大学DNA鉴定,确定这位拥有明显欧罗巴人外貌特征的楼兰美女,实际上是亚欧人种的混血后代,所以古老的楼兰(西域36国之一,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曾是一个亚欧混居的国度,这也就能回答为什么在随后出土的墓葬中有数量庞大的黑发遗体。</p> <p class="ql-block">  小河墓地女尸(又称小河公主):2003年出土于小河墓地11号墓,生活在距今3800~3500年前。曾轰动一时,更让世人叹为观止。身长158 厘米,皮肤呈灰白色,胸乳下垂明显。除了身着和“楼兰美女”差不多的斗篷、毡帽、靴子,她还穿着带流苏的腰衣、短裙,堪称最时尚的中国早期服饰。</p> <p class="ql-block">  且末干尸(一男一女和婴尸):且末地区发现的这几具干尸不仅皮肤保存完好,毛发齐全,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的面部还做过精美的化妆。此外,他们身穿的深咖啡色长外套,毛质平纹,足穿长筒软皮靴,彩色毡袜,这种多色彩毡袜的发现,证明于2800年前,在新疆就已存在擀毡(ganzhan,用羊毛、驼毛等擀制成毡子)工艺,是畜产品加工的新品种之一。其中,幼儿干尸从头到脚包裹毛毯,用16根木别针连接,全身只露出来面部。</p> <p class="ql-block">  张雄干尸:1973年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区。他是唐高昌王国最高的军事将领,50岁时因病去世。在墓葬发现时,他的头颅被人砍断(是仇家复仇还是盗墓者为夺取颈项上的宝物所为,至今未解)。其干尸皮肉收缩,脸型瘦削,肚腹低陷,周身呈土黄色,但尸体是束的假发,阴囊膨大,可见突入阴囊的肠子,说明他生前患有“腹股沟斜疝”。新博复原了张雄“真人”,他身着战袍,目光坚毅,正策马疾行,这位1300多年前的西域名将,真正逝而不朽了。</p> <p class="ql-block">  营盘男尸:1995年,挖掘于新疆尉犁县营盘遗址一个汉晋时期墓葬群的第15号墓中,出土时放置在彩绘棺木中,棺上盖彩色的狮纹毛毯,古尸身上的服饰依然鲜艳华丽。面罩人面形麻质面具,额部贴饰金箔宽带,眼、眉、胡须用墨线勾勒,口部涂红,表情温和、安详,栩栩如生。头枕鸡鸣枕,枕套为对禽对兽纹绮,绮上加绣四方连续的蔓草纹样,尤其是上身的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jipao,通常用羊毛等动物毛发制成),堪称稀世珍宝,让人不禁对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感到惊叹。死亡年龄25岁左右,身高约1.8米。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随葬俑像种类较多,镇墓兽中最有特色的是彩绘狮首豹身镇墓兽及两件人首兽身镇墓兽。</p> <p class="ql-block">  它们造型生动,色彩绚烂,具有很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史和民俗风情的珍贵实物资料。被誉为灵魂忠实守护者的这几尊镇墓兽形象高大,前者与中原出土的镇墓兽在艺术风格上十分相似,后两尊则表现出新疆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彩绘狮首豹身镇墓兽:于1972年发现于阿斯塔那216号墓地。高75厘米,彩绘泥塑,面目威严凶猛,狮口大开,獠牙外漏,怒目圆睁。头、肩、背部插六只木翅,似欲飞腾而起;头顶竖一撮长毛,其侧双耳直立,颏下有三撮须毛两颊及肘部鬃毛上翘,背上耸立三撮长毛,体侧各塑出一只眼睛;尾部贴身上翘,前肢直立,后肢弯曲,牛蹄形足,蹲坐于地。整个造型狰狞威猛,令人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  人首兽身镇墓兽: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6号墓葬。只见它面目狰狞,鼻子高耸,双目圆睁,双眉弯曲倒立,一对猪耳左右侧立,面部表情夸张而扭曲。比较独特的是,这件泥塑身体没有涂施色彩,但整体造型依然形神兼备,特别是头上的发式,呈螺旋状高高耸立,到顶部呈尖顶状,螺旋纹间施黑彩,十分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人面兽身镇墓兽:1972年出土于阿斯塔那224号墓葬。高86厘米,整体为头戴兜鏊的武士形象,国字脸,扁耳耸立,粗眉弯曲,两眼圆睁,鼻梁高耸,鼻上翘露出鼻孔,口鼻间夹有浓密的“一”字形棕色胡须,下颌上络腮髯须微微上翘,是一位面带笑容的胡人武士。</p> <p class="ql-block">  新疆博物馆陈列的干尸和墓葬在我国其它地方是几乎没有发现的,而这些干尸可是堪比金字塔的木乃伊。这个展厅对于人们了解新疆的历史沧桑,探寻楼兰美女的故事是不可或缺的!</p> <p class="ql-block">  然后是7~9号厅的《新疆历史文物展》,包括纺织品、纸张、皮革、木器、陶器、玉器、金属器、石器、瓷器等。千年丝路、多元文明在这里汇聚,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在这里形成,泥塑、木俑、织锦、器物……新博瑰宝见证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包容开放。</p> <p class="ql-block">  《新疆历史文物展》,于2023年5月荣获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p> <p class="ql-block">  7号厅展出的是先秦时期的文物,带你穿越回到那个时期的新疆。</p> <p class="ql-block">  阿图什人头骨(十大镇馆之宝之一):1982年出土于阿图什市阿湖乡。这个较为完整的头骨,实际上是被拼合复原而成的。残存有额、顶、颞和蝶等七块残片,颅骨沉硕,壁比较厚,眼眶上缘圆钝、厚实,眉弓较发达。体质特征应属现代欧罗巴人种类型。根据鉴定,他是一个18岁左右的男性,也是迄今为止,在新疆所发现年代最早的人类头骨。</p> <p class="ql-block">  阿拉沟金饰:1976年,出土于古丝绸之路上被称为“天山道”的托克逊县阿拉沟墓地30号墓。它的主人是一位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塞人部落的贵族女子。出土文物计200多件黄金制品,其金器数量之多在1977年震惊考古界。</p> <p class="ql-block">  虎纹圆金牌:饰品直径5.5厘米、重20克左右。金饰为草原丝绸之路最典型的纹饰,其上凸起的老虎纹样,整体卷曲呈圆形,虎前体作曲立状,昂首呈起跃式,肩部和臀部装饰螺旋纹,饰有飞翼,后肢朝上翻转,极富动感。该墓葬共出土了8块这样的金牌。</p> <p class="ql-block">  对虎纹金箔饰带:每件长26厘米、宽3.3厘米、重27.75克,是镶嵌于皮革上的装饰物。长条形的箔带上两虎相对,造型独特,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该墓葬共出土了4件这样的金箔带。</p> <p class="ql-block">  狮形金箔饰:金饰呈长椭圆形,狮子颔首,前腿平伸,后腿反转。肩胛和胯部饰螺旋纹,颈部鬃毛纹路清晰,并在颈、背交接处向上曲卷成半圆形,极具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  战国青铜武士俑(十大镇馆之宝之一):1983年于新源县71团渔场墓地出土,高40.6 厘米,中空,用红铜合模铸成。该俑深目高鼻,头戴高筒尖顶弯钩宽沿帽,上身赤裸,腰系短裙。左腿屈起,右腿下跪。双手环握,拳心相对,手中各有一孔管,原应为弓箭一类的武器。此应是战国时期在伊犂河流域活动的少数民族塞人男子形象。</p> <p class="ql-block">  战国箜篌:1996年出土于且末扎滚鲁克14号墓,由整块胡杨木削刻而成,分为音箱、琴颈、弦杆、弦组成,弦首有明显的五道系弦的痕迹,但蒙皮缺失。箜篌译为“坎侯”或“空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乐之一。我国古代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通典》中的“竖箜篌胡乐也,体曲而长,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可知竖箜篌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p> <p class="ql-block">  钻木取火器:出土于托克逊县阿拉沟墓葬,距今约2500年。同时,在鄯善洋海墓地、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尼雅遗址等都有发现,出土总数达60余件。从出土取火工具来看,取火主要都是用木板和木钻相配套来制取火种,而且这种取火工具形制规整,选料考究,一般取火板(母棒)的木质较软,而木钻的木质则比较硬,取火器的形制有明显的预制性,且具备材料易得、制作简单、便于携带、取火方便、取火效率高等诸多特点。</p> <p class="ql-block">  铁格夹金腰带:出土于阿勒泰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15号墓葬,距今约2300年。腰带整体展示出比较复杂的工艺技术,大体是用铁制网格和薄铁板把事先加工好的压印有花纹的金板夹住,通过网格显露出金板的花纹。这样大小不一的金牌饰有八块,以及圆环形金牌饰三块,加上包金带钩,组成了金腰带的主体,背衬原应衬以皮带,整体精美大气,是研究亚欧草原早期牧业文明的葬俗葬制的重要历史实物。</p> <p class="ql-block">  8号厅——展出的是两汉魏晋隋唐时期,三大镇馆之宝及多种珍贵文物都在这个展厅,是参观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三大镇馆之宝之一):东汉时期射箭所用的织锦护臂,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之一,1995年10月发现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此锦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  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以白、青、黑、赤、黄五色丝线织造,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深远。其图案包括星纹、云气纹及孔雀、仙鹤、避邪、老虎等瑞兽纹,上下每两组循环花纹之间贯穿八个小篆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这些图案和文字都是织出来的,不是绣的也不是彩绘的,从而更加彰显了其匠心独运和技艺高超,堪称是我国汉代锦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  它的出现,不仅实证了汉王朝曾经在这一地区实施过有效的治理和管辖,更是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佐证。通过“五星聚会”研究,科学家们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与五星织锦护臂一同出土的弓箭袋有着“虚能纳声”的功能,当古人把弓箭袋做枕头使用时,即能听到远方的人马声,和今天的“空穴效应”是同一个概念。但在现场没有看到弓箭袋。</p> <p class="ql-block">  伏羲女娲图(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唐代绢画,绢本设色,高221.5厘米,上宽105.5厘米,下宽80.9厘米,1965年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其实,该古墓群中出土了数十幅精美的伏羲女娲图,但它们大多已被一些早期的外国考古学家拿走,藏于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地。经考古证实,此图绘于公元651年。描绘的是伏羲女娲相拥交媾的景象,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以及未知的宗教含义。</p> <p class="ql-block">  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相传他们是兄妹,伏羲龙身,女娲蛇躯,当时世界上只有他们二人,兄妹俩别无选择,最终结为夫妻。从此,他们不但创造了天地万物,而且成为了繁衍人类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代表天地方圆;人首龙身,蛇尾相交,富于神秘色彩。画幅上下以墨线勾绘日月星辰,象征整个天体在宇宙中不断运行。由于构图奇特、寓意深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在吐鲁番出土有73幅较为完整的伏羲女娲图,质地为绢制或麻制,时代为魏晋、南北朝后期至隋唐。其中,汉胡两种风格同时出现,说明新疆地区各族先民在祖先认同上与中原地区达到了深刻统一,也更加说明新疆与祖国内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背后的含义正是民族团结。这是胡人风格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  《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出名,还因为另一个神奇的巧合,画面中伏羲与女娲相交融的样子,像极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化生万物”为名,将其刊登在一期《国际社会科学》杂志首页。</p> <p class="ql-block">  唐代彩绘天王踏鬼木俑(三大镇馆之宝之一):此俑出自唐代将军张雄夫妇合葬墓,1973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俑高86厘米,由天王与小牛鬼两部分构成,各色彩绘,斑斓如新。这种俑是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卫墓主人的“安宁”。天王身穿铠甲、双目圆睁、神态威严、气势雄伟,左脚蹬地,右脚底踩着小鬼腹部。制作精美,神态逼真,显示墓主人的显赫身份。这类的木俑在国内极为罕见,唯有这尊彩绘天王踏鬼木桶,独一无二地展示了唐代的艺术风貌和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  八龙纹金带扣:1975年出土于焉耆金疙瘩遗址,汉代精品,国家一级文物。长9.7厘米,宽5.9厘米,重约48.45克。图案设计精巧别致,方尾圆首,呈马蹄形,扣孔窄小,扣舌较短,靠近前端有环孔,并装有活动扣舌,用以扣住腰带。金质模压捶揲成型,扣面凸显一条大龙和七条小龙,作群龙戏水状,在激流漩涡间翻腾跳跃,若隐若现,首尾相顾,扬爪摆尾,动感十足。龙身多处镶嵌绿松石和红宝石(多数已脱落),龙身花纹和水波纹用金丝焊接而成,其间缀满小金珠,精致而漂亮。学者们研究认为,这件金带扣是汉朝皇帝对西域焉耆王的赏赐,是国家通过封赏赠赐实施边疆地区治理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  最早《三国志》手抄本(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该抄本残卷为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长22厘米,宽72厘米,隶书字体,残存40行,约570字,起自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率军伐吴,孙权以陆逊为督拒之,次年战胜蜀军,至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九月魏伐吴,孙权“卑辞上书”乃魏文帝曹丕回书止。我们都知道陈寿著《三国志》是在3世纪末,而这本残卷处的年代则是在《三国志》问世不久,可见在晋朝的时候,中原和西域的交流十分密切,当时的文化传播速度甚至超出了今人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方格兽纹锦(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为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织锦,国家一级文物,1968年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纹锦长18厘米、宽13.5厘米,采用褐、绿、白、黄、蓝五色丝线织成,呈方格状。方格内织有牛、狮、象、人物和伞盖等图案,整体呈现规矩大方的美感。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  木亭模型(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来自1000多年前的唐代,高20.8厘米,整体呈红色,由梁、柱、斗拱构成,中间有8根圆柱支撑,下方有方形底座,整个木亭充满盛唐气韵,说明1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就对新疆地区影响深远,这件“木亭模型”是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文明的重要文物,包含着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斗拱,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彩绘泥塑打马球俑:唐代,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打马球者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紧身绛色窄袖长袍。马的躯体浑圆,前胸宽阔,充分展现了西域骏马的风采。“打马球”这项体育运动源于波斯,唐朝时期盛行于长安,后传入西域地区广受喜爱,此俑正是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实证。</p> <p class="ql-block">  彩绘戴面具舞蹈俑:唐代,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头戴动物面具,身着圆领连衣裙,双臂伸展,两脚分开,形态似一个定格的舞蹈动作。西域舞蹈各具特色,其中“面具舞”是中国古代举行驱鬼逐疫的祭仪。</p> <p class="ql-block">  唐代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造型很有特色,此器上部是人首,头顶为平宽沿口,下部是牛头,牛嘴撮拢成小圆孔,上下两部分内腔相通。这种饮器造型源自“来通”,即末端为动物形或人首形的角杯,是小亚细亚和地中海地区流行的饮酒器具。</p> <p class="ql-block">  9号厅展出的是五代宋辽元明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  黄色绢面织金锦边袄子:乌鲁木齐市盐湖墓葬出土,元代。黄色绢面织金锦边袄子通长124、袖长(从袖口迄中缝)94、腰围88厘米。以黄色绢为面,粗白棉布衬里,袖窄长,腰部细束。袄子袖口、领、肩部和下摆襟边等处均有织金锦做成的边饰,其衣服丝织品种称“纳失失锦”。</p> <p class="ql-block">  元青花凤纹高足碗:霍城县阿力麻里遗址出土,元代。碗高11.2、口径15.9、足径6.5厘米。此高足碗大口微敛,弧形壁,竹节状高足中空。纹样有凤凰,缠枝牡丹,莲花,变体莲瓣纹等。</p> <p class="ql-block">  土尔扈特银印:制作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银印长10.7、宽10.7、通高7.6厘米,重4.4千克。虎钮,正方形印座,印面镌刻满蒙两种文字,意为“忠诚的旧土尔扈特部英勇之王”。这是清乾隆帝颁发给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的官印,也是清政府对东归的土尔扈特蒙古诸部首领封爵赐印的历史物证。</p> <p class="ql-block">  左宗棠行书七言联:是清朝爱国大臣左宗棠写下的一幅书法作品,内容为“强恕而行仁莫近,至诚无息德之纯”,两联文字分别典出《孟子》、《中庸》。译为: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在道德修养上若达到无虚假之“诚”的境界,则能长久而不间断。这些修身明德的劝语蕴含着极为宝贵的人生智慧,不仅是左宗棠为人处世的原则,也体现了古人对于道德伦理的追求和实践。</p> <p class="ql-block">  三楼13号厅《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展期为2024年6月8日~12月12日)。这也是继2023年“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之后,在新博“故宫厅”举办的第二个展览。本次展出分为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个单元予以展示,单元内再按朝代顺序陈列,力求反映出我国古代珐琅工艺的发展递嬗和工精艺美。</p> <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金丝缠绕——掐丝珐琅。即在胎体上描画图案,然后用细而扁的铜丝依线条盘成花纹,并将其严丝合缝地粘接在胎体上,随后在花纹的内外填充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最终呈现出宛如宝石镶嵌的工艺效果。这是元 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盘龙瓶。</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掐丝珐琅缠枝菊纹菊瓣式烛台。</p> <p class="ql-block">  清代掐丝珐琅勾莲蕉叶锦纹长颈瓶。</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连瓶。</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掐丝珐琅花卉纹袱系双连瓶。</p> <p class="ql-block">  清晚期掐丝珐琅莲蓬纹莲藕耳瓶。</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丹青韵致——画珐琅。即以红铜(少数以黄金)为胎体,先于胎体表面均匀涂施白色珐琅以掩盖铜质胎体的颜色,并使表面平滑洁净如同画纸一般,然后运用各种颜色的珐琅描绘花纹图案,再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画珐琅器具有色彩柔美、图案丰富、品质典雅的工艺特色。这是清康熙画珐琅花卉纹瓶。</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画珐琅缠枝莲纹六管花插。</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画珐琅五蝠捧寿纹活环瓶。</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画珐琅西洋人物图觚(gū)。</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画珐琅花果彩蝶图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描金画珐琅兽面纹提梁卣(yǒu)。</p> <p class="ql-block">  再次回到一楼,这时人少多了,有幸参观了1号国博厅展出的《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展期为2024年5月18日~9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铜镜藏品数量大、品种全、铸造精良、时代特征鲜明。</p> <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从数以千计馆藏铜镜及相关文物中精选出240余件(套)展品,以“鉴于止水——早期的日常照面”、“清质昭明——铜镜的历史”、“涑治铜华——铜镜的制作与流通”、</p> <p class="ql-block">  “清光宜远——铜镜与中外文化交流”、“玉台影见——铜镜的功用”、“刻镂文章——铜镜的艺术”六个单元,</p> <p class="ql-block">  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古代铜镜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  全面阐述了铜镜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贸易流通和铭文装饰,</p> <p class="ql-block">  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铜冶铸技术的非凡成就,</p> <p class="ql-block">  真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百态及精神面貌。</p> <p class="ql-block">  在文创区,可以购买新博创制的各种各样的明信片、冰箱贴、钥匙扣等,但价格稍贵。</p> <p class="ql-block">  但今年7月刚推出的“新疆博物馆纪念徽章”,以新疆博物馆建筑为创意主体,“背靠”雄伟天山,“前倚”雪莲花、石榴花,融合中华传统云纹、藤蔓纹,运用珐琅、镂空的技术,生动刻画出了可“随身携带”的大美新疆,值得收藏。</p> <p class="ql-block">  喜欢收藏纪念章的朋友,可先在大厅自助售卖机处,购买这套精美的9张拼图盖章卡(49元);然后分别在文创部(五星出东方锦)、3号服饰展厅(弈棋仕女图、骑马戴帷帽仕俑)、5号干尸展厅(镇墓兽)、7号展厅(虎纹圆形金牌、青铜武士俑)、8号展厅(天王踏鬼木俑、打马球俑、伏羲女娲图)等展厅盖章于卡片背面的空白区域;待印章盖满后,在卡片正面还可以拼成一张手绘海报——9图在你的面前逐一呈现,惊喜自不待言。</p> <p class="ql-block">  参观新博需要注意几项:首先是免费,但需提前在公众号上预约(周一闭馆),进门时刷身份证;其次,馆内不得穿拖鞋,不得吃东西,不得摄像;最后,租借智慧导览机(押金300元)、自助语音导览器(押金200元),后者只对二楼有编号的文物有用。</p> <p class="ql-block">  新疆博物馆是一个集深厚文化底蕴与现代展览技术于一体的杰出博物馆,它不仅是新疆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展示窗口,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感受到新疆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之美;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古代先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p> <p class="ql-block">  到新疆,如果不来新疆博物馆,就如同错过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机会。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次心灵与美的洗礼。新疆博物馆是深入了解新疆历史文化的绝佳之地,提前规划好行程,享受一次充满发现的文化之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