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说什么》笔记

李海见

<p class="ql-block">《道德经说什么》韩鹏杰著</p><p class="ql-block">序 我背后的高人 樊登 2019,3,7</p><p class="ql-block">韩鹏杰老师,1996年一1999年带着我们这些理工科的学生为母校西安交大夺取了所有参加的辩论赛的冠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所以从去年开始我就央求韩老师讲讲《道德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八十一章,韩老师一环扣一环地讲下来了。而且他用的是以经解经的方法,把道德经里前后呼应的观点联糸在一起,逻辑自洽,一气呵成。我在想,如果能够多一个人看到这本书,或者听到韩鹏杰老师的讲座,就会有一个人变得更中国,更智慧。</p><p class="ql-block">……。韩老师也是一个把自已活成了作品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序章</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选《道德经》作为首先给大家解读的径经典?</p><p class="ql-block">第一,在和外来文化的沟通交流显得日益重要的今天,《道德经》也日益凸显了它的重要性,起着桥梁、纽带和中介的作用。这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标题是"一带一路,大道共羸"。</p><p class="ql-block">第二,学习国学,有一个人大家要了解一下,这个人叫张载。字子厚(名和字都是出自”厚德载物"四个字),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习马会"马英九在讲话时,唯一引用的古代先贤的名句,就是张载的四句话,冯友兰先生把它叫做"横渠四句"。这四句话的内容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各位知道,宋明理学有三大派:一派是闽学,指朱熹的学说,他在福建一带讲闽学;一派是洛学,是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在洛阳一带讲洛学;第三派就是关学,关学创始人就是这位张载。</p><p class="ql-block"> 大家若去过西安古文化一条街,都会看到关中书院门前立着一尊雕像,这尊雕像是谁?明朝的关学代表人物冯从吾先生,长安人。冯先生把古往今来的大学问概括为一百零八个字。</p><p class="ql-block">这一百零八个字主要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做个好人;第二句话,存点好心;第三句话,行些好事。再讲古往今来的大学问,也无非就是如此。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好事,天知、地鉴、鬼神钦。</p><p class="ql-block"> 当然再加一个理由的话,我想给大家说一件事。现在有这样的一种趋势一一让国学全面覆盖中小学课本。到高中的时侯,学生要重点阅读的经典就这括这本《道德经》。出什么事了?</p><p class="ql-block">习近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人</p><p class="ql-block"> 第一问题,老子这个人,我们要讲两个内容:一个,老子的职业背景;另一个,这本书的写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职业,"老子"两个字都是尊称。老子守藏史。这位老先生不一样,首先他掌管天下的图书,别人看不到的很多著作他都能读得到,知识渊博,这一点毋庸置疑。</p><p class="ql-block">第二点其实更重要,这个人还掌管着档案,前朝的本朝的。我们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哪有比档案中了解更准确更接近真相的了。</p><p class="ql-block"> 他相当于我们后来说的“国师",类似张良、徐懋功、陈抟、刘伯温这类人,所以他在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了。</p><p class="ql-block"> 大 家把自已的想象力往前稍微推一下,你就能想得出来。你说他这本书是怎么写成的?不就是那些人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吗?老先生给予答案,然后把这些答案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形成了这样的一本著作。</p><p class="ql-block"> 他的答案是针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有些甚至到今天还是困扰我俩人生的重大问题。写作背景就注定了他这本书在中国的众多经典里边,深刻的思想与智慧独树一帜,所以被称为”众经之王"。你看我们讲《易经》是中国众经之首,开端。可是这本书被称为”众经之王",这就跟他的写作的过程关联非常密切。</p><p class="ql-block"> 南怀瑾先生有个比喻,他说: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获;道家像药店,有病的时候有问题的时侯,那就要找到《道德经》了。这就是他写作的背景与过程。</p><p class="ql-block"> 现在来讲第二个内客:写作背景。老子要过函谷关,令尹喜,喜就把老子拦住了,你不能过关,当然你实在要过也成,但是你必须把你关于"道"的思想留下。老子没办法在函谷关逗留了一叚时间,一刀一刀地刻下了五千字的一本著作!</p><p class="ql-block"> 这本著作当时既没有名字,也没分章。书刻好了,老先生就出关了,《史记》:莫知所踪。</p><p class="ql-block"> 其书</p><p class="ql-block"> 汉朝初年的河上公给《道德经》分章八十一章;魏晋南北朝一个天才的青年学者王弼,毛主席评价王弼本最好。</p><p class="ql-block"> 汉朝时已经有人把这本书叫《道德经》了,起码在汉成帝时,这个史料已经坐实。而到了唐朝大家都认可这个名字了。</p><p class="ql-block"> 咱们文化的最高的目标不就是悟道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已来悟。</p><p class="ql-block"> 关于老子的道有两层含义:一层叫天道,另外一个就是人道。也就是他讲这个道落实到我们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老子就甩我们这样一个形象,我们走在xx道上。我们中国人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不管什么事我们都叫做走在什么道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在xx道上,第一个面临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没人否认一一方向和目标。没有方向那就叫迷路,那就是迷途的羔羊,没有目标就叫做流浪。</p><p class="ql-block"> 知识就是力量,可是大道和良知才是方向。你方向不明,不正确,知识越多他还可能起负面的作用呢。这不是现在我们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所以这是我们说的走在道上第一个重要的事情,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一一方向和目标。</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讲道是在讲一种境界。错!在讲境界之前,先要抓住这两个字,咬定这两个字一一规则。大家没有发现道的用法吗?解决问题之前我们经常会说,"来来来,咱们画出道来”。啥叫画出道来?不就制定双方都认可的规则嘛。当然在规则的基础上,我们走道也得走出境界来。路窄的时候能不能侧一下身,让别人通过,别横行霸道。你看人字就这么简单,一撇一捺,可它是相互支撑的,要互相帮助嘛。所以我们走在道上,第二个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一一规则、境界。</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在道上,第三个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只要是道就有边界,道外边往往就是深沟,就是深渊,就是岐路。我们现在把这个边界叫什么?叫"红线"和底线。红线思维,底线思维,你了解了红线底线,你不要去触碰它,你才能确保无忧。</p><p class="ql-block"> 他讲这个道,落实到现实中包含的内容一一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你说,这是不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于日常工作、曰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一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领悟一下德。德字怎么写?双立人,多人,我们一起走在道上。十字,遇到十字路口怎么办?十字下边是什么?是目。眼晴要盯着前边的道,大家同心同德,一心遵循那个道。你看这个德的意思多清楚了,你按照道去做事,就是有德。你看最高的标准在这里一一道。</p><p class="ql-block"> 把老子这本书叫做《道德经》,这里边最强调的一个颠扑不破的逻辑,就是道在前而德在后。</p><p class="ql-block"> 其道</p><p class="ql-block"> 现在给大家说第四个问题一一定位。第一类人一一士,士的意思就是的"做事",不过这个士也属一个阶层,天子,诸侯,大夫,士。士怎么写,上十,下一,十个里边推举出来一个,推十为一,十个里选一来领导大家管理大家服务大家。你看这个士的写法,把自已要放在最后的位置,这是《道德经》里非常简单常强调的。</p><p class="ql-block"> 第一条讲什么?从豫兮犹兮来开始讲。做事的素质一一小心谨慎。</p><p class="ql-block"> 第二条是什么呢?“俨兮其若客"就像到别人家做客一样。</p><p class="ql-block"> 第三条,温暖。做事说话要使人感觉到温暖,像什么样子?"涣兮若冰之将释"。就像心里的坚冰一点点得到融化一样。语言对人的伤害就像钉子钉在墙上一样,你把钉子拔出来,那个眼还在,很难弥合的,所以说话做事要温暖,像使人心里的坚冰一点点得到融化一样一一多好的形容。</p><p class="ql-block"> 第四条要厚道,“敦兮其若朴"。敦厚朴实嘛,不就是厚道。</p><p class="ql-block"> 第五条,”旷兮其若谷",宽容。领着大家做事得有格局吧,得能够容人吧,……。你那怕坚决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你也得支持他有把这个观点表达出来的权利吧。什么叫言论自由,人家有表达的权利你都不给人家,这是不是太霸道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看第六十八章开头的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尤其是第一句话和第四句话真的是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善为士者不武(武?是耀武扬威)</p><p class="ql-block"> 善战者不怒</p><p class="ql-block"> 善胜敌者不与(战胜对方,说服对方,不要老跟他正面冲突。) </p><p class="ql-block"> 善用人者为之下(士,最后一横,自已定位就在下面。王,干上,一下把自己又放在下面。</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讲的第一类。</p><p class="ql-block"> 第二类:王。</p><p class="ql-block"> 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宾,支持服从。第三七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顺理成章。</p><p class="ql-block"> 皇帝为什么老叫孤家寡人他,哀家,他们在提醒自已不要变成孤家寡人。怎么不变成孤家寡人呢?大家看三十九章这两句,就是希望他们永远牢记的。第一句话,“贵以贱为本",就是王,也不要认为自已身份高,老瞧不起别人,老认为别人家是贱民。没有这些贱民,你哪来的高贵的身份和地位,他们才是国家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话,”高以下为基",皇帝自称"孤寡不毂",不毂是啥意思?就是吃不上饭饿死。</p><p class="ql-block">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教训是什么?就是我你常常忘记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不是能让我们避免很多错误吗?人类还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p><p class="ql-block"> 第三类是什么呢?圣,大家看“聖字怎么写?在王上边再加耳和囗,并列就行了。耳,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口,说话温和有领导力,就是《道德经》里边讲的圣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圣。</p><p class="ql-block"> 儒家讲的圣人是你品德高修养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道家不是,道家讲的圣就是通达事理的领导,通达事理的王就是圣。</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主要就是针对这三类人的一一士、王、圣。”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给他们讲怎么样的治国之道、为官之道、人生之道。”悠兮其贵言",把话当作很珍贵,惜字如金。</p><p class="ql-block"> 事情做成了,你应该怎么做呢?"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对一个国家来讲做这领导者,大家把事情的成了,不要认为是你出的主意,不要认为是在你领导下,不是你主宰,而是什么?是百姓自己把这事情做成的。你看这句话蕴含的教育的道理得有多深刻。</p> <p class="ql-block">  理解《道德经》的两扇门就是第一章和第二章。</p><p class="ql-block"> 这第一章要了解的核心的字是什么呢?是“无"。</p><p class="ql-block"> 我们写文章讲话老用这样的词,民风、党风、作风、家风,”大象无形,却力量无尽",现在你就拿风的形象作为这一章的形象的代表,现在来理解,也就知道《道德经》强调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舞",你把那舞蹈的舞字底下的腿去掉,你再加上四点水,这不就是“無"嘛。原始人跳这个舞蹈啊,就是图腾舞蹈。原始人不就是舞蹈的方式来动员生命,来鼓舞生命,来激励生命,来团结生命嘛。</p><p class="ql-block"> 大家看杯子,有的部分是它的外表,可大家用的不是无的部分吗,中间空的部分吗?没有空的部分能叫杯子吗?没有外边有的部分能叫杯子吗?“同出而异名",大家看这房子你为什么能坐进来?一样道理。无、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p><p class="ql-block"> 女同胞天天在那讲,你懂我多好,谁能懂你,谁能又懂得另外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懂得那就叫”众妙之门"了,那就不得了了一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p><p class="ql-block">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p><p class="ql-block"> “中国",其实我们叫中国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这种思维的方式一一”中和"的思维方式,而这个”中和"大家不要把它解释偏了,所谓中和就是阴阳两者的相辅相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你把这个冲也可以念成中,阴阳两者,气嘛,阴阳二气两者相辅相成一一这个思维方式在我们中国就应该是我们文化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强调的是"有"和“无”两个方面,从天地开始说起,天地的起源-我们叫做“无”万物产生-我们叫做“有”。所以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脱离开有和无两个方面,我们从有的方面观察的是它的边界,从无的方面观察的是它的妙处,因为大家都看不到,观察它的妙处,这两者合到一块来理解,那就叫做“玄”。水平已经蛮高了,把有去掉,更多地关注这个无的作用,因为它是经常被大家所忽略的,看到这个无的作用就是“玄而又玄”,这是理解这本书重要的途径和门户。这个第一章讲完了,回头我们再讲第二章,把门户搞清楚了,我们推开《道德经》的第一章、第二章的两扇门,我们就可以登堂人室,希望大家不要有畏难的情绪。既然很容易登堂入室,那我们也可以对这本书有着更多的期待,更多的热爱,更多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章我们解读了世界的本源,根据这个世界的开端、本源,他强调了认识事物的这种方法,提出一对重要的范畴"有和无"。</p><p class="ql-block"> 沿着这样的思路,第二章也讲的世界运动的规律,以及我们按照这个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学的语言概括这一章的内容,两句话一一叫”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p><p class="ql-block"> 老子重要的话就出来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后边这两个字加在一块不就是”利用"嘛,这是老子讲的第一层,告诉我们有无相生。</p><p class="ql-block">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不有无相生嘛。</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有无相生"。现在来说第二章的第二个,叫”难易相成"。</p><p class="ql-block"> 你要想有大的作为,要从小的事情做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p><p class="ql-block"> 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是下。”这不是从易做起,从小事做起?</p><p class="ql-block">"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道德经》里面讲的长和短相较。甚爱必大费,多戴必厚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高下相倾。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如果没有这个本,没有这个基会怎么样,就倾倒了。我们知道以下为本,还有要善于处下。做事时要谦卑,善于处下,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等等,这样才能真正居上。太上,大,我们中国人认为大就已经不得了了,伟大嘛,大而为之神嘛。比这个大还多一点的念什么字呢?所以这个点放在下面,善于处下,才能真正居上。欲上民,必以言下之。</p><p class="ql-block"> 第五,音声相和,是说这有差别的东西合到一块才能形成一种和谐。我们这一辈子进步,从朋友那儿得到的远不如从对手那得到的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