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序</b>:九月的秋,从繁华阡陌中走来,灼热的阳光仍不肯收敛,像是悬在头顶的大火球,热度仿佛凝固在空气里,烫红了枫叶,烤熟了稻穗。红红的枫叶,金黄的稻穗,蔚蓝的天空,弹幕出绚丽多彩的秋色。在此期间,不负韶华,勇敢追梦的孩子也迎来了研究生开学季。以梦为马,一战上岸,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汗水,都在这个金秋凝结成了沉甸甸的硕果。锦绣前程,未来可期。</p> 快乐之旅,拉开序幕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成长,几乎是在我们二老的庇护下长大,所以,在她即将启航追梦之时,心欲放飞,情却牵绊。她再三邀请我们陪她一起赴京入校报道。心被感动的我们欣然答应,这既是对娃懂感恩、知孝道的肯定,同时也想借此机会重游阔别十年的京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撇开尘务,</span>陪娃一起放松一下,在繁华与静谧间寻觅,祖孙来一场快乐北京行。</p> <p class="ql-block"> 9月5日下午,一阵细雨过后,天空澄碧如洗,偶有两三朵白云飘过。雨后初晴,真是启程的好天气。15:45我们祖孙三人乘坐D6504次动车至省城,19:35转乘D138次软卧快客前往京城。伴随着温馨恬静的秋阳,<b>一段快乐之旅就此拉开序幕。</b></p> 走进京城,寻找心中的诗意 <p class="ql-block"> 走进京城,寻找心中的诗意。列车在夜幕下疾驶,经九江,过衡水,耗时12小时,于次日早晨7:40到达北京丰台站。由于离规定的报道时间还有三天,我们暂且下榻在丰台酒店。娃准备带我们在京城好好玩几天,但我们迫不及待想看看她就读的学校,于是,放下行旅娃就带着我们直奔海淀区,在她就读的大学里参观了学校里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研究生宿舍等,并且在学校周边走了走。</p> <p class="ql-block"> 一开始我们就沉浸在北平的秋色诗意中。当海淀的秋天也遇上了色彩斑斓,便开启了霸屏模式,满城槐树依然摇曳着清绿,红墙彩栋,绿树红花,掺杂着秋叶的金黄,构成了一幅艳丽的城市画卷,<span style="font-size:18px;">秋天的北平美得毫不费力。</span>我记得老舍先生曾这样描述:“秋天的北平,犹如一颗宝石镶嵌在大地之中,光彩照人。” 这绝非虚构,在老舍的眼里北平被誉为天堂是有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惊艳的是,这里还云集了许多高大上的学府,清华、北大、人大、国关、中央党校等多所著名高校都在海淀区,这是海淀的骄傲。在海淀,各类公园如明珠般散落在繁华都市,京城两大名园颐和园、圆明园都在海淀区。我们的第一站就去了颐和园。</p> 颐和园的风采 <p class="ql-block"> 地处北京西郊海定区的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最初名为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而建。1860年连同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在光绪年间由慈禧太后花巨资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以作为她的颐养之地。这座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艺苑,1961年就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后在1998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著名景点包括万寿山、苏州街、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等。这是我们第二次游览颐和园,十年前跟团来游览了苏州街、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其实万寿山才是颐和园的核心景点。于是,娃带着我们直奔万寿山的东宫门而去。</p> 大牌楼 <p class="ql-block"> 经过西苑地铁站出口处往西,然后顺着同庆街走了十几分钟,远远看见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式大牌坊矗立在路中央,这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也是北京现存的最精致的牌楼。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两面彩绘有金龙176条、凤36只,彰显出皇家牌楼的富丽堂皇和高大气派。东西面正中石梁上各悬挂着一块镶金牌匾,东面刻“涵虚”,西面刻“罨秀”,相传为乾隆皇帝御书。“涵虚”意为山高水阔,“罨秀”意为可以捕捉、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分明在告诉人们,走过这座牌楼便进入了山清水秀的境界,开始邂逅最美行宫艺苑。</p> <p class="ql-block"> 事实也的确如此,颐和园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面积约3.009千米,是故宫的四倍,其中水面就占了四分之三。她借鉴了杭州西湖的风景设计手法,是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意境,展现了宏大的气势和辉煌的色彩,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东宫门 <p class="ql-block"> 过了大牌楼,百米开外便是颐和园的东宫门,这是当年清朝帝后出入颐和园的正门。在东宫门屋檐上还悬挂着清朝第九个皇帝光绪御书 “颐和园” 九龙金匾。门前宽敞寂静的广场上,南北两侧蹲着两樽威严的铜狮,雄狮脚踩绣球,寓意皇帝执掌江山的权威;雌狮脚抚幼崽,寓意子孙绵延代代相传。</p> 仁寿门和仁寿殿 <p class="ql-block"> 从东宫门入园后的第二道宫门便是仁寿门。这是一座以衙署仪门与寺庙棂星门相结合形式的牌楼门,牌楼为2柱一楼,庑殿式顶。门上悬挂着满汉文的 “仁寿门” 匾额。“仁寿”出自《论语》“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讲仁义的人能长寿。门外为南北九卿房,跨入仁寿门后,则是仁寿殿。</p> <p class="ql-block"> 仁寿殿坐西朝东,清漪园时期称 “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是慈禧和光绪接见外国使臣和办公的地方,殿前南北各有一对龙和凤。有意思的,凤看上去娇小玲珑,却霸气地居于大殿前的中间,脚下还踩着江山,充分显示了老佛爷慈禧的勃勃野心。而龙虽然个头大于凤,却两手空空的靠边站着,大概是隐喻光绪只是个空有其名没有实权的皇帝。</p> 昆明湖 <p class="ql-block"> 从仁寿殿出来就能看到昆明湖,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京城,波光粼粼的水面宛如明镜,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亭台楼阁。舟楫在宽阔的河面上缓缓前行,与岸边的绿树和山峦相映成趣。给这个画面增加了动感。秀丽的风光为都市带来了一份恬静和诗意。</p> <p class="ql-block"> 爱人说昆明湖就像一幅水墨画卷,静铺在眼底,无不让人感觉岁月静好,时光悠长。</p> 玉澜门和玉澜堂 <p class="ql-block"> 往北走几十米就到了玉澜门,跨过玉澜门便是玉澜堂。早年这里曾是乾隆皇帝的书斋和用餐之地,后来也作过皇帝理政办公接见大臣的地方。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在玉澜堂。玉澜堂原本是一座四通八达的宫廷院落,南为正门,其外东西北都有出口,东去仁寿殿,西至昆明湖,北可达隆裕皇后的寝宫宜芸馆。后来老佛爷把所有的出口都给堵上了,以致完全断绝了光绪皇帝与外界的联系,这一囚禁便是十年,使这座豪华行宫平添了浓重的悲剧色彩。</p> 宜芸门和宜芸馆, <p class="ql-block"> 玉澜堂的北面通过宜芸门可达宜芸馆,“宜芸”适宜藏书之意,是乾隆皇帝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为自己建的藏书馆。馆之两厢建有配殿,东曰道存斋,西为近西轩,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后成为光绪皇后在园中的住所。</p> 乐寿堂 <p class="ql-block"> 宜芸馆院里有一道门通往乐寿堂。清漪园时期乐寿堂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层建筑,是</span>乾隆皇帝为表达对母亲的孝心,建乐寿堂作为侍奉母亲休息的地方。富丽堂皇的乐寿堂,承载着皇家的孝心和华夏民族尊老的传统。可惜的是,1860年也未能幸免英法联军的火焚。时光荏苒,时间来到光绪年间(1886年)老佛爷慈禧太后下令重建,重建后的乐寿堂为单层建筑,遂成为慈禧太后的颐养寝宫。之后的乐寿堂虽为皇家宫殿,却更显家庭温馨,是一处充满生活气息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 乐寿堂前左右两边各摆放了一组铜瓶、铜鹿、铜鹤,是借“鹿”、“鹤”、“瓶”三个字的谐音,取意为“六合太平”。乐寿堂的后院是慈禧太后的寝宫,与太监李莲英的住所相通,充分体现了慈禧对李莲英的依赖和信任。</p> 青芝岫 <p class="ql-block"> 在乐寿堂的庭院里有一块海清色漂亮巨型太湖<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span>上有乾隆皇帝题字“青芝岫”。这块石头有一个很不雅的名字叫 “败家石”,石头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当院的一面屏风,与对面屋顶上那幅龙杆遥相呼应。据说,当老佛爷来到颐和园时,龙杆上就会挂起灯笼。</p> <p class="ql-block"> 在乐寿堂庭院里一共摆了三块石头,即:寿星石、母子石和败家石。它们都各有典故,尤其是败家石最不简单,关于它的来头还隐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块山石原来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官员爱石成癖,家里收藏了无数件奇形怪状的石头,当他发现这块大石头后非常喜欢,决心运回家收藏。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人抬不起,马拉不动。为运这块大石头,米万钟想尽了一切办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耗尽了所有财力</span>,也没能将石头运回府邸,最后只好丢弃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良乡的</span>路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墉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p> 邀月门 <p class="ql-block"> 欣赏完“败家石”后,再通过大院一侧的<b style="font-size:20px;">邀月门</b>走向长廊,这里是长廊的东起点。邀月门小巧玲珑,却不失皇家风范,门额上“邀月门”为光绪御书。是取李白《月下独酌》一诗中的“举杯邀明月”之意。因为每到月亮升起时,月光都会直抵长廊深处。据说乾隆当年正是在此举杯邀月,而感物寄兴,才想出这风雅的名字。</p> 彩绘长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嗅着邀</span>月门前沁人心脾的玉兰花香,我们走进长廊,廊坊之上,雕梁画栋,精绘彩檐,绚丽无比,<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幅幅精美绝伦的</span>苏式彩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风采迷人。这些画,有园中牡丹,有池上荷花,有林中飞鸟,有水下游鱼,也有亭台楼榭、湖光山色。但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家们以中国四大名著为蓝本,勾勒出一幅幅形态逼真、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世界最长的画廊,</span>共14000余幅,画师们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美丽的山水风光浓缩在这百米长廊中,几乎是每走一步就能看到一景。1990年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廊中夹亭。</b>全长728米的长廊,以排云门为中心,东西两头对称各设有两座重檐八角华亭,东边为:留佳、寄澜,西边为:秋水、清遥。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长廊临昆明湖,傍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蜿蜒曲折,如彩带一般把这一带的风景串联在一起。一代能工巧匠成就了一座超美的长廊,让我们追随历史,漫步在五彩斑斓的长廊里,去感受中华文化的乐趣和艺术的魅力。</p> 留佳亭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留佳亭</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亭)</span>,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佳的时节,也是颐和园最美的时期。尤其是阳春三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霏霏春雨,如丝如雾,潜心静听,落地有声。当雨后初霁,东<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熙暖,便吹绿了湖水,也吹绿了湖畔。正如诗人说的那样:</span><b style="font-size:20px;">“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当年乾隆皇帝取亭名为“留佳”,就是想留住颐和园这一年一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最佳春景。</span></p> 寄澜亭 <p class="ql-block"> 春天过后便是夏天,<b style="font-size:20px;">寄澜亭</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夏亭。</span>是长廊中的第二座观景亭,夏天是颐和园湖水最绿,植物最茂盛的季节。乾隆皇帝曾为此赋诗一首寄澜亭:“<b style="font-size:20px;">万顷昆明未作澜,风波静亦觉池安。对亭若问于何寄,踏实应从静处观。</b>”长廊延伸至寄澜亭处后,路面不仅有了起伏变化,长廊的走向也由此亭南折。长廊的北面经过养云轩、无尽意轩等,被高高的土山、葱郁树木掩映,行至寄澜亭后,忽觉眼界洞开,云天豁然。</p> <p class="ql-block"> 说到树木葱茏,颐和园里的松柏、秋槐虽历经几百年岁月洗礼,依然枝繁叶茂,苍翠挺立。象征我们的祖国像松柏一样,万古长青!</p> 排云门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排云门</b>,设计精湛,结构稳固,典雅华丽,气势恢宏,是古代皇家园林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杰作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处于整个园区的中心位置</span><b style="font-size:20px;">,</b>依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静谧的湖光山色之间,蔚蓝的天空下,倒影在湖水之中,宛如一座横跨在云端之上的神秘之门,极富诗意。</span></p> <p class="ql-block"> 传说这座门能够排除云雾,使得颐和园内的天空更加明朗,景色更加清晰,给游客带来更好的观赏体验。每当游客从排云门走过,仿佛就像穿越了一道神秘的门户,进入了一个仙境般的世界。排云门的后面就是排云殿,并在空间上于佛香阁呼应。<b>佛香阁</b>就处在它身后的万寿山上,是颐和园海拔较高的地方,同时也是欣赏昆明湖美景的绝佳位置。由于下午还要去圆明园游玩,唯恐年纪大了体力不支,所以娃并没有让我们去登佛香阁。</p> 秋水亭 <p class="ql-block"> 过了排云门,长廊的第三座亭子名叫<b style="font-size:20px;">秋水亭</b><span style="font-size:18px;">(秋亭)</span>。秋水这个名字,源于《庄子》秋水篇,意指秋天的美景。深秋的颐和园,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湖畔的杨柳<span style="font-size:18px;">摇曳着秋色</span>,水中的荷花妆点着秋景,阳光洒在湖面泛着金光,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卷。穿梭于红墙绿瓦之间,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繁华的清朝。</p> <p class="ql-block"> 秋叶如诗,点缀着古建筑,湖水如韵,荡漾着秋光,这是自然与人工的绝美交响,是历史与现代的温柔对话,让你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p> 清遥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遥亭</b><span style="font-size:18px;">(冬亭)</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亭名取自乾隆的诗句 “一碧春清万里波,近遥哪与近如何。”它是百米长廊中的最后一亭,象征着冬季的到来,</span>冬季的颐和园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颐和园隆冬的雪景,领略皇家园林别样的美丽,<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受昆明湖的独特魅力。清遥亭的彩绘也是别具一格,以“三英战吕布” 为蓝本,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经典故事。通过这幅彩画,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span></p> 石丈亭 <p class="ql-block"> 漫步完颐和园的长廊,当我们走到西端出口处的<b style="font-size:20px;">石丈亭</b>时,心中已经满满地感受到了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艺术魅力。石丈亭临湖而立,平面呈“门字”型,其实看上去更像一座精致典雅的小庭院。“石丈亭”之名得于院内著名的“丈人石”,这块石头是乾隆南巡时从扬州“九峰园”带回来的。不仅体积庞大,而且形态奇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是举世难觅的珍品。</p> 游轮码头 <p class="ql-block"> 走出长廊,在石丈亭附近有一个游轮码头,如果想坐船游昆明湖,那就在此上船去往南湖岛,单程票价40元/1人。湖中可以欣赏到万寿山、佛仙阁等昆明湖畔的优美风景。</p> 清晏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晏舫,</b>又称石舫。全长36米,三面临水,是一艘用青石垒砌雕刻而成的古代画舫。船头靠岸,船尾朝湖。<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朝时期此处</span>原本只是寺院用来放生的平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将它改建成了一艏石舫,<span style="font-size:18px;">寓意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而石船牢不可破,江山永存。”后来还是遭到英法联军的破坏。</span>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下令仿法国游艇“翔凤号”重建,才有了今天颐和园中这一独特的极富美感的水上建筑。</p> 文昌阁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文昌阁</b>是一座城关建筑,类似于城门,在颐和园内有六座城关建筑,文昌阁是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当时的文昌阁独特精湛的建筑风格世上绝无仅有,可惜在1860年被强盗般的英法联军给烧毁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光绪时期老佛爷重建,比起乾隆时期的文昌阁要逊色很多。往东是佛香阁,往西是十七孔桥,它们在空间上遥相呼应,自然成景。</p> 知春亭 <p class="ql-block"> 知春亭座落在文昌阁城楼下一座小岛上,岸边有虹桥与之连接。<span style="font-size:18px;">岛上风景很美,</span>亭亭玉立,杨柳依依,是欣赏昆明湖的好地方。据说“知春”二字源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p> <p class="ql-block"> 穿过文昌阁就可以了很清晰地看到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廊如亭。如果把它们连起来看就像是一只千年龟的龟壳、脖子和头。龟象征着长寿,这就是乾隆皇帝对母亲最好的祝福,愿母亲大人在清漪园颐养天年,长命百岁。</p> 铜牛雕塑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铜牛雕</b>塑位于新建宫门与廓如亭之间的东湖岸边,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静卧于昆明湖畔200多年的铜牛,</span>铸造精良、形象逼真,牛背上还刻有乾隆手书<b>《金牛铭》:“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敬兹降祥,乾隆乙亥”</b>。<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大禹治理九河开始,就流传着铁牛镇水的故事。当年乾隆皇帝在烟波浩渺的昆明湖边放置铜牛,重要意义就是安澜定波,镇妖驱魔。其次才是作为昆明湖边的一道景致让后人观赏。</span></p> 廊如亭 <p class="ql-block"> 从铜牛雕塑再往南走几十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十七孔桥东端。</span>有一座八方形,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的巨亭,八面共有40根柱子。每面各悬挂一块木匾,上镌乾隆御制诗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气势稳重,形态舒展,</span>与十七孔桥及南湖岛的楼阁相互映衬,搭配得天衣无缝。共同构成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巨亭、</span>高阁、长桥、澜波,画面丰富,颇为壮观的优美风景。</p> 十七孔桥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是一座长150米,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的清代园林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乾隆十五年。</span>它是连接南湖岛的唯一通道。桥正中额栏上北刻“灵鼍偃月”,南刻“修蝀凌波”。两边桥栏望柱上雕有石狮540余只,形态各异。桥东西两端还有4只石刻靠山兽,威武勇猛,形态生动。桥的本身颜值也非常高,线条优美流畅,<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明艳的阳光下,桥身投影在水面上,</span>展现出宁静和唯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南湖岛:南湖岛是颐和园内最大的岛屿。廓如亭、十七孔桥、南湖岛三位一体,紧密相连。岛上有龙王庙、望蟾阁等景点。树木葱茏,假山真景,让你领略到不一样的湖光山色。</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的美,既表现了它的精致与恢宏,更在于它的历史厚重与沧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水一石,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引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精致的园林景观,了解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湖光山色,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绘就的是人间仙境巨幅画卷。</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于南湖岛,当回到新建宫门时已是晌午时分,</span>肚子开始闹起了“饥肠咕咕”。娃儿带着我们就近找了家浙江菜馆,点了几个浙江小菜,就着二两饭,鲜美与清爽相得益彰的佳肴,让我们祖孙三人一饱口福。下午两点我们继续朝着下一站——圆明园走去。</p> 圆明园遗址 <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的圆明园,是中国清代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其总建筑面积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多平方米。它由三大园组成,圆明园只是其中之一,与其并举的还有绮春园和长春园,而以圆明园最大,故又称圆明三园。</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圆明园</b>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后经几位皇帝150余年的不断修造。它不仅移植了江南名园的精华,还融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并加持了工匠们的空间想象,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遂成为</span>万国之园,是中国清代皇家园林之杰作,被誉为世界园林建造史上的奇迹。19世纪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称圆明园是 “<b>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理想与艺术的典范</b>”。</p> 残垣断壁上记录的血泪史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一座绝世瑰宝般的园林建筑,先后两次遭外国列强的洗劫和焚烧。第一次是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掠走了</span>所有价值连城的珍宝。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圆内放火,火灾持续了三天三夜。</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1900年,以英、美、法、德、日、俄、意、奥八国组成的联军,又一次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焚烧,造成了二次的毁灭。这些列强国家已经不单单是对财富和艺术品感兴趣,甚至还将里面的树木全部给烧毁,从此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皇家园林化为灰烬,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和破坏。眼前的残垣断壁就像一座座纪念碑,记录着列强们摧残中华文明和璀璨文化的滔天罪行。</p> <p class="ql-block"> 正如19世纪法国大文豪雨果说的那样:“<b>这一世界奇迹现已荡然无存。那是因为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所谓的胜利者成了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所谓的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b></p> <p class="ql-block"> 这场空前绝后的灾难,不仅造成了中华文化无法估量的损失,也暴露了当时中国在军事、政治上的软弱无力。这段历史教训深刻地告诉我们,国家的富强与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弱国无外交,只有当国家强大了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p> 大水法遗址 <p class="ql-block"> 参观圆明园一圈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西洋楼景区“大水法”与“海晏堂”遗址。大水法是圆明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我们在小学课本中所看到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配图,就是以“大水法”为背景;其他与圆明园相关的文创本,也大多都是以“大水法”为元素。所以这里成为越来越多人游览圆明园的必打卡地,此处多以石材为主,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p> <p class="ql-block"> 大水法就是大喷泉。提起圆明园的喷泉,必定会联想到十二生肖水力钟,在当时海晏堂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二生肖喷泉,每隔一个时辰,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会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能同时涌射喷泉。</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大水法椭圆形喷水池里,原本中间有一只梅花鹿,头上叉开的八支鹿角可以喷出八道水柱,鹿的左右两侧有十只猎狗,从它们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这就是传说中的 “猎狗逐鹿”形象,象征着逐鹿中原,统一天下。</p> <p class="ql-block"> 还有!在“猎狗逐鹿”喷泉群后面,一座酷似门洞形的建筑。据相关资料介绍,门洞上原本有一大型狮子头也能喷水,喷出的水像瀑布一样形成七层水帘。大水法的两边还有两个供水塔,塔高13米,水塔四周共有40个喷泉往外喷水。据说,大水法一起喷水时,水声震耳欲聋,可传到几里地以外。</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遗址公园中的每一处景观,都凝聚着古代匠人们的智慧和心血,诉说着曾经华夏园林艺术的辉煌。虽然那些布满伤疤的辉煌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还在,它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汲取教训,努力奋进,振兴中华,让那些悲剧永远不要再重演。</p> <p class="ql-block"> 怀着沉痛的心走在废墟之中,心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参观圆明园就没有一个是带着笑脸去浏览的,每个游客心中都充满着对列强们强盗行为的愤慨。当参观结束走出圆明园时,我的心就像海浪一样久久不能平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