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名: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765649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自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正文字数:149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休这多年来,喜欢旅游的我与朋友天南地北的走,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也由此会了不少发小中,以及上学、当兵和工作时的好友。今年最让我开心的是,与我上大学时的两个老同学、好朋友相见,并5月在西安,7月在长岛和济南,把酒言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 年4月,我们从天南海北齐聚南京大学原政治系哲学专业,30位同学在班主任兼马列原著老师胡福明引领下,经历了三年半学生生活。一班同学相处很好,其中来自陕西的马必臣和来自新疆的唐闻斌等几个同学,很快就成了关系密切的好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学我们互帮互助互学,并经常一起结伴出游,不时还会一起到酒馆小酌。这次唐闻斌携夫人来长岛和济南,曾说起当年还是通过我第一次品尝到海参,并一起在南京小酒馆第一次喝了啤酒。大学毕业后一班同学各奔东西,我回到了长岛要塞区部队,他们两人先后定居西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今52年过去,马必臣和唐闻斌仍是我感情很好,并经常联系和交往的老同学。马必臣是陕北绥德人,性格豪爽、风趣幽默;唐闻斌是河南人,朴实正直,待人真诚,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退休。我时常会想起曾与他们的交往,关注着他们近况,祝愿他们一切安好,并有着经常的信息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想起来,我与他们的交往,始于有相近性格和相同兴趣爱好,十分谈得来。但能长久交往,则是因相合的三观,并能相互理解、包容和信任。所以这次去西安,除了应发小之邀旅游,就是想顺道再去见见老同学中这两个好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多年我曾十几次到西安,每次都会相聚并相谈甚欢。马必臣和唐闻斌还分别陪我去过陕北和陕南。他们也都多次来过济南,我也曾分别陪他们去过长岛旅游。这次我们5月中旬一到西安,他俩就设宴招待我们,随后又分别请我们吃西安小吃。马必臣还设家宴,让我们吃了他夫人拿手美食羊肉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西的两天多时间里,我们对花啜茶,把酒言欢,海阔天空的聊着大学往事,工作趣事,以及退休后生活,分手时仍余兴未尽。聊到西安酷暑,以及胶东长岛的清凉和海鲜时, 两同学都表示 7月携夫人去长岛一游。可到动身时,马必臣家有事走不开,来的只有唐闻斌夫妇两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月30日,我与济南的大学校友老黄一起到蓬莱,与唐闻斌夫妇会合后傍晚进岛,住进了北长山店子村宁宁渔家乐。女主人用一桌丰盛的海鲜晚餐欢迎我们。平常很少吃到如此丰盛和新鲜海货的唐闻斌夫妇,更是大饱口福并赞叹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长岛的5天时间,我们游览了九丈崖和半月湾等风景区,坐朋友摩托艇登上了大、小竹山。我还推荐唐闻斌夫妇去了大黑山,游览了海蚀地貌奇观。同时我们在渔家乐,在朋友处,在特色酒店,过足了海鲜瘾。特别是唐闻斌夫妇称,野生海参、天鹅蛋等不少海鲜都是第一次品尝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月7日中午在济南,我们大学同班同学中的班长王忠本请唐闻斌夫妇吃饭。我和家在济南的另一位同班同学都到了,平时常在一起玩的大学校友老黄和老巩也赶来了。老同学相聚格外高兴,吃着小店鲁菜,大家开怀聊天,尽情喝酒,场迟迟不散。这和一般同学聚会热情多是表面不同,好朋友重在真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认为,这种真情缘于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基于相互交往中的投机,但真正成为好友却需三观相同。我在大学、部队、军校和转业后的地方政府机关,都有平时关系较好的,但真正成为好友的多是有同校和从军经历的同学和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退休后,我们的朋友圈应缩小,一些有共同经历也曾要好的人,友情也会随着交流减少而淡化。但是,同学和战友中位数不多的真正好友,感情却是不断加深,这种经过时间考验的友情,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越老越应珍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