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就着秋天徐徐微风,咂一口香浓的红茶,坐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下,听我家先生给我讲看丹老宅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说起看丹的老宅子,不得不提到我家的太爷爷。我没有见过太爷爷,我们结婚时 太爷爷早已作古。听我先生和我公公讲家史,他们对我家太爷爷十分的佩服和恭敬。</p><p class="ql-block"> 我家太爷爷不是北京人,老家在山东,如果还活着的话,应该有140多岁了。八岁那年,爹死娘嫁人,只好跟着叔叔生活。叔叔行,但是婶婶不行。那年的年三十,在窗户外边听到叔叔和婶婶聊天,婶婶说:年三十儿晚上外人是不能吃家里的饭,不能看家里的灯的。小小年纪的他,有志气,一气之下跑出了家门,一路要饭走到了北京,落脚在了潭柘寺,是潭柘寺的住持收留了他,做了一名扫庙台的小弥撒。</p><p class="ql-block"> 年纪稍大些,自己跟师傅学会了泥瓦匠手艺,由于手艺精湛,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三十多岁时娶了丰台六圈的姑娘成了家,成亲后在看丹村买了六十多亩地,还盖了两处房子,从此在北京扎根落户,现在已经是好几十口人的大家庭了,称得上是人丁兴旺,儿孙满堂。</p><p class="ql-block"> 我刚嫁过来的时候,看丹还是农村的模样。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宅子的南墙沿儿有一棵需两人合抱的国槐树,据说是太爷爷种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一到夏天,树的阴凉能遮盖满院,孩子们在院中玩耍,凉快又惬意。</p><p class="ql-block"> 听我家先生唠嗑,讲古很有趣,我们在努力的寻找儿时的记忆,寻找那些藏在光阴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停下为生活而奔波的脚步,沉淀浮躁,心情平静如水,掬一捧光阴,握一份懂得,享生命最本真的恬静快乐,活出自己美好的余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