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规律 强化运用——三年级上册“简单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练习思考

南阳市第四小学校李定数学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在认识毫米、分米长度单位后,教材安排了长度单位毫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米之间的换算,限于单名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下图1),教材通过想:1厘米是10毫米,3厘米就是3个10毫米;10厘米是1分米,70厘米里面有7个10厘米,也就是7分米。引导学生推理几个厘米就有多少个10毫米;几十个厘米里面就有多少个10厘米,也就是多少分米。教参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在表述中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际教学后会发现部分推理能力较差的学生,频繁出错。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对单位间的进率记得不牢固,常常会出错。面对如此困境,教师该如何通过有效辅导,提高学生长度单位间换算的准确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理意识的培养与渗透是重中之重,而规律的探索与方法的总结也不可或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有必要通过一节练习课,和学生一起系统梳理,建立体系,探索规律,形成方法,达到推理意识渗透与方法技巧运用相互交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系统梳理,形成体系。</b>通过一节练习课,借助米尺的直观展示,再次引导学生梳理学过的单位长度之间的进率,由较小长度单位依次到较大长度单位绘制进率关系图,进一步体会十进关系。(下图2)将学过的单位长度勾连起来,形成体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探寻规律,提升能力。</b>将绘制成的进率关系图与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对应起来训练,先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再结合进率关系图探寻规律,将发现的规律应用到实际练习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60毫米=( )厘米,70厘米=( )dm。将题目与进率关系图实现一一对应(下图3),先引导学生说理:10毫米就是1厘米,60毫米里面有6个10毫米就是6厘米。同时在进率关系图“厘米”位置对应写上数字“6”。〔70厘米=( )dm做同样处理〕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在互相交流中得出:都是“较小单位”转换为“较大单位”,都在较小单位数据的末尾去掉1个“0”。为什么都去掉1个“0”?再次发现这是由“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而决定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延伸练习:100毫米=( )分米。按照上面流程操作(下图4),引导再次观察得到规律:100毫米=1分米,去掉了2个“0”。为什么此时去掉的是2个“0”?再次引发学生思考,找出关键根源——毫米与分米的进率是100。</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借助进率关系图与练习题的对应练习,最终要让学生感知到:“较小长度单位”转化为“较大长度单位”要去“0”。单位间的进率是10,就是在“较小单位”数据的末尾去掉1个“0”;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就是在“较小单位”数据的末尾去掉2个“0”…其实质就是后续年级将要学习的:“较小长度单位”转化为“较大长度单位”,就是用较小单位的数除以单位间的进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较大长度单位”转化为“较小长度单位”的处理,可以让学生借助上面的经验自主探究(下图5)。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得出:“较大长度单位”转化为“较小长度单位”要添“0” 。单位间的进率是10,就是在“较大单位”数据的末尾添上1个“0”; 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就是在“较大单位”数据末尾添上2个“0”…这是后续将要学习的“较大长度单位转化为较小长度单位,用较大单位的数乘单位间的进率。”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教材对于知识的编排是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体现知识的结构化与层次性。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哪些应该教,哪些不能教,教到什么程度。需要教师深研教材,熟知教材编排意图,做到既“关注当下”,又“瞻前顾后”。</p> <p class="ql-block">(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欢迎一起交流,共研共成长)</p>

单位

进率

长度

厘米

学生

毫米

去掉

下图

较大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