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古镇

无为

<p class="ql-block">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古时这里原是一个海湾,到宋代时沙湾北部演变成为陆地,而南部仍是浅海,再经历数百年围海造田,逐渐形成现今所见的地貌。宋代较早定居沙湾的有张、劳二姓,继后还有麦、苏、曹、陈等姓。到南宋时又有何、王、李、黎、赵五姓先后迁入。明代,在番禺县设沙湾巡检司(简称沙湾司)。清代,沿明制,当时的沙湾司管辖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沙湾、市桥、钟村、石碁、沙头等镇(街),以及南沙区的东涌镇、榄核镇、鱼窝头镇、灵山镇的全部或部分乡村,还包括顺德区乌州、南蒲、沙亭3个村。</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留耕堂,即番禺沙湾大族何姓的宗祠,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比广州陈家祠早了170多年。留耕堂得名自于该祠堂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主要建筑包括山门、仪宫、钓鱼台、享殿、寝殿、东西两廊和村祠。由青砖石、木、牡蛎构成,先后经过三次大修,是番禺区年代古、规模大、艺术精、格调高的何姓族人的祖祠。建筑以多栋梁闻名于世,一共112条木、石柱,也许是寓意祈望何氏多出栋梁之材。留耕堂前代表古代科举功名的旗杆石,祠堂中高悬着的“进士”、“文魁”牌匾,足见历史上文风之鼎盛。沙湾古镇何氏家族自明朝以来,先后考取进士的有四十六位,任职中央及地方官吏大臣人数在广东省排名第一。</p> <p class="ql-block">何少霞故居,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南方典型的“三间两廊”建筑,一楼作起居会客之用,而走上狭窄的木质楼梯,二楼的大厅是何少霞的创作场所,左侧睡房尘封了65年之后,才发现何少霞在此收藏了大量广东音乐文献、乐器、书信等。尤其是当中的广东音乐工尺谱手稿最有价值,是当今世界广东音乐史上较罕见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何炳林院士纪念馆,又名“衍庆堂”,建于清嘉庆年间,现作纪念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专家、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南开大学高分子所创始人何炳林先生。馆内展示了沙湾乡人何炳林先生及夫人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何炳林(1918年~2007年)何炳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幕后功臣,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专家、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曾任美国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高级研究员。1956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农药研究和大学教学工作。深入研究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与制造,用于链霉素的精制取得很好的效果。1988年,国防科工委授予何炳林“献身国防事业成就奖”。</p> <p class="ql-block">何柳堂(1874年~1933年)何柳堂继承和发展了何氏家庭的音乐艺术传统,是广东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是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之一。何柳堂的代表作有:《赛龙夺锦》《迥文锦》《七星伴月》《醉翁捞月》等。何与年(1880年~1962年) 何与年自幼受祖父的音乐陶冶,跟随堂兄何柳堂学琵琶,后又精通“三弦”“扬琴”等乐器,是广东音乐的多产作家,对粤曲唱腔素有研完,留下后世的音乐作品《晚霞织锦》《长空鹤泪》《华胄英雄》《侯门弹铗》等有近30多首,经过唱腔整理的乐曲珍品有十余首,为粤剧改革作出了贡献。 何少霞(1894年~1942年) 何少霞自幼受到远方叔父何柳堂、何与年的音乐熏陶,精通“十指琵琶”演奏技法,又善于演奏“二弦”“南胡”等乐器,对乐曲颇有研究。古典文学修养较深,有学者之风,深受乡人尊重。名伶鬼马歌王张月儿,请何少霞为她写粤曲《一代艺人》《游子悲秋》,演唱效果佳,公认曲词精炼独到。何少霞的作品《陌头柳色》,流传至今受人民所熟悉和喜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