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对这个孩子的读书之路感到彻底失望!”每当听到家长这样的话语,我都会怔怔地看着家长那扭曲而黯淡的眼神。这“失望眼神”,可能是家长的,也可能是老师的,也可能是孩子自己的。家长“失望眼神”来自于对孩子管教不了,来自于亲子关系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冲突程度。老师的“失望眼神”源于苦口婆心的教育竟然没有丝毫效果,源于任凭你采用何种教育方法都无动于衷。孩子的“失望眼神”是对于理想前途的彻底迷失和堕落,是对于束缚自己各种规则的完全抛弃。“失望眼神”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最难课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前几日早上,一位好友突然打电话给我,想约我谈谈关于他儿子读书的事情。一小时后,好友夫妻二人就匆匆从城区赶到我所在的乡镇学校里。我把他俩迎进办公室尚未落座,好友便迫不及待的聊起他的儿子最近的学习表现:“新学期升入初三了,暑期补了一个多月的课”,“开学因为暑假作业没完成而不肯去学校报到注册”,“目前孩子沉溺于手机游戏不能自拔,不想继续读书了”。好友的妻子接着说到:“父子关系非常糟糕,现在母子关系也开始恶化了”,“父母与孩子交流不多,而且孩子能说会道,常常要胜父母一筹”。面对这种状况,老师也束手无策,“班主任建议办理休学手续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调整”。而好友两人既担心休学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信心,又担心一时无法做通思想工作,影响孩子的学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遇。好友夫妻俩的焦躁心情,我是完全能够理解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些年来,类似好友孩子情况的太多了。轻者,孩子经过一段“挣扎”后能逐渐平复下来,继续完成学业;重者,孩子似乎完全失去“理智”一般,由辍学到休学,最终退学。记得今年年初,有一位家长通过熟人找到我,说想把孩子小强(化名)转学到我校就读,原因是小强“网络游戏”成瘾,又不服从班主任教育,便借口师生矛盾说不想到学校去了。见面后,我发现小强这孩子长得很帅气,但对现实社会情形完全不了解,说话时总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以虚幻为内容,常常不着调。小强的家庭条件也不错,父母都是具有大学学历,但是亲子关系异常紧张,甚至发生过父子“互殴受伤”的状况。念及小强父母那恳求又无奈的眼神,在得到小强的当面“保证”后,我同意让他先“试读”两周。结果,这个孩子在我校借读了不到五天便再也不肯来学校了。后来听说,小强被父母送“强制教育学校”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向好友分享了小强这个负面案例,给了三条建议:一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强制没收手机,明确“只有顺利完成初中学业才可能有“玩手机”的机会;二是如果办理休学,要多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了解社会现实,参加劳动锻炼,见识一些名牌大学“风景”等,开阔眼界;三是平时要让孩子多与其他人交流,丰富自己情感世界,走出自我闭锁的心理状况。说实话,对于这三条建议我自己都没有信心,但愿能帮上好友几分忙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如今,诸如身体、心理和智力等方面发育缓慢或有残疾的中小学生为数不少。本学期开学以来,初一某班主任就向学校反映:小明(化名)的家长一直不肯来学校和老师见面,商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原来,小明疑似患有先天性“多动症”,行为不能自控,课上课下到处乱跑。在一次体育课上,老师在校园里找了半天才“抓到”他。这样的特殊孩子着实难以管教,按理说家长应该是清楚的,应该早就联系“特殊学校”接受专门教育和纠治。但是碍于思想认识和情感顾虑,家长坚决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去。这样做对于小明的成长当然是不利,而“可怜天下父母心”又是令人同情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特殊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重大且艰难的课题。因为“特殊”本身就包含着多样性、复杂性和疑难性,而且所涉及的原因也是极其复杂和独特的,与之相应的教育方式肯定也是不拘一格的。因此,“融合教育”这几年悄然兴起,除了理念宣扬和硬件配套外,更需要的是师资培养和教育机制要跟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从教三十多年,我耳闻目睹了诸多的“特殊学生”因种种缘故最终从“辍学”走到了“退学”,令人扼腕。而若干年后,这些所谓的“特殊学生”见到老师总有说不尽的“悔意”,让人唏嘘不已。对于我们老师来说,特殊孩子的教育,关键是在考验着我们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爱满天下,大爱无疆的爱心;冷静智慧,坚持不懈的耐心;渡人渡己,桃李天下的信心。我始终认为现代理念下的学校教育绝不是“万能”的,不然社会上就不会有少管所、监狱的生存空间。但“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又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环境各异的家庭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心目中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道德、行为和心理的养成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是疾风暴雨的训导,是严父慈母的呵护,是伦理文化的传承。诚然如此,孩子的父母可以没有较高的学历文凭,但却有着清晰的伦理道德标准;孩子的天性尽管顽皮淘气,但有着思想底线和言行红线。这样的家庭中就不会有“失望眼神”,这样的孩子无论怎么“特殊”也总是可爱的。(2024年9月25日星期三于种月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