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梦,转眼我已经七十好几了。想起年青时赶上改革开放的春潮,在社会上兴起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时,自己也投身其中,去追求梦想。那种艰辛中的甜蜜,至今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十年动乱造成各行各业知识断层,高考恢复后激励了全民学习的热潮,当时青年人追求知识,学习业务的劲头空前高涨,上海图书馆门前排起长龙等待开门,公交站点上候车的青年也拿出书本来抓紧分秒学习……</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部队回来,分配到轻工业局的一家企业当了一名工厂医生。我虽然曾经从上海市卫校毕业,又在部队医院锻炼了多年,但一直感觉自己业务不成熟,医疗知识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我常常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迫切需要提升系统的医疗业务知识。</p><p class="ql-block"> 1982年春天,我从报纸上得悉上海电视大学将开设医疗专业,心动了,决心去试一试!但一道门槛是必须在50天不到的时间里通过高中语、数考试。我初中毕业就去卫校读书,高中数学几乎没有碰过,为了美好的梦想,便一头扎进了复习迎考的队伍之中。那年我已经三十好几啦,组建小家庭才两年多,也有了孩子。每天要赶去闸北上班,回家又要分担家务,挤出时间学习难啃的高中数学题,常常到很晚才能睡上几个小时;天没亮又起来,利用上班前的一点时间继续复习;那时我内弟是一位厂校老师,经常利用空余时间赶到我单位辅导至深夜,才一起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五十天的奋斗,让我跨进了电大医疗系的门槛,成为了一名“高龄”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离开卫校快十五年啦,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医疗理论,我是非常珍惜的。现在想想一个天天要上班、有家庭又有孩子的退役军人,面对三年理论学习加一年临床实践,我能一步步走过来,真是太不容易了。我爱人的支持和鼓励给了我很大的动力!那些日子每逢厂休我都会带上面包茶水,躲在公园的大树底下捧着书整整一天也不挪动;夏天家里高温难耐,我拿把蒲扇,搬个小板凳坐在路灯下照样学习;那时我们也有一个学习“群”,大家互相提示,对学习效率有很大提升,所以一有时间就凑在一起复习,有时聚在附近的公园茶室;有时又聚在同学单位医务室;更多的是赶到位于南京路上的上海图书馆,早早地排着长队等候开门,去抢占阅览室的一席位置,中午到对面的“又一村”饮食店,吃碗面条又匆匆返回继续学习。</p><p class="ql-block"> 寒来暑往,我参加了一门又一门的业务考核,啃完了几十本厚厚的医学书籍,攀登“梦想”的艰辛真是一言难尽。那年去第九人民医院实习,各科老师看到我们这批有过医疗实践,又回过头来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再到三级医院各科能独当一面工作的特殊学生非常欣赏,内科的杨主任拉着我的手连连夸赞:这个同学真好!</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被调到轻工业局行政处分管卫生工作。在领导的支持下,我利用自己多年来的医疗实践和理论知识,从基层企业到行政公司层层发动,在全局范围内连续数月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急救技术比赛,这一活动大大提升了工厂医生的业务能力,受到轻工系统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在工厂医疗卫生改革的第一线,我还执笔和其他几位工厂医生一起写出了《关于工厂医疗制度改革的意见》,引起上海市总工会领导的重视,文章被刊登在《工人日报》的第一版上。</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从轻工业局调到一家国有企业担任管理工作,兼管企业的销售。我又去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攻读了“工商管理”专业,对开展销售业务增长了新的才干。我老伴笑着调侃我:“这辈子先天不足读了一个中专,却后劲十足上了两个大专!”</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要感谢我的老伴,是她帮助我实现了人生美好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原載2024.10.18.“长宁时报”副刊及2024.10.29.“杨浦时报”副刊)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