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北京中轴线上的世界遗产之一

赵洪克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4日,气温24一12°C,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早上7点半,乘地铁亦庄线_5号线_14号线至永定门外地铁站,开始一个人行摄北京中轴线上的世界遗产活动。今天拍摄永定门、南段道路遗存、先农坛和天坛四个遗产景观。</p> <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历时12年,北京中轴线终于申遗成功了!这条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距今已有750余年,见证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元大都的总设计师刘秉忠参考《周礼·考工记》中的都城形态,将“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模式变成了现实。元大都看起来像个棋盘格,从南边的丽正门穿过宫城的轴线,就是中轴线最初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约150米,形成了现在的中轴线走向。线上还建造了许多重要建筑,如天安门、故宫、景山等,基本奠定了今天北京中轴线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清代沿用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均对中轴线上的宫殿、坛庙等国家礼制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如天坛、故宫等。</p><p class="ql-block"> 至于“中轴线”这个名字,是梁思成先生提出的。1951年,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在文章的最后,明确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中轴线可不止是一条孤零零的线,而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p><p class="ql-block">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1条,北京中轴线属于文化遗产中“建筑群”类型。15处咱们耳熟能详的建筑和遗址组成的“豪华阵容”。北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展现了古代中国工匠们的卓越技艺和创新精神。无论是故宫的琉璃瓦顶、雕梁画栋还是天坛的祈年殿、回音壁等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 除了作为历史文化的缩影和建筑艺术的瑰宝外,北京中轴线还有着更深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北京中轴线,是祥瑞象征?在《诗经》中,有“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词句。王充在《论衡·纪妖篇》中说“龙,人君之象也”。龙的形象,代表着力量、智慧和吉祥,是皇权、尊贵和威严的象征。对龙图腾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一直深植根于古代中国人的心中。北京中轴线,就是北京城的“龙脊”,寓意着美好和祥瑞。</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社会,礼制文化和道德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中轴线的存在,就体现了古人对礼制和道德的追求。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严谨,以紫禁城为中心,按照等级制度排列,这是为了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从永定门到钟鼓楼,中轴线沿线既有御路、街道、河流、桥梁,也有城门、城楼、宫殿,这些建筑共同构建了一个国家权力与秩序的象征体系。中轴线上的太庙、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等,都是用于祭祀的。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祖先的敬畏之心和道德追求。</p><p class="ql-block"> 蕴含中正和合、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轴线的规划理念源自中华文明传统中正和合的哲学理念。所谓“中正和合”,就是追求中正之道,注重和谐统一。这是古代中国典型的城市规划理念。北京中轴线将城市的重要建筑和景观都布置在这条线上,注重建筑的对称和均衡,还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尊重和敬畏。从中轴线的建筑布局和朝向中,也能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例如,明清北京中轴线以紫禁城为核心基点,结合北海、中海、南海以及漕运所需的积水潭水系,共同构成了极富韵律美感的城市中轴与景观形态,完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秩序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天人合一”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还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群落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北京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其布局尤为谨严,为天下无双之壮观。”在这条南北纵贯的中轴线上,串连着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的宫殿园林、坛庙建筑、商市胡同等,形成了一个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中轴线上的建筑形态不一、结构各异、相互映衬、和谐统一,形成了一种流动之美和空间艺术意味。</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一条物理轴线,更是一条精神轴线和文化轴线。它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国家权力与秩序的庄严神圣,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理念。作为首都文化的形象化标志和古今交融的典范之作。北京中轴线将继续在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市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上的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p> <p class="ql-block">  8点半,出了地铁站,一眼望见一座高耸的白色石墩,号称“燕墩”。始建于元代,是元、明两代“京城五镇”之一,是历代皇帝用以祈求皇权永固的场所。燕墩现存为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上狭下广,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高约9米。墩台西北角设石门两扇,门内有石阶45级,可达台顶。台顶正中为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形四面碑一座。燕墩碑文为阴刻楷书,记述了北京幽燕之地的形胜,是研究和展示北京历史较重要的实物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燕墩石雕</p> <p class="ql-block">  向北步行10分钟后,进入永定门和南部道路遣存二个遗产景点。</p><p class="ql-block"> 永定门又称正阳外门,另有永安门、永昌门等名号,寓意“永远安定”。永定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桥北。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闰三月,同年十月完工。1957年,永定门城楼、箭楼被相继拆除。2004年,北京市仿照乾隆年间式样,根据民国时期对永定门的测绘资料,重新复建了永定门城楼。永定门城楼是一座两层重檐歇山顶三滴水楼阁式建筑,主建筑包括城台、箭楼、瓮城等。永定门城门建筑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门,也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南起点,是北京城经典的城门建筑之一,也是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通过进一步挖掘永定门城门建筑周边的历史环境特征,一方面强调建筑遗产整体保护的重要性,完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方面传达遗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更好地实现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永定门城楼是一座两层重檐歇山顶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简瓦绿剪边饰绿色琉璃脊兽,屋顶两层屋檐下方设五踩斗拱,搭配旋子彩画,一层与二层楼室之间采用三踩斗拱。永定门城楼(含檐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永定门城楼首层楼室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四周有围廊环绕,廊下设有二十四根檐柱,其中外圈是二十根,楼室的四角各有一根。墙内设有十二根金柱,南北两侧各设六根,从城台一直支撑到屋脊。在楼室内部东北角处设有两跑木质楼梯,与二层楼室相接,楼室四面各设有一樘木板门。永定门城楼二层楼室同一层楼室形制几乎相同,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四周设有围廊,廊下设有二十根檐柱,楼室的四角各有一根擎檐柱。廊前有木栏杆,栏杆外边有青石压面石和木滴珠板。南面与北面的明间各开设六扇菱花格扇门,南面的两个次间各开四扇菱花格扇门。东西两面各有一樘木板门。永定门城楼楼顶瓦面和重檐、首层檐的瓦面全是陶质瓦件。望板、椽、檩全是红松木料。斗拱、楼顶大木件也全是红松木料。一层走廊内为红垩砖墙,二楼东、西稍间也为红垩砖墙。二楼外檐装挂檐板,涂抹土红色油漆,绘制云纹等吉祥图案。上下层梁、枋均描绘伍墨旋子彩画。廊、椽、檐、柱、门、隔扇均涂抹土红色油漆。</p><p class="ql-block"> 永定门的主建筑包括城台、箭楼、瓮城等。城台永定门城台的北面与城墙取齐,南面凸出于城墙。城台的上面南北两边皆有女儿墙,并且城台高于城墙90厘米,通过坡道与城墙相连接。城台顶面有双层城砖地面,下面是很厚的整体石灰土,灰土直达门洞上部结构。城门洞内中部有门掩,门掩距城洞南外沿3.25米,门掩处的上部结构是密排方形木梁,木梁的规格是40×50×670厘米。门掩处的门洞宽度5.85米,门洞高度6.90米。门掩南北门洞的上部结构是半圆形三甃三伏城砖拱碹,门洞宽5.20米,门洞高5.30米。门洞内两边的砖墙厚2.50米,下面有五层青石板,石基高1.85米,石基宽2.50米。下面有60厘米石灰土,灰土宽2.50米。门洞内铺砌花岗岩石板,石板厚30厘米,下面的石灰土与墙下的石灰土为整体。南面拱碹以上有青石匾,镌刻“永定门”三个凸形大字。</p><p class="ql-block"> 箭楼是灰筒瓦歇山顶单檐城堡式建筑,无抱厦,屋顶采用灰瓦脊兽做装饰,屋檐下额枋上配小型斗拱。箭楼建在箭台南边缘的中间部位,南面与箭台的南墙取齐,四周墙面自下而上有收分。南面和东西两个山墙上各有两层箭窗,南面每层开设七个箭窗,山墙面每层开设三个箭窗,全楼共有箭窗二十六个。北面开设一樘木板门。由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在提升永定门整体规制的时候并没有重修箭楼,因此相比永定门城楼而言,箭楼的建筑形制略小。</p><p class="ql-block">永定门瓮城的平面是小圆角长方形,北面以直角的方式与外城南垣对接,南面瓮城城墙二角抹圆,在正对城门洞处开辟券门。瓮城内侧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7.60米。瓮城城墙的顶部宽度为430米,底部宽度为6.50米,瓮城的城墙高度7.60米。顶面铺墁城砖地面。外侧有雄堞,厚约为80厘米,高1.65米,垛宽约为2米,口宽约为50厘米。内侧有女儿墙,墙厚50厘米,墙高1.35米。内外两面城砖墙厚约1.80米。砖墙下面有四层青石板墙基,石板厚42厘米,石基宽2米。墙基下面有厚约60厘米的石灰土基础,灰土宽约2.60米。</p><p class="ql-block"> 石匾,2004年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门洞上方所嵌石匾,楷书“永定门”三字,苍劲雄健,是仿照明代原配石匾雕刻的。说起这块石匾,还有一个故事:在重建永定门城楼的前一年——2003年,人们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永定门石匾。据考证这块石匾正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门时的原配石匾。现在人们看到的,重建的永定门洞上方所嵌石匾上的“永定门”三字,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 南部道路遗址位于永定门城楼北约400米永定门公园内,由南至北,包括珠市口中轴路道路排水沟渠遗址、永定门北石板路遗存等。正阳门至永定门的居中道路是古代皇帝出宫成至南郊祭杞的必经之路,也见证了从明代以来这条皇家之道的走向,构造,变迁的历史,也承载了国家的社仪文化。</p><p class="ql-block"> 早上,永定门公园广场、草坪、树林空地上,退休老人在散步,唱歌,跳舞,不时传来一阵阵悦耳的十几人的口琴合奏曲声,我还第一次在北京公园里听到如此美妙的乐曲。</p> <p class="ql-block">南段道路遗存标记</p> <p class="ql-block">垃圾桶</p> <p class="ql-block">口琴演奏队</p> <p class="ql-block">藏族舞</p> <p class="ql-block">  出永定门公园,继续向北步行约20分钟,8点半,到达先农坛景点。途中曾向一中年环卫工人问路,这位老北京人指点路径后还侃侃而谈关于先农坛的趣闻轶事,主要是感叹从解放后至今,某中学、某体育场及多家事业单位仍占据部分先农坛古建筑和场地,虽然今年中轴线申遗成功,但是保护文物的重任仍然艰巨啊!有点小感叹:实在不明白先农坛东门宏伟高大壮观,又位于宽阔的天桥南大街多路公交车站旁,却一直大门紧闭,让游人沿窄小的南纬路走几百米进小北门?</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东门</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北门</p> <p class="ql-block"> 先农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永定门内大街西侧。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亦是皇家最早在北京城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先农坛平面呈北圆南方之形,总面积860万平方米,原由内、外两道坛墙围成,外坛墙长达4378米。以内坛墙为界,分为内、外坛。外坛即西部和北部内、外坛墙之间宽阔的树林、空地。祭祀先农神和行耕籍礼的主要建筑多建在内坛。先农坛主要建筑有太岁殿、先农神坛、神厨库、观耕台、具服殿、庆成宫、神仓及祭器库、神坛等。先农坛是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山川坛,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钟山诸神,并在钟山之下加祀天寿山神。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订庙坛礼制,形成多种祭祀的格局:分置太岁殿,专祀太岁(木星);新建天神坛、地祇坛和先农神坛;将山川坛更名为神坛。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七月),坛内陆续增建了纛旗庙、神仓、斋宫等,并正式命名为先农坛。</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对先农坛作了较大调整,撤去纛旗庙,将其移建为神仓;改土木建筑的观耕台为砖石琉璃瓦建筑;改斋宫为庆成宫,形成先农坛整体格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先农坛成为美国兵营,司令部设在太岁殿</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在神仓设北京坛庙管理所。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元旦,先农坛首次对外开放。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制订忠烈祠祭礼,设忠烈祠于太岁殿,祭祀黄花岗烈士;太岁殿两庑改为礼器陈列所,集中展陈坛庙祭祀礼器。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正式辟为公园,初名先农坛公园。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改名为城南公园。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先农坛内兴建两座新式建筑,一座是以观耕台为底座,上建八角二层的观耕亭,造型仿欧洲古典花园中的玻璃亭;一座是纯欧式的三层钟塔,通称“四面钟”。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先农坛外坛墙全部被拆除,附近建成市场、道路、民居等,坛西成为广场;庆成宫之南辟为先农坛体育场</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育才学校等单位陆续迁入。1997年,育才学校图书馆从俱服殿搬出。21世纪初,政府投资进行大规模综合修缮,并设立北京市古代建筑博物馆。太岁殿,位于先农坛内坛北门西南侧,是为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其东邻神仓,西近神厨,南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建筑体量为先农坛之最。太岁殿组群建筑占地约9076平方米,内有四座单体建筑,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拜殿、太岁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11间,建筑间用围墙相连,拜殿两侧墙及东西墙北侧共设随墙门4个。先农神坛,位于太岁殿西南方,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乾隆十九年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农神坛为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坐北朝南,台面高出地面1.5米,边长15米多,四面各出8级台阶,青石阶条石,坛面金砖墁地。观耕台,位于具服殿之南,台前原有帝王亲耕一亩三分耤田(现无存),皇帝祭拜完先农,于具服殿更衣后,先亲耕耤田,后于观耕台上观看百官耕种。观耕台在明代创建时原为木制高台,清乾隆年间改为砖石砌筑的正方形须弥座高台,结构按清《工部工程则例》的形制建造,为典型的宫殿台基建筑。台高1.9米,太平面正方形,边长16.06米,台上四周有汉白玉栏板,云龙纹望柱头,台上地面细墁方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庆成宫,位于先农坛内坛东部,明时为山川坛斋宫,乾隆大修后更名为庆成宫,作为皇帝行耕耤礼之后,行庆贺礼、休息和犒劳百官随从的场所。院墙南北总长122.84米,东西总宽110.14米。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是宫门、内宫门、大殿、后殿,大殿与后殿间东西两侧各有东西配殿。大殿两侧院墙隔开拱券掖门一间。庆成宫整体布局为院中院,内外宫门形成两大院落,主要殿宇集中在同一高台上,每座建筑间由墙体连接,一共形成7个封闭的院落。</p><p class="ql-block"> 神仓,位于太岁殿东部,现存建筑虽为清乾隆时期修建,但保存了明代风格。神仓院落占地面积约3436平方米,东西宽41.2米,南北长83.4米。其平面布局和建筑形制按照功能需求设计,南北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分别为山门、收谷亭、圆廪神仓、祭器库,东西分列仓房、值房各三座。圆廪神仓后另设院墙,将全院分为两进院落,中设圆门。</p><p class="ql-block"> 宰牲亭,位于神厨正殿西侧,紧邻内坛西坛墙,是为祭祀时宰割牲畜的地方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从外看为重檐,上檐为出际很大的悬山顶,下檐为四坡水,此屋顶形制为北京皇家坛庙宰牲亭类建筑中的孤例。室内为空间高大的单层建筑,其梁架结构分为两层,上层为当心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布局,金柱用通柱,柱身开卯口穿插承椽枋、角梁、抱头梁等,交与檐柱坐斗向外伸出,与檐柱形成一圈四坡水屋顶。</p><p class="ql-block">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秋天,亲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p><p class="ql-block"> 先农坛景区现有二个重要展览:一 具服殿的先农坛农耕历史文化故事展;二 太岁殿的中国古建筑历史展。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诠释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奥,令参观者眼界大开。它以大量丰富多彩的图表照片、栩栩如生的实物、细致精美的模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茅茨土阶的原始状态发展到明清时代城墙高筑、布局严整的宫廷建筑所走过的漫长里程。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绮丽,元之自由,明清之规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尽收眼底,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各地区建筑之特色——北国之雄浑,江南之典雅,蜀中之朴真,让人不得不感叹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成就灿烂。民居展厅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里用实物展示了我国民居的演进——从巢居到干阑式建筑,从半地穴式建筑到泥墙房屋。居住的历史折射出古人在思索、解决人与自然、与环境空间关系时所体现出的智慧和哲理,令人啧啧称赞。在展出的众多民居模型中,婉容故居模型备受瞩目,这大概与她的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吧。婉容故居,布局整齐而又参差有致,具备了老北京传统四合院的所有要素:广亮大门、影壁、垂花二门、正房、跨院、抄手游廊等,样样俱全。让许多人羡慕的是院中还有一个别致的小花园,园中树木假山掩映其间,古径通幽处,尽显清静素雅。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堪称中国沙盘之最的“北京旧城模型”,中国藻井艺术孤品“北京隆福寺藻井”,按比例缩小后外观和结构与实物相同的“北京天坛祈年殿模型”,以及众多的反映中国古代宫式和民间建筑的模型以及大量的建筑文物、标本等。</p><p class="ql-block"> 今年4月,我曾到先农坛走马观花地参观游览,这次以拍摄为主,仍然未认真仔细参观展出,还要第三次来看展览,重点学习中国农耕历史文化和中国古建筑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p> <p class="ql-block">农耕历史故事展</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p> <p class="ql-block">一亩三分地</p> <p class="ql-block">石雕</p> <p class="ql-block">拜殿</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p> <p class="ql-block">隆福寺天藻井</p> <p class="ql-block">井亭</p> <p class="ql-block">  10点45分,出先农坛北小门,向东步行15分钟到达天坛公园西门。 11点,进天坛西门,东两方向的马路绿树成荫,鲜红的三角梅花盛开,好似酷夏之日。先参观斋宫,再向南至南门,休息片刻,吃一个自带的苹果,喝一杯水,恢复了体力。然后沿中轴方向,依次穿过坛墙,沿中央石路向北,观圆丘、回音壁、丹陛桥、祈年殿等著名景点。再穿越古树群,沿长廊向东,下年1点半,出东门乘地铁回家。</p> <p class="ql-block">  天坛,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天坛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其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天坛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1961年3月4日,天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祈谷坛区域位于天坛内坛北侧,大门称祈年门,门北为坛。上层坛面正中建祈年殿,殿为蓝琉璃瓦三重檐攒尖顶圆形大殿,盛金宝顶,殿高38米。祈年殿之北还有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奉所。祈谷坛东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及长廊等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 圜丘坛区域占地面积44.66公顷,是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台、祭天台、拜天台。圜丘坛外围墙两重,内圆外方,红墙蓝瓦,四面各辟根星门。圜丘坛北为皇穹宇。皇穹宇由正圆形的围墙所包围,墙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俗称“回音壁”。斋宫区域占地面积4公顷,内有钟鼓楼、无梁殿、寝殿等,建筑均覆以绿色琉璃瓦,以示“上天之子”所居。 </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墙的表面直径651米,围墙高3.27米。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大声说话时,迴声响起,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米,宽30米。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p><p class="ql-block"> 斋宫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中国古代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无梁殿即斋宫正殿,绿琉璃瓦庑殿顶,殿内为砖券拱顶,殿前月台崇基石栏,三出陛,正阶13级,左右各15级。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明间所悬“钦若昊天”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p><p class="ql-block"> 南神厨院位于圜丘东,座北朝南,院门南开,主要建筑有神库、神厨、井亭,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制作圜丘坛各种祭品的场所。院门外有走牲道与圜丘东棂星门相连,祭时临时搭设走牲棚以运送祭品。建筑规整庄重,是中国祭祀建筑中仅存的几座神厨之一。</p><p class="ql-block"> 天坛神乐署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天坛神乐署的正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为歇山顶单檐古建筑,坐西向东,六楹五开间,东西向设穿堂门,殿内面积达600平方米。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p><p class="ql-block"> 天坛建筑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主要建筑圆丘坛、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圆形平面,而祈年殿、圆丘坛的砖砌外墙则为方形,天坛内外两重坛垣也是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其技术构造也因建筑外形的特点和“天”的含义而采用奇数、年数等与之相关的数字,主体建筑屋面覆以蓝色琉璃瓦以象征青天,使祭礼达到神圣而崇高的效果。此外,天坛建筑集古代哲学、历史学、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是时间与空间在建筑上的体现,又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天坛西门</p> <p class="ql-block">盛开的三角梅</p> <p class="ql-block">斋宫外墙</p> <p class="ql-block">斋宫</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古钟</p> <p class="ql-block">铜人石亭</p> <p class="ql-block">水缸</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圆丘台</p> <p class="ql-block">燔柴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丹陛桥</p> <p class="ql-block">成贞门</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长廊</p> <p class="ql-block">七星石</p> <p class="ql-block">内墙</p> <p class="ql-block">  今天天坛公园的游人如织,几十辆旅游大巴送来了大批外地中老年游客,北京某小学几百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列队参观,与先农坛、永定门景区相比真是热闹非凡,人气旺盛。记得2003年春天北京非典疫情期间,我与老伴每天从东直门家乘地铁到天坛公园打羽毛球,地铁车厢和公园空场都几乎空无一人。新冠疫情前,天坛公园的长廊橙子上坐满了编织手工艺品的大妈,广场上踢毽子的人活灵活现,交谊舞爱好者翩翩起舞,充满了浓浓的文化艺术氛围。令人高兴的是公园原收费项目_参观回音壁也对老人、军人等免费,值得点赞!</p><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到家,整理照片,发现全程使用富士XT5微单+ 10-24 mm/F4镜头拍的风光建筑片不错,但是室拍照效果还不如之前手机的拍摄,大概是因为我未能及时调正参数设置吧!今天还特地带了一台富士XH2S + 100一400 mm /F4.5~5.6长焦镜头,相机一直放在包中,根本没用,看来除了打鸟外,没必要带着这个重量不轻的相机了。晚上9点,无意中打开微信运动APP,今天我步行约23746步,暂获第一名,喜出望外,沾沾自喜吧。</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5日 北京亦庄寓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