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中的两国粮仓

海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此文是二年前在公众号刊发的文章,两天前突然有人将此文转发在悉尼老年大学的微信群中,引起一阵波澜。又到澳洲小麦收获的季节,特转发至美篇与朋友们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疫情近三年,与前些年相比一切都乱了套。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们对全球性粮荒的预测,造成的心理恐慌时时萦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得益于小小微信群展示大世界的非凡功能,在不同的微信群中出现展现中澳两国农业方面的信息,对此我饶有兴致,做了一番梳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无意对两国政治经济体制作对比,也无法把一个中国国营大农场和一个澳洲小麦收购企业进行比较,却可以让我们从分享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稳定心绪、带来乐趣。</b></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中国黑龙江建三江农场</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前些日子突然在中学微信群中,出现几张令人特别赏心悦目的图片。发布者是上山下乡那个年代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兵团战士,我在1965年的初中同班同学刘国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在舟山中学初一四班读了一个学期,就随父母离开海岛部队转学上海,再与同学们联系上已是五十年以后的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长长时光隧道,远远两国相隔,漫漫时空距离被小小微信拉近。看着同学发出的照片、帖子和视频,看得出对度过青春岁月的那片土地仍怀有深深的情感,使我顿生一种无名的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小时候的印象东三省经济相对发达,可一年年的变化东三省竟变成我国经济落后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尽管与黑龙江没有什么渊源,却似乎有种前世的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文革期间,大量上海知青奔赴北大荒,我曾两次与黑土地擦肩而过,先生也曾在黑龙江兵团五师度过长达8年战天斗地的生涯,黑龙江在我心中总有些隐隐的牵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去额尔古纳中苏边境采访,在东北大地不少城市和乡村转悠,既没见到它过去的模样,也不可知它未来的景象,只在一路奔波的车上,见识了辽阔无垠的大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度过童年的舟山岛亦有不少知青奔赴黑龙江,多年后回故乡依然牵挂留下青春足迹的地方。他们常把来自黑龙江农垦的信息,在班级群里交流转发,给同班同经历的同学分享。刘国斌的照片和帖子,一下子提高了我对这片陌生土地的兴趣,竟有一种大大的惊艳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在那遥远的地方,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汇聚之处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最先进的北大荒核心农场——黑龙江建三江农场。年产粮食460亿斤,提供全国1.6亿人口的商品粮,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建三江面积一万三千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上海,26个舟山,是当年的黑龙江建设兵团六师。目前那里生活着老老少少25万人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幅员辽阔的三江平原,为大规模农业机械化提供有利条件和发展优势,极高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带来极高的农作物产量,为建三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数据为证,建三江农场有1140万亩耕地,人均占有土地10.1亩,拥有5000多台大中型拖拉机,六万多件各种配套农具,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高达99%。</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拥有很多农用飞机,使用飞机播种、飞机喷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了人工劳作。按农民人均生产粮食重量进行比较,美国人均产粮65吨,建三江人均产粮高达83吨。同时高科技水平不断提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目前建三江农场无人化智能化操作随处可见,比如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同时智能化让农民坐在家里就可以实行农田管理,通过手机APP就可以知道农作物缺不缺水,如缺水手机操作就可以实行农田灌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在建三江农场5G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都得到广泛应用。无人化播种、无人化收割比例在建三江农场逐年提升。建三江农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缩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以下这张图前面是11台收割、脱粒、秸秆粉碎、联合收割机,在后面的又是11台500马力拖拉机,深耕、翻地、耙地一气呵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看到这样的稻田才知道什么叫一望无际,什么叫稻浪滚滚,什么叫在希望的田野上。别说把青春献给北大荒的一代知青看到这一切会心潮澎湃,只要是中国人,面对这一幅幅图景都会产生无限感慨。如今黑龙江省粮食自给率全国第一,达到617.6%。</b></p> <h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澳洲粮食收购企业Grain.Corp</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同样也是在我的微信群中,有个悉尼老年大学农业群,尽管疫情停课,校友们互不相识,却常常会在群中交流一些种植花草、蔬菜、果木的经验,是个十分实用,亲密融和的微信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一位群友有个颇为形象又励志的微信名叫开荒牛,他的帖子和图片的独特立马使群友侧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去年十一月下旬,正值澳大利亚东部遭受暴雨狂风袭击,开荒牛先生正在新州与昆省交界处偏远农场体验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如同现场直播,他几乎每天会把农场经历的事情发上微信。群友们与他多有互动,他也会及时回答群友们提出的问题。为视一斑而窥全豹,特将开荒牛先生的微信通过剪刀加糨糊,原文整理如下: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这两年闹疫情,全世界都没有好好种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全澳生产小麦的65%-75%出口世界50多个国家。所以前两天下雨大家都特别不开心,抢收一天麦子,就是这世界多少人的口粮。小麦产区从昆士兰到维省,要一直收到过了圣诞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我工作的公司叫Grain.Corp,是个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粮食收购企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这里都是产粮区,我们目前收购小麦。本地的土著人都去抢收了,这些人都是一个班十几小时,只有这样才能使澳洲在疫情期间有福利发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澳洲好处就是边远地区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我们这里有很好的医院、超市、银行、学校。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照片里是我认识的土著朋友,都是通宵工作,因为疫情人手不够。下班后司机都把车停在路边,吃饭睡觉都在卡车上,连续几个礼拜都不回家。收购站24小时不停,小鬼妹都累哭了,没办法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平均每个司机每天要拉回来500吨小麦。我前天一个班12个小时全是顶着雨工作,晚班也是6个人,都是冒雨通宵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来澳洲这么多年我也是第一次去体验生活。真感谢这些默默付出的人,还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背包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我们这个组有8个人,澳、中、巴西、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是两位小姑娘,除了我和两个澳洲领班外都是背包客,他们只懂简单英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临时组成的团队,也给管理层带来巨大的挑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这些背包客不享受澳洲任何待遇,却为澳洲做出很大贡献。这次我才体会到为什么那些农民要求政府善待背包客。我们夜班有两个台湾女孩,20来岁瘦瘦小小,晚7点到早7点。也不太会英语,那些高高大大的卡车司机对她们可好了,你能感到这些大汉真的心疼她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还有中国来读书的孩子,他们自己赚学费,收麦子每个礼拜税后交完养老金可以赚2000多澳元。中国来的孩子们很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群友留言:那些国内来上学的孩子在家都是独生子女,爸妈的宝贝,到澳洲学会独立生活,吃苦锻炼使他们长大了。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开荒牛说:澳洲只有一季小麦,不追求亩产量,而追求亩产蛋白质含量。同样的产量,高蛋白质的小麦可卖个好价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疫情使大家对蛋白质有更多注意。大家可能感到澳洲的面粉好吃,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所有麦子都是给人吃的,如果小麦蛋白质含量不够,达不到指标,连鸡和牛都不能喂,只能喂猪,最差的只能当肥料了。这都是我这次学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本文作者言:难怪老觉得澳洲面粉好吃呢,往年总有人回国带上一些饺子皮、馄饨皮和几公斤面粉,原来原因在这儿。人的嘴还真不好糊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在收购站我们全部工作是三部分,当装满小麦的大卡车开进来,第一关取样检测小麦质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然后开到第二关在地称上称重量。最后开到指定仓位卸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所有人都被分在三部分中的一个岗位。我们早七点上班,晚七点下班,中午12点半小时吃饭,上下午各有15分钟休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工作很简单也很安全,就是工作量大,卡车排几十辆的长队,12个小时一班,不停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又一次体会到人生不易,又一次体会到农民的艰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早上起来等派工,经理过来告诉我们马上去买十天食物,更大的雨就要来了,政府要封路,我们都慌里慌张开车几十公里去买食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大雨来了。经理说他一个朋友三百万收成全砸了。而我们都被困在荒地中的收麦基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大雨把公路淹没了,我们已经被围困一个多礼拜,但大家依然努力工作。天下雨卡车收不了麦子,我们就为挡雨的蓝帆布补洞。每天可以看到直升飞机在运送食物和必需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我们产粮区收麦子全停了,这场雨带来好多损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有人问这些损失能抢回来吗?前些年澳洲遇到非常严重的干旱,2020年后旱情解除,这两年澳洲农业转为丰收年, 而美国、加拿大却出现旱情,小麦和饲料都涨价了很多,所以就堤内损失堤外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群友们纷纷向开荒牛和打工者们致敬。群里还有当年在北大荒的朋友,回忆起天下大雨,拖拉机下不了地时感同身受,感叹农业靠天吃饭全世界都一样啊。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开荒牛看来对澳洲农业做过一番研究,他是个既有心也有雄心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开荒牛先生将他第一次参与农场收购小麦的经历,在微信中与同学们交流,展现出一个个真实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连绵不断大雨中,民间打工者的工作与辛劳、各国背包客与中国留学生们的不易、农场主面对天灾的无奈、 检测质量的严谨科学,丰富细节流露出人性的美好,独特视角触及方方面面不同的角落。当时当地此情此景的亲身经历,提供的新鲜知识、多重体验,更具现场感和说服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小小微信群方寸宇宙间,两位群友的微信从不同侧面,展现出中澳两国农业的方方面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中国的建三江农场给我们的是一种国营大农场,大规模大范围的宏观视野,呈现出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尽管只是一个局部,却使人振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澳洲粮食收购企业则从微观层面,展现出人们在遭遇自然灾害时与大自然的搏斗场面,微小的细节却充满人性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中澳两国都是产粮大国,对我们这些旅澳华人来说,一个是故乡,一个是现在的家,都是我们心系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中国仅用占全国7%的国土,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无疑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澳洲有着辽阔国土,东部昆士兰到维多利亚连片国土盛产小麦,西澳那一片广袤的大地,收获的季节更是麦浪滚滚翻波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七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生活着2500万人口,承担着对全球五十多个国家的小麦出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2022年澳洲是中国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占中国64%约小麦进口量。中国14亿人口的粮食虽有部分进口,但主粮自给率达95%,中国人把饭碗稳稳端在自己手里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由此可见无论国土大小、人口多少,两国人民都在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吃饱肚子,做着实实在在的努力和奉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综上所述明确一个概念,只要不打仗、不折腾、只要大家都能顺利健康的发展,不仅中澳两国不会造成粮荒没饭吃,还能为世界人民的温饱做出贡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