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鸿雁

老牛拉破车

鸿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诗歌意象,古人常借鸿雁表达怀念故国、思念亲人之情,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古代,由于通信手段有限,人们常常通过鸟类传递信息,作为大型候鸟,常被用来象征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因此“鸿雁传书”成为了书信往来的代名词。 鸿雁(学名:Anser cygnoides)为雁形目鸭科雁属的鸟类。又名大雁、黑嘴雁,是中国家鹅的祖先。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90厘米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略小于雄鸟,嘴基部疣突不明显。鸿雁的成体额、头顶、后颈呈暗褐色,头侧浅桂红色,额基部与嘴间有一条白色细纹将嘴和额分开。背部、翼上覆羽铅灰色,前颈和颈两侧几乎白色,颈侧与后颈颜色分界线明显。前胸、腹部浅黄褐色,自前向后逐渐变淡。下腹、尾上覆羽白色,翼下覆羽、腋羽暗灰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脚橙色 。 主要栖息于宽阔草原的湖泊、河流、沼泽及其近岸草地中,特别是水生植物茂密的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div>  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善游泳,飞行力亦强,但起飞时显得有些笨重。警惕性强,行动极为谨慎小心,休息时群中常有几只“哨鸟”站在较高的地方引颈观望,如有人走近,则一声高叫,随即而飞,其他鸟也立刻起飞。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贴在腹下,一个接着一个,排列极整齐,成“一”字或“人”字形,速度缓慢,徐徐向前。冬季也常到偏远的农田、麦地、豆地觅食农作物。觅食多在傍晚和夜间。通常天一黑即成群飞往觅食地,清晨才返回湖泊或江河中休息和游泳,有时也在岸边草地上或沙滩上休息。<br></div> 鸿雁主要繁殖于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偶见于台湾,其他国家繁殖则在西伯利亚南部、中亚。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鸿雁<br> 2.懂鸟•全球鸟类识别——鸿雁<br> 3.《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刘阳、陈水华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