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人

晚成

<p class="ql-block">图文/网络</p> <p class="ql-block">  自从央视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老白姓对吃就更讲究了,知道吃里面有文化,一菜一羹背后有人情温暖。其实,还有一些舌尖上的文人,他们爱美食,犹如爱她们的文章一样,那么痴迷,,那么钟情。</p><p class="ql-block"> 周作人和林语堂都写过谈吃论喝的小品,随笔。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苋菜梗》,借回忆故乡的风土习俗,把吃与思乡的情绪结合起来,写得既平隽永,又富于人文内涵,而林语堂的小品《中国人的饮食》则在娓娓中道来中,使我们“真正地享受了吃的欢乐”。文人的文字让我明白,吃里有文化,有艺术,美食也是值得研究的。</p><p class="ql-block"> 梁实秋的生活小品写得幽默风趣,活泼洒脱,他的《雅舍小品》中有多篇描写美食的文章,文字,简洁而余味无穷,写西施舌(一种贝类),醋馏鱼,狮子头,薄饼的几篇,读来令人想据案大快朵颐。他写老北京的烧鸭豆汁,酸梅汤和糖葫芦,读来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在他谈吃的文章,充满了对故乡,故人的怀念,平时的语言里,点点滴滴都是对生活的感受。读梁实秋谈吃的文章,不亚于品尝了一顿美食带来的滿足,更可算为一种精神的会餐。</p> <p class="ql-block">  钱中书曾在《吃饭》一文中深情的赞美过吃“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的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的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人造的:音乐和烹调”。钱中书和杨绛在英国留学时,受不了房东的粗劣食物而搬了家。迁居后第一个早晨,銭中书亲自做了奶茶和烤面包端到床前,楊绛一跃而起,兴奋不己,看来美食力量在某些时候真能压倒一切的。楊绛说:“钱中书是一个很懂得吃的人,他喜欢带家人去品尝各种馆子,亲自点菜,而且绝不会失手,这也是算得上一大本事了”。</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文人里,汪曾祺堪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家了,他不但见识广,吃过各种美食,也亲自下厨做颇有特色的菜肴,而且具备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学识休养,他的《故乡食物》《故乡的野菜》和《故乡元宵》等名篇,都把食物,和吃喝和故乡的习俗人情或接直或间接地揉合在起,写的睿智,情趣盎然,引起今人无尽的遐思和向往,而《五味,》《四方饮食》则把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古人今人的口味变化,写的娓娓动听,如数家珍,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专栏作家沈宏非是以其美食文章而风靡大江南北的。也将人们对美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达到了身体和精神的高度统一,在他的《饮食男女》中,并不仅仅着眼于“饮食”而是把笔触伸向了“男女”沈宏非坚持一贯的游戏文风,写饮食男女和男女饮食,既不动声色娴雅从容,又冷峻幽默,入木三分,如,《安能辩我食雌雄》《鸳鸯茶》《男左女右》《惹火尤物》等篇章,将饮食的活色生香与男女的欲说表达的得津津有味,令人捧腹之余,又满口余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