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活法》是一本人生教科书,读后令人深思,对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如何面对人生都会产生正能量的作用。现摘录《活法》中的部分内容与朋友共享。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本而言,人生由看不见的手所主宰,这无形之手有两只。一只叫命运。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带着各自固有的命运。命运的来龙去脉难以知晓,但是我们的人生却处在命运的引导或影响之中。有人对此持有异议,但我却认为,命运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确实被某种超越自己意志和愿望的命运之神所支配,它把我们的喜怒哀乐抛在一边,犹如奔腾的江水,裹挟着我们,一刻不休,滔滔流入大海。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我们在命运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吗?那也不然。因为还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驾驭我们的人生,它叫“因果报应法则”。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因生善果,恶因得恶果。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身上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这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你在想什么做什么,都成为因,而必生其果。你对所生结果如何应对,又成为因,又必有所果。这种因果规律不断循环,构成我们的人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曾提出“心不唤物,物不至”。就是说,我们的人生,由我们内心不断的思索描绘所形成。这个结论也是基于因果报应的法则。因为我们心中的思维、基于思维的行为,就是种子,它必然结出相应的果实。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曾强调磨炼心志、提高心性的重要性,原因也无非是这个因果法则。遵循这个法则,磨炼了心志、提高了心性,就能带来美好的人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命运和因果,这两项重大的原则支配了所有人的人生。命运是经纱,因果报应法则是纬纱,两者交织而成人生之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超脱命运的轨迹,那是因为因果法则这个力量在发挥作用;而另一方面,善行有时并不立即产生善果,那是因为命运的力量在干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关键的是因果报应的法则要强于命运的法则。主宰我们人生的这两种力量之间也存在着力学上的关系,因果的力量多少要超过命运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运用因果报应的法则,甚至可以扭转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想好事、做好事,就可以改变命运的走向,使命运向好的方面转变。我们人在受命运支配的同时,又可以因思善行善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命运不是宿命,可以运用因果报应法则加以改变——这不是我随便想象的。而是安冈正笃先生阅读中国古典《阴鹭录》时学到的道理。安冈先生是一位对许多政界和经济界人士都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阴鹭录》是明代的一部著作,其中介绍了袁了凡这个人物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了凡出身医生世家,幼年丧父,由母亲抚育,为继承家业少年了凡正在学习医术。某日有一老人突然来访。老人对了凡说,我是研究《易经》的,现奉天命,特来向你传授易学真髓。老人还对了凡母亲说道:“母亲或许期望这孩子将来也当医生,但他不会走这条路。他长大后会接受科举考试,会当上官员。”老人就了凡少年的命运作了种种预测:不仅在几岁时参加什么考试,在多少人中排第几名,而且说了凡很有出息,年纪轻轻就会当上地方长官;结婚却无子,53岁时亡故等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袁了凡的人生果然如老人所言。当了地方长官后,有一次去拜访一家禅寺,与那里的一位有名的禅师一起打坐。那位禅师看到了凡打坐时神清气闲、无思无念,非常佩服,问道:“你坐禅时毫无杂念,很了不起。敢问你曾在何处修行?”了凡回答自己并无修行的经验,并说起了少年时代遇到那位老人的事情。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走过的人生一如老人所言。到了53岁我就将死去,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所以我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烦恼。”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料,那禅师听罢怒喝道:“本以为你是一个人物,这么年轻已经达到了参悟的境界。想不到你竟是一个笨蛋。难道顺从命运就是你的人生?命运虽属天赐,但绝不是不可改变的,它可由人力来改变。只要思善行善,你今后的人生就能超越命运,向更美好的方向转变。”
</p><p class="ql-block">禅师解释了因果报应的法则,袁了凡听得非常认真。此后一心积善,不做坏事。结果据说不可能出生的孩子降生了,寿命也大大超过了老人预言的53岁,最后寿终正寝。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由上苍决定的命运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加以改变。只要坚持思善行善,因果报应的法则就会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就能超越命运,度过更美好的人生。安冈先生说这就叫做"立命"。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相信这一法则的人并不多。多数人认为它不符合科学而付之一笑。对照近代的所谓理性,命运之说归于迷信一类。而因果报应,就像骗小孩说“做坏事会遭报应的”被看作一种低级的道德教育的手段。而凭今天的科学水平,还无法证明因果报应这只无形之手的存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一做好事立即就有好的结果出现,人们或许很快会相信因果法则的灵验。但原因马上连着结果,今天做好事,明天就见好结果,这样的情形很难出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因果关系很少以一目了然的形态出现,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明了,也不是 B 这个结果,一定由 A 这个原因决定。为什么呢?前面已经分析了,因为我们的人生是由命运和因果报应两条法则互相交织而成的。这两者互相干涉,比如当命运非常恶劣时,做一点好事,并不会出现好的结果,因为仅有的一点善行为强势的厄运所淹没。同样,当好运非常旺盛时,稍稍做点坏事,也不会马上出现恶因招恶果的情形——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不清因果报应这条法则,不肯轻易相信它,这是因为你只从一个短的时间段来观察事物。某种思想和行为要作为结果呈现出来,需要相应的时间。在两年、三年这样较短的时段内,结果往往还出不来。但是从20年、30年这样的长时段看,因果的吻合度非常之高。我自开始创业以来已有40多年,这期间,我见识了各种人物的兴衰起落。从30年、40年这样的时间段观察,几乎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与他们平日的行为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结果。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长远看,诚实的人,坚持行善积德的人不会总是倒霉;而懒散的人,不负责任的人也不会一直荣耀。确实,有人干了坏事却未见恶报,因为他运势尚佳或侥幸逃逸;有人做了好事却未见善报,因为他一时时运不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状况逐步修正,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家各得其所,进入他们应有的境遇。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因和结果之间,简直可用等号连接,原因和结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短期来说或许不尽然,从长期看,善因结善果,恶因招恶果,因果报应准确无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京瓷在几年前,为救助陷于经营困境的复印机厂商“三田工业”,设立了“京瓷美达”,着手该公司的重建工作。后来该企业业绩显著改善,巨额债务的偿还时间比原计划大大缩短,现在该企业已经成为京瓷集团重要支柱之一。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重建过程中,一位担任过京瓷信息机器部本部长的人物起了关键作用。他担任“京瓷美达”的社长,负责重建工作。而在很久以前,他当过一家新兴通信设备企业的车间主任。那家企业当时因行业景气、产品热销而迅猛发展,但潮流一退,业绩一落千丈。接受该企业的请求,京瓷伸出援手,将该企业纳入京瓷集团。这已是20多年以前的事了。
</p><p class="ql-block">企业更新重建本来就是件辛苦的事,加上该企业员工中有一部分过激派的工会成员,他们提出了各种非分的要求,甚至闯进我的私宅,诽谤中伤,让我很不愉快,京瓷也受到了伤害。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意是救助陷于绝境的企业及其员工,反倒要遭受这种煎熬,我只好拼命忍耐。但过了不久,多数员工终于理解了我的好意,开始感谢京瓷和我的帮助及救援。其中有一个人,就是刚才提到的“京瓷美达”的首任社长,他曾是被救助的对象,这次站到了救助他人的一方。此人感触良深的说:“一个被救助的人,现在成了救助别人的人,我感悟到一种命运的轮回。如今通过重建“京瓷美达”的机会,得以回报,我感到由衷的喜悦。”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到这话,我深有感慨。从长期看,因果确实在循环,善行不会以恶果告终。虽然一时遭到误解,日子不好过,但企业再建成功,最终受到员工的感谢。我深信,“善的循环之轮还将继续扩展。”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暗应长”。中国明代的《菜根谭》中有这样的句子。意思是行善没有见到报答,好比草丛里的冬瓜,即使人眼看不到,它照样茁壮成长。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果必报,但需要时间。记住这句话,不要因为一时不见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行善积德,坚持不懈。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读《活法》以上内容后,十分认同稻盛和夫先生的看法,主宰人生有两只看不见的手——命运和因果法则。回顾自己度过的62年人生,虽然命运坎坷,遭遇许多困难与挫折,产生无数失望和痛苦,但总能时来运转,结果整体尚好。思之,首先得益于我的做人准则,待人以诚,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其次得益我的做事态度,喜爱读书,做事认真,勇于担当。我想,这就是我的命运和因果法则相互影响的结果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