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网红照片 忆在三线厂的峥嵘岁月

冬果clp

<p class="ql-block">  一张大三线建设期间,奋斗在工地女工的网红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们曾从三线军工厂5204走来,这里的山山水水、桥梁马路曾经踏遍了我们青春年华的足迹,虽然离开山沟好多年了,但我们这代人,对军工厂这片热土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 抱着一份好奇心认真看了这张照片,啊,这竟然是我们5204厂406车间当年基建工地的照片,工地现场一号桥头西拐弯处,时间应该定格在1973年,那年八月策底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山洪灾害,当时洪水都灌进了厂区,六车间从后门也进水了,正是这场洪水将一号桥头向西左侧受到了威胁,我们车间当时就是在这里铲土填整这段路面的。经仔细确认第一辆推车是赵玉华与孙淑荣,第二辆是我与王爱敏,第三辆是李淑霞与xxx(经玉华确认正确无误,她说穿的那件格子衣服正是她叔叔给她买的),今天看着这张照片浮想联翩,这是一张随拍,虽然说五十年了,但清晰度较好,当时厂里谁拍的?至今无人知晓……。</p><p class="ql-block"> 透过基建现场这张照片,挥汗如雨的场景历历在目,广播喇叭里不断传来“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就是同修正主义争时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在这种精神鼓舞下,我们苦与累装在心中,纯真年代的欢声笑语洒满整个建设工地,推起一车车土方与石头,奔跑在基建工地上,当时只有一个目标,提前完成基建任务。</p><p class="ql-block"> 阳光下,照片中汗水熠熠生辉的一张张笑脸,是我们当时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往事回顾,建厂初期全厂干部职工2300多人,包括家属约4000多人,职工来自天南地北全国各地。人员结构分四部分组成,三线同行企业调来一部分老职工,当兵退伍的转业军人、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再就是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学徒工了,青年女工约占比30%,当时都是单身,风华正茂不到二十岁的年龄,在那段峥嵘岁月里,这批女工以厂为家、爱岗敬业,从工厂筹建到军品生产流血流汗,与男同志并肩站在起跑线上,工作中比技术、比贡献、比干劲,为5204三线建设撑起了"半边天”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如406车间,从建厂初期产品试制到军品大批量生产,再到军转民品,由五十人扩展到一百多人,女工占比一直在50%。车间四个生产班组,十八道生产工序中,十五道工序都有女工顶岗,多年来,无论基建劳动、产品试制、军品生产、民品任务、包括锅炉房不分昼夜卸煤的重体力劳务,406女工始终走在前面,四个班组中曾三个班组是女班长,她们积极向上任劳任怨,在各种超强度的工作中接受组织的考验,多名女工加入了党组织,以责任与担当扛起了突击队战斗队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六车间谱写了一页页新的历史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军工企业是个独立的群体,厂里幼儿园、学校、医院、粮站、邮局、菜铺、商店、食堂等应有尽有,一个车队承载了军工生产与职工生活所需物资的后勤保障。</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晚期,我们这代人在这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了,多年之后,一种新的军工现象应运而生,由于孩子们是同学,知根知底,好多工友变为了亲家,这种新型关系演yi在军工二代身上。这些孩子们今天已进入不或之年,分散在全国各地,肩扛着上有老下有小的重任,他们三线厂出生,三线厂成长,一直以来视三线为故乡,每隔几年就想回家看看的初衷从未改变……。</p><p class="ql-block"> 风雨人生路,弹指一挥间。七八十年代的5204军工企业,肩负着保家卫国生产军品任务的伟大使命,何其有幸投身军工,在祖国需要时,奉献了我们的青春力量!</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的企业随着社会的变革,曾经的辉煌已荡然无存,无论原址变得多么不堪,但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5204三线人曾经为国防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写于2024.09月曹莉萍.赵玉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