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忆启蒙老师

西街范大(范后安)

<p class="ql-block">  每当我在书橱中看到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和《古文观止》等几夲手抄本时,我就会想到我的写作启蒙老师沈歌成。</p><p class="ql-block"> 沈老师,一双大眼睛浓眉长脸,不胖清瘦,他是我同学的大伯,我们跟着同学叫“大大。”他是我们县中唯一的古文老师沈剑吼的儿子,文革前苏北作家协会会员儿童作家,连环画《金鸡婆婆》的作者。1942年,日本人侵华期间,“大大”为逃避日军轰炸,冬天趟水过六套大河,从而造成两腿内风湿僵硬从此不能站立行走,平常在自己的书房,凭着坚强的毅力,利用两膀与木凳支撑作用,上下于床和轮椅车之间。他在瘫痪之前好像已完成高中学业,生于书香门第,饱读诗书,本可大鹏展翅,但终因病情,只能困居在斗室之间,听广播看报纸,或用笔墨去谈及人间烟火抒发情感。当然,“大大”有时也外出游玩,但需坐轮椅车,需他人帮助,有一段时期,我和同学就轮着成为了这轮椅车的推车人。</p><p class="ql-block"> 我小学三年级始与同学小荣同班,由于走得近,经常去她家玩。幽静小巷一方天井,三间堂屋坐北朝南,二间偏房朝东,院内有个精致的小花园。一株五十年之久的枸杞树长藤环绕在堂屋大门的两边,每逢夏天乃至秋冬,果实累累红红火火,小时候每当经过门口,我们常常会顺手摘下几颗红宝石似的果子丢入嘴中。主屋的中堂条台桌椅之上,有本地名人李敦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书法条幅、陈黎明的葡萄国画。堂屋左边东房间是“大大”书房兼卧室,走近房门就可看到迎面的大书橱,高处还挂有一玻璃横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房的后山墙摆有一张古色古香带脚板的架子床,床上除被褥外,还摆放了许多零散书本。房间剩下的空地方,就是房间的正中间,这里摆放的是“大大”日常坐的带着两个胶皮轮的特制木轮椅车,旁边立有一个圆木桌,平时“大大”书写文字的习惯是把纸张摆在自已弯屈的大腿面上,那张小圆桌倒是成了我们做作业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三年级,刚好是开始学做作文年头。我们每次都是下午放学后去他家。在“大大”那儿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和庆芳还有小荣我们随时都会提疑问,“大大”都会耐心讲解,有时我们三人还吵着,冤枉着“大大”,“把好句子都告诉xx了,大大偏心”。“大大”总是摸摸我们的头笑笑。为了提高我们写作水平,“大大”要求我们去买厚作业本,专门抄优美词语,并且优美词语要分类型抄,譬如欢喜表情,大人是怎样表达,小孩和老头各人的表达词语不一样,要分门别类。渐渐的我们三人都变得喜欢语文课,喜欢做作文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文革开始我们停课了。“大大”教我们三人学习《诗词格律》,教我们读《古文观止》。没书买,他就把家里的书本拿出来让我们手抄,“大大”还教我们学象棋,教我们用九宫格学画画,和上学校差不多,每天下午上课。</p> <p class="ql-block"> “大大”常常给我们讲解作文写作方法,要求我们写作一定不能偷懒,要立大纲,要有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提倡无论文章和诗词,要有意境美,没意境的诗词那就是白开水。清楚记得有一天,他拿了一本画册让我看,其中有文化名人齐白石的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他问我,“你看到青蛙了吗?”我说“没看到,只看到有一条由上而下急流,水中有姿势不一的小蝌蚪”,“大大”因势利导我说,“为什么这里只说青蛙没说蝌蚪,这就是一种意境与想像空间的作用,蝌蚪变青蛙只需时间,也是意境上的延伸”,好像吃东西让你越嚼越有味。后来我多年琢磨着这句话,对它的领悟是:无论作文或诗词你把意境想像丰富或者含蓄点,那样写出来的作品会比本色更有韵味耐看。“大大”还给我们讲,“推敲”二字的典故出处,来自“僧敲月下门”诗句,突出做文章要精益求精。讲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冷暖鸭先知”。告诉我们亲身感受是最先的直觉。甚至我当年谈恋爱,选择爱人时,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大大”当年在日常的对话中常给我们传授这种类似的写作方面知识,不断帮助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我成长路上,“大大”给予了我许多学校无法学到的文化知识,丰富了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我的文化自信,以致于我后来在职场中能以较强的综合能力胜任自己工作。</p><p class="ql-block"> 回忆往昔,感恩“大大”,感恩我的启蒙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