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耀九州

灵隐大师

<p class="ql-block">周日,独自去参观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的道路两边,都是用石刻宫灯做为晚上的路灯,白天也是可以与石刻艺术相衬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进得大门,不远处就是真觉寺唯一的古建筑——金刚宝座塔。塔前展出的是一座石雕影壁底座,各种雕刻技艺几乎全用上了,高浅浮雕、圆雕、透雕、镂空雕,阴阳雕、线雕,刀刀精准,笔笔细腻,不拖泥带水也不粘皮带骨,各种瑞兽、人物、花卉、草木、祥云、海水、山石,无不刻画形象真实,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见多了各种碑,像这种官帽碑首,方形卧式碑,还是第一次见,碑座下还有海水海鳗铺底。</p> <p class="ql-block">碑首和碑身一样尺寸的也不多见。其雕刻图案精美,刻工精良。</p> <p class="ql-block">像这种规制弘大,碑面带有雕刻边框,碑两侧面也有龙纹雕刻的,清代才有,汉字、满文、蒙古文记录死者功绩,多是王公、皇族才配享有,尽显皇家豪华威仪。</p> <p class="ql-block">这一大一小的石碑,尺寸小巧,原以为是什么特殊意义的石碑,细看介绍后,才知道是富贵人家的墓志铭,比起常见的函匣式墓志铭,又涨知识了。</p> <p class="ql-block">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五个密檐式石雕佛塔建造在一个元代基座上共五层的金刚宝座上。还有一个绿色琉璃罩塔,罩盖着由基座内部而上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基座的束腰下,是元朝大国师八思巴所建佛塔的底座,最底层的石构件上,一圈都雕刻着八思巴文,是八思巴觐献给元朝皇帝的颂词。</p> <p class="ql-block">束腰一圈,雕刻着狮子、大象、金刚杵、法轮、金翅鸟、菩提树等佛陀菩萨们的坐骑和法器。特殊的是狮子的一条腿是抬起来的,像极了招财猫。也许招财猫的造型就是参照这里的狮子的吧。</p> <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塔的门楣上,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勅建真觉寺的石匾。据导游讲,是永乐皇帝专门让把新塔压在故朝基座上的,有镇压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大院里展出的有元代的狮子,雕刻粗犷简约,没有任何装饰,石头也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p> <p class="ql-block">有的元代石狮仅装饰鬃毛。</p> <p class="ql-block">明代石雕狮子就表现的细致入微,形态逼真,绶带、銮铃、旋髻毛发、幼狮绣球等无不像真的一样。</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石狮雕刻的技艺更加精湛,像这尊回首塌腰狮子,完全不同于任何时期的造型,镇宅威严的风格发生了变化,更趋于人性化,艺术化。</p> <p class="ql-block">这个清代碑座侧面的狮子,有点披头散发的样子,是想表达真狮子的鬃毛特征还是有其他寓意,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雕刻师是见过真狮子的。</p> <p class="ql-block">上图两个狮子是一对,一左一右,头均相内扭头顾盼,拟人化明显。如果仔细看看,母狮全神贯注于幼狮,眼神专注,而雄狮虽也是向里扭头,但目光斜视,似乎不刻意关心自己脚下的绣球,而有望向其他地方的意思,难道附近还有一只母狮?</p> <p class="ql-block">负碑赑屃的形态刻画也有区别,就像上边两个赑屃的尾巴,一个是打好的结穗发辫形,一个是自然的散毛自由自在形。有的头部有角有须,马面狮鼻,麟鬃蛇腹,一副龙子形象,有的只有简单的乌龟头样。</p> <p class="ql-block">这个碑神是清代的典型青龙戏珠御制碑,而碑座却是明代的,束腰须弥座形上铺有锦巾。</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石雕艺术,除了房屋宫殿,庙宇祭坛,园林桥廊等仿木建筑结构,有镇宅风水等需求以外,无不都是要向世人彰显建造者的富贵财富。古人还要在其活着的时候,耗费巨资,打造自己死后的长眠之地,视死如视生,死后也要过上富足奢靡的生活。华表、牌坊、石像生、石翁仲、石五供、石辇、石雕地宫、石棺椁等等,极尽奢华。</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外国传教士的墓碑也独具特色,云纹花纹十字架,与同时期墓碑明显有别,中文和拉丁文记述死者生平。</p> <p class="ql-block">展厅门外的银杏树下,两块用冬青建起来的迷宫,每一个拐角处,都有一方历朝历代大书法家们留下的墨宝法帖。有喜爱书法的小朋友,在迷宫里来回穿梭,乐此不彼。一件件、一块块古代石雕艺术精品,闪耀着先人精湛的技艺和濯耀九州的劳动智慧,是中华先祖传承几千年的文化文明之星,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后辈,继续努力学习,把老祖宗的故事和技艺传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