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廖静文先生辉煌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廖静文先生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大舅婆离开我们一年时间了,她那永远挂在脸上的慈祥亲切的微笑,也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她的身影,好像是特别平常的一位老太太,可是她生前曾经是: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画院名誉院长、徐悲鸿画室主任、“北京荣宝画院”名誉院长、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内蒙古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当代中国书画网首席顾问,官至副部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我们的大舅婆廖静文早在读书期间就非常优秀。中学是学生会主席,一直当班长,学习成绩非常好。并且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随后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的地下交通员,1942年就加入桂林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文工团,参加抗日演出。1943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徐悲鸿创立的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同年考入成都金陵女子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她又放弃了美国创办的金陵女大的优裕条件,与徐悲鸿共同节衣缩食,捐款支持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陪伴徐悲鸿参加争取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先后担任华北妇女节制会组织部长、中华妇女节制会理事及北京儿童乐园董事。她陪伴徐悲鸿度过了他从解放前到解放后的最后那段十年的岁月。并著有26万字的《徐悲鸿一生》。她先后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首都劳动奖章、“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荣誉称号。她为徐悲鸿纪念馆的建设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文物保护的宣传普及和文化、文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国家授于她“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大舅婆廖静文先生始终如一,在宣传弘扬悲鸿先生的精神,传承悲鸿的事业上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她是对徐悲鸿研究的第一人,是对徐悲鸿文物保护的第一人,是将艺术家作品全部无私捐赠给国家的第一人。她自己筹备旧新馆纪念馆,是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所以她的能力是全面的,贡献是全面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的对外称谓多是徐悲鸿夫人,纪念馆馆长,但她一路走来,发扬悲鸿精神,献身中国艺术。被评价为“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她的生活处处都烙上了徐悲鸿的印迹。但是她并没有将自己束缚于“小爱”之中。而是将个人的爱转化成民族文化的大爱。在徐悲鸿去世后,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完成他们共同的理想。半个多世纪来,她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为国家、为民族守护徐悲鸿的遗产,传播徐悲鸿的思想,弘扬徐悲鸿的精神,延续徐悲鸿的艺术生命。她把爱情融入到民族文化的大爱之中。8年婚姻,死生相依。她用她的一生诠释她与徐悲鸿之间超越家族亲情、男女爱情的大爱。她一生孜孜不倦地行走在传承徐悲鸿艺术精神的道路上,弘扬了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美术文化,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真正做到了“为悲鸿的事业奉献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福布斯》中国艺术家公益慈善榜中,廖静文先生位列第一,她把价值连城的一千三百余幅悲鸿的作品和一千二百余幅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及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万余件,连同她自己名下的有二十多间房子的大院子房产,全部捐赠给国家,总价值上百亿人民币。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是她对国家伟大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0年她本着“为善最乐,为国储才”的理念,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廖静文基金。当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廖静文基金会、徐悲鸿纪念馆主办了首届“为善最乐,为国储才”活动义捐义卖专场拍卖会,捐集国内知名书画家的100多幅作品,第一届拍卖所得近400万,在她的感召下,就连拍卖公司应该收取的佣金80多万元,也一并捐给了廖静文基金会,将拍卖募集所得款项全部专门用于资助在京就读的贫困大学生,用于教育事业。同年9月16日,她又慷慨捐献出徐悲鸿1936年的力作《立马图》义拍,所得款项全部作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廖静文基金,用于资助全国各地在京就读的贫困大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弘扬徐悲鸿的艺术精神,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在她的主持下,中央美术学院与徐悲鸿纪念馆于1985年联合开办“徐悲鸿画室”,主要针对全国美术专业人士和美术职业教员进行油画培训和进修,她亲任画室主任,聘请中央美术学院的著名教授执教,从1985年至今历时28届,已为国家培养了美术专业人才千余名,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为国家的艺术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主办徐悲鸿画室的同时,廖静文十分关注少年儿童的美术普及教育和爱国教育,建成北京东街小学、鸦儿小学和53中德育教育基地等,宣传徐悲鸿爱国主义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鼓励学生奋斗成才。每年她都想办法挤出些钱给“希望工程”,扶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为了缅怀和纪念悲鸿先生,弘扬他的优秀品质和艺术思想,在她的支持关心下, 2004年创立并主办了“徐悲鸿杯国际青少年儿童美术大赛”,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大赛,已吸引了数十万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和幼年小朋友的参加。她以这种特殊的传承方式,让徐悲鸿在人们心中永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她从不平凡中走来,点点滴滴都铸就了她辉煌的一生。我们的大舅婆廖静文一生辛勤耕耘,始终用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文化事业中,体现了崇高的品格,宽广的胸怀,勤恳的作风。廖静文一生 爱国爱民,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始终保持着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但她同时还有一颗平常人的心态。她工作认真负责,勤政廉政。她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半个多世纪以来,处理馆里的日常工作事务,她们是窗口部门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中外来宾,策划各种展览、组织学术、艺术的研讨交流活动,在社会上她有许多职务,还要参加各种重要会议和活动,组织国内外的各种画展。在社会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年近九旬了,她每天上班的车程都要走近一个小时,她都坚持提前十分钟左右到岗。她的时间观念是非常强的,即使后来半天上班,都要等上午闭馆后才能离开,到下午一点多钟才能吃上午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大舅婆廖静文还是出了名的讲认真敢较真的人,在当今社会也是非常难得的品质。她审稿连标点符号也要指出来,连看名家的文章也要给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没有比她对待工作更一丝不苟的了,这是老知识分子才有的品质。她真是为徐悲鸿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就在她去世的前一天2015年6月15日,她还在为藏友鉴定徐悲鸿的画作,结果是真迹,她非常高兴,并把画作的时代背景,出处、和以往题材不同的情况,她都一一交代清楚,还很高兴地当场写了一幅书法作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送给藏友,并相约好藏友将此悲鸿画作《食草图》,参加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的展览。她去世的那天还在工作,整个下午都在审阅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活动的有关资料。其实她早已可以休息了,但她却是一个把悲鸿事业当作生命,把传承悲鸿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毕生追求,并乐此不疲的人。正如她本人所说:“我愿意把自己的有生之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全部献给徐悲鸿的艺术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大舅婆廖静文具备深厚的知识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她不只是徐悲鸿纪念馆馆长,而且是研究鉴别徐悲鸿作品真伪的权威,而她鉴定徐悲鸿书画作品不收钱,还会给你写一些画的背景和出处。如需要开具标准的证书,则按规定由徐悲鸿纪念馆收取鉴定费。有次有个收藏家来鉴定悲鸿的画,是真迹,非常高兴,硬是要送几十万钱给她,她坚决不能要,确实推辞不了了,只好让他捐给了与教育有关的慈善机构。经常都有人找她鉴定书画,有次藏家找领导带着来找她鉴定一幅悲鸿马,结果是赝品,她和我们说,对方不高兴,不高兴就不高兴,有什么办法。因为来鉴定徐悲鸿书画作品的比较多,真迹甚少,如果是那里出现了悲鸿的书画真迹,她比任何人都高兴(她比藏家还高兴)。廖静文是有原则的艺术大家,任何事情,不对就是不对,不成就是不成,面对原则问题时决不让步,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有次有个亲戚想去纪念馆工作,她就问表现如何,如果表现一般就不能去纪念馆工作,并说现在徐悲鸿的书画是国家的文物、国宝,如果丢掉了是要坐牢的。前两年有人想找个好点的工作,想叫她帮忙打个招呼,他说现在老虎苍蝇都要打,我不能插手地方人事工作安排,年轻一代需要自己出去社会上闯闯,学习锻炼,努力成才,但叮嘱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不能丢了人格、二是不能丢了道德。她崇尚传统文化,她喜欢孝顺守规矩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大舅婆廖静文在北京曾主持召开宜兴徐悲鸿纪念馆筹备会议,中国美协主席吴作人及尹瘦石、艾中信、杨建侯、侯一民、杨之光、李瑞年等出席。我们的大舅婆为兴建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宜兴屺亭“徐悲鸿故居”、 “宜兴徐悲鸿艺术馆”、“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会”。她是献计献策、多方协调、 到处奔忙。特别是为了征集宜兴徐悲鸿纪念馆的名家书画作品。她又是写信又是打电话联系,一到星期天便放弃休息,亲自带着外甥潘公慎满京城拜访名家,征集与徐悲鸿有关的书画名作。现在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在她的努力下,宜兴徐悲鸿纪念馆的馆藏名家书画作品是何等的丰富。有徐悲鸿书画真迹17幅,徐悲鸿父亲徐达章的《太狮少狮图》,更有包括一线大师在内的李可染、吴作人、古元、王学仲、黄胄、尹瘦石、廖静文、杨先让、戴泽、孙其峰、卢开祥、黄养辉、钱绍武、林散之、沙孟海、费新我、萧娴、关山月、赖少其、冯法祀、莫朴、杨建候、杨之光、谭勇、俞云阶、吴冠中、朱怀新、徐庆平等书画作品300余幅,都是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这些书画作品,一直都在感召着徐悲鸿故乡的人们,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她爱屋及乌。1956年,在徐悲鸿去世的第三个冬天,她孤身一人从北京转辗来到悲鸿家乡宜兴,寻找悲鸿的足迹。至今她已数不清几次回宜兴家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家乡无锡建成博物院,她无比高兴, 2011年在无锡吴文化节里,她向无锡承诺: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里面的所有馆藏精品,时刻听从无锡召唤! 无锡徐悲鸿艺术展,常年展出徐悲鸿大师真迹,那是全所未有的,其它任何地方都是不可能有此待遇的,甚至有些馆藏精品在北京都难得一见,全中国只有无锡常态化批量陈展徐悲鸿真迹及其生前珍藏。可见她对悲鸿对家乡的感情是如此深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她还十分关心家乡宜兴陶艺事业,早在1999年她就为宜兴陶都题词:“弘扬悲鸿精神,传承紫砂文化”。 2011年又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义捐义卖专场拍卖会的紫砂作品题词:“悲鸿故里、中国陶都”、“陶中瑰宝”、“悲鸿壶”等等。她也特别喜欢宜兴紫砂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十年代初,当她得知宜兴发大水时,立即自费给宜兴政府寄了1000元捐款,为家乡抗洪救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表达她热爱家乡的真情。她说只要是悲鸿的亲戚、朋友、乡亲到北京纪念馆来,她都必须招待好,她都按照传统的人情世故,留客人吃一次饭,赠送礼品礼物,这些从来都是她自己掏钱招待,她从不用公家的钱招待自己的客人。记得1993年我在解放军后勤学院上学,星期天专门去崇文门家里,看望她,就在家里吃饭,她的保姆既不会杀鸡,也不会杀鱼,可见她对日常生活没有什么要求的,总是粗茶淡饭,吃饭的时候每人用两对筷子,取菜和吃饭筷子分开使用。那天还特别热闹,记得庆平叔叔的爱人我的婶婶和他们的儿子徐翼,还有我岳父岳母都在,吃好饭大家就在一起无拘无束拉拉家常,其乐融融。下午二三点钟时,我说舅婆我要回学校了,她说不成,必须吃了晚饭才能回去,我说学校要求按时归队,她说我知道的,吃好晚饭早点回去就可以了,还叫徐翼带我到家边上的街上转转。她说得对的,军队院校不同于一般战斗单位,星期天外出睡觉前归队是可以的,所以我只好吃好晚饭才回学校。到北京来看她的亲戚朋友她必送北京烤鸭,她到其它地方去,也是一定带去北京的烤鸭送亲朋好友们。同样,她来宜兴回北京,就带宜兴酥糖、带宜兴紫砂壶回北京送亲朋好友。她喜欢吃宜兴的百合、雁来蕈、小酥糖、乌米饭、笋豆等。有一次到屺亭悲鸿故居去,专门去找酥糖,说家乡的特产带回北京去给大家尝尝,晚上大家去她住处看望她,就拿出小酥糖招待,谁说好吃的就要让多吃一个,十分有趣。送客人必须送到门口,重要客人送就要送到大门口,说是悲鸿留下的规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次来家乡宜兴来,都要与晚辈合影留念,特别是小朋友,关心过问大家的生活、她说只要能抽出时间来,有时间都会来看望家乡的亲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大舅婆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教育是很严格的,她从小就教育儿女徐庆平、徐芳芳他们,要像爸爸一样用功读书,所以我表叔徐庆平、徐芳芳他们在小学都是三好学生,中学也是最优秀的学生,大学毕业样样都是5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大舅公徐悲鸿留下的财产都捐给了国家,表叔表姑徐庆平、徐芳芳他们后来到国外留学,都是边打工边读书的。我大舅婆平时对他们各方面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在当时条件非常差的时候,好点的住房让给他们住,他们都不肯住,都参加工作谈恋爱了,要求他们一周只准一个晚上出去玩,还必须9点钟以前回家,所以他们俩在少年时期就十分优秀。徐芳芳在文革期间,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听广播学英语,后来恢复高考的时候,她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我表叔徐庆平,自幼随父徐悲鸿学画, 12岁时便暂露头角,获得国际少年绘画比赛大奖,后来到欧洲研究美术,1985年获巴黎大学美术史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又任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高校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等职。为人清廉忠厚,长期骑自行车上班,他的儿子徐翼结婚,只办了一桌饭,双方父母长辈在京的至亲坐在一起吃个饭就算成了,成为美谈。正如他所说 “母亲一生为国家,特别是为了国家的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子女,对晚辈也尽到了一个母亲,一个长辈的职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大舅婆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产业,平时省吃俭用也留下一笔不算少的资金,她的三个孩子秉承母亲遗志,一举决定将全部金额捐献给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基金,让她的大爱继续绵延。徐悲鸿弟子杨先让先生称: 廖静文是一位中国艺术界可歌可颂的了不起的女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的《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从1982年面世后,再版十四次,印刷量达七百万册,被团中央推荐为最受青年人欢迎的书,畅销海内外。有一位失去生活信心的山西的煤矿工人看完《徐悲鸿的一生》说,这本书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他用煤矸石为悲鸿塑了一座像,说悲鸿的人生像煤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生活简朴,八九十年代,她穿的毛衣毛裤还是家乡宜兴仲外甥女小英帮她手工编织的大头绳毛线的毛衣毛裤,一顶紫红色的贝雷帽戴了十几年。她平时的饮食也是非常简单,早年他上班每天都拎一只小铝饭盒,在家简单带点饭菜到单位中午吃。就是后来生活改善了,有时候在饭店吃饭,剩余的菜不准浪费,必须带回家,第二天还要问,昨天带回去的菜吃了没有,公家招待多余的菜你又不能带出去,因为是公家的,公私分明。她如果应邀请去各地参加一些活动,特别是近几年来家乡宜兴,年纪大了想在家乡多呆几天、到处走走看看,但活动一结束,她马上就要自己找地方住,自己支付费用,不再麻烦主办单位。这些年来,她始终不改自身勤俭节约的美德,她把价值连城的画作、藏品与个人房产都捐给了国家,她为保护国家财产竭尽所能,但她还默默资助着八十多个贫困儿童上学读书,自己也不留个人遗产,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一个坚强的女性,一个令世人景仰的女性。无论是以往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还是当今的商品经济大潮,她的行动就是她最好的语言,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敬爱的廖静文舅婆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潘剑英 钟思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6年6月1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