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祁鹤古道,感受“天凉好个秋”

八月雪

<p class="ql-block">  几场突如其来的台风终于吹走笼罩在我们头上一个多月酷暑,送来了沁人心腑的凉爽。</p><p class="ql-block"> 秋高气爽,不禁想起了宋代辛弃疾“天凉好个秋”的诗: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p><p class="ql-block"> 也许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满腹惆怅使辛弃疾发出如此哀叹,但对于户外驴友的我们来说,天高云淡的初秋,正是放飞心情的热季。这不,初秋的第一趟,徽州大论坛坛主大头就吆喝起我们这帮户外驴友,到绿林葱郁的休宁鹤城旁的祁鹤古道来一次与秋天的拥抱。</p> <p class="ql-block">  9月22日,乘坐从歙县开出大巴我们四十二位老中青搭配的驴友兴致勃勃前往休宁县深山老林的鹤城乡旁的休祁古道。</p><p class="ql-block"> 感觉中,我总觉得休宁县鹤城乡是一个容易使人遐想的名字。是不是因为这里潺潺环绕的山溪的清澈和逶迤腾绿的崇山峻岭优美,才引来仙鹤栖息此地,由此得名“鹤城”?</p><p class="ql-block"> 查了方志才知道鹤城乡取境内鹤田、用功城两村首尾各一字而得名。清代,这里属虞芮乡三十三都。虞芮乡因为有着六股尖瀑布和茗洲村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据说,茗洲村村人竟然在明代和清代了,接连出了两部家谱族谱《茗洲吴氏家记》和《茗洲吴氏家典》而引人关注。尤其是《茗洲吴氏家典》,内里的冠婚丧祭的礼节,以及繁文缛节的伦理规序成为吴氏宗族谨记遵循的法典,促使这里儒风昌盛,礼仪成行。</p> <p class="ql-block">  从地理方位看,鹤城乡东接流口镇、汪村镇,西南与江西省婺源县、浮梁县瑶里镇毗邻,北邻祁门县祁红乡。面积136.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48个村民组8500余人。环境优美、历史厚重,素有“四区五乡”之称。</p><p class="ql-block"> 说她为“四区”,一为边远山区,距县城67公里,是休宁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二为革命老区,1935年皖南红军独立团30多名红军战士就牺牲在六股尖,1936年皖浙赣省委也曾在六股尖高舍驻扎。三为自然保护区,六股尖省级自然保护区以物种丰富,自然风光秀丽,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完好等特点被誉为“华东生物资源库”。四为生态文明区,新安源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核心区。</p><p class="ql-block"> 说她“五乡”,一是“三江源”之乡,境内六股尖为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的源头。二是有机绿茶之乡,全乡国际颁证有机茶面积4600亩,为全国乡镇之首。三是环境优美之乡,全乡林地面积12808公顷,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706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6%,入选省“环境优美乡镇”。四是乡村旅游之乡,拥有千年古村落右龙、樟源里,新安源古林公园、六股尖烈士陵园,右龙板凳龙等一批旅游胜地,荣膺省旅游乡镇。五是名木古树之乡,全乡500年以上一级保护古树100株,为安徽省名木古树之乡。这么一个梦萦魂绕去处自然成为了我们这帮户外驴友们急切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此次我们穿越的是跟休宁县鹤城乡毗邻的休祁古道。几年前,鹤城乡右龙村新发现的一座古石碑,揭示出古驿道修建历史。碑文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休宁县鹤城乡右龙一张源的富商,应当地寺庙僧人请求,捐款为佛像开光,并捐资修建了右龙徽州大道上的三座石桥和两个山岭的石板路。</p><p class="ql-block"> 历经百年沧桑的风吹雨打,古驿道已经难寻当年经贸往来痕迹,但从祁门县祁红乡祁源村边界到休宁县鹤城乡渔塘村边界上仍有两条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道:一条北起祁源村塘坑头自然村,南至渔塘村的牌楼下,当地人称为“弯梅岭”古道,全长约5公里;另一条北起祁源村汪家自然村,南至渔塘村的雄源,当地人称为“石板岭”古道,全长约6公里。我们要攀登探幽的正是这两条古道。</p> <p class="ql-block">  当地人说,这两条古道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全长约11公里,可以想象,蜿蜒穿行于绿树葱郁的高山密林之中,行走在丛山峻岭的繁枝茂叶间,脚踏在残缺斑驳青石板,透过古树苍天的斑斓来凝听山涧泉水叮咚作响,眼望犬牙交错山崖那潺潺清碧,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诚然,一种一睹为快的新奇快感会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当我驾车带着领队大头先行来到祁源古村落时,大巴车大部队还没有到达。抬眼望去,一座古老村落横亘在清澈环绕的山溪之上,村里人说这里就是石板岭古道起源地祁源村。</p><p class="ql-block"> 没过一会儿,大巴车到了。只见驴友们纷纷下车。欢声笑语人群里,发现许多熟悉的面孔,端庄秀气的西曦、俏丽活泼的燕子,明眸流盼的夏阳,爽朗幽默的一叶孤舟,还有热情豁达的华师、小林玉兰夫妇、妙语连篇的胡和国、老当益壮的老姚、摄影大师同舟,还有高谈阔论的山边人等。</p><p class="ql-block"> 大家兴致勃勃地踏进蜿蜒弯曲小道进了汪家村。一进村便发现一座爬满绿藤、杂树簇拥的褐色单孔石拱桥伫立村头,村里人说这座古桥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这也揭示出汪村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拐进村不久便沿着陡坡步入石板岭古道,古道旁是一棵参天红豆杉古树,上面牌子上写着有三百年树龄。</p><p class="ql-block"> 石板岭古道一开始便呈现60度斜坡,山道十八弯,转过一弯又一弯,显得陡峭而又绵长,似乎没有尽头。爬着爬着,当你感觉快要到山谷豁口时,一转身便会发现新的一条山道又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在茶园的坡地口,热心的夏阳从背包里掏出了一大堆鲜艳的小五星红旗和红色国旗贴纸分发给大家。小燕子、一叶孤舟等俊男美女们手持旗帜欢呼雀跃起来,老当益壮老姚也笑吟吟伫立在队首,欢乐弥漫在绿色山谷间。</p> <p class="ql-block">  因为是初秋,漫山遍野全是通透碧色,全没有五彩斑斓感觉。不过,山道两旁的垄垄茶园青翠欲滴,山岭松柏树和水杉枝叶茂盛,绿树成荫。凉爽秋风穿过山谷拂面而来,竟然带来久违醉人的草木香,清新而浓郁。竹海随风起舞摇曳,深林中不时传来云雀和山莺的啾鸣,此情此景使你不免沉浸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的意境中。</p> <p class="ql-block">  只见大头跟一叶孤舟,一会儿招呼前面一会儿又跑到后边照料,几个来回,大头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而我们转过几道陡坡后,喘着粗气一步步往上攀登着,汗水也湿透了背脊。</p><p class="ql-block"> “快看,野蘑菇!”队伍里那位青春洋溢的小妹惊奇欢呼起来,我转眼望去,果然,在绿树葱茏的坡地上长着犹如一朵朵漂亮小伞的野生蘑菇。</p> <p class="ql-block">  大约十一点左右,我们终于沿着绵长崎岖的山道到了一处用青石垒砌的路亭休息,大家喝水吃起随身带来的糕点填饥。</p><p class="ql-block"> 歇息一会儿,我们继续沿着陡坡向上攀登着,当我们沿着斑驳残缺青石板路到了一大片长满绿色狗尾巴草的坡地,那便是到了休宁县和祁门县分界的石板岭垭口,山南是休宁县鹤城乡范围,山北是祁门县祁红乡范围,一脚踏两县,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千山万壑,远山近林,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快看,那是不是祁门县”有人高喊,我们回首遥望,果然在朦胧山脉的天际处,一座栉次鳞比的县城依稀难辨,耸立城郭忽隐忽现。近看,脚底一条青石铺就山道蜿蜒前伸,犹如蛟龙时隐时现在这绿色林海飞腾。“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那首《送别》情不自禁地回映在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大头招呼着大家展开徽州大论坛旗帜合影留念,我跟小林玉兰夫妇以及王磊美女摆出各种姿势合影。山谷风带来阵阵清新芬芳,大家尽情欢歌,释放久违的压抑。</p><p class="ql-block"> 翻过坡地我们便进入荆棘遍布,杂林丛生的密林间,石板铺就的山道不时躺着横七竖八的杉木松枝,听大头说,鹤城乡和祁红乡政府和乡民们听说徽州大论坛要户外穿越古道,几天前冒着酷暑组织村民上山用柴刀和柴担奋战几日,披荆斩棘开出了这条十多公里山道,来欢迎来此户外探幽的我们。我不禁为乡政府和村民热情好客而感动。</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沿着陡峭的石阶路一路飞奔,久而久之,膝盖处难免隐隐作痛。我们咬牙坚持,翻梁下岭,一路上大家相互鼓励加油,一叶孤舟还不时地说起笑话,诙谐段子引起大家开心大笑。一路上崩塌的路亭和残缺的庙宇遗址不时可见,大头说,徽州古道一般三里一亭、五里一庙,不仅蕴育厚重徽州祭祀文化而且路亭和庙宇能够给商旅行人遮风避雨,一便二用。</p> <p class="ql-block">  转过山谷,一大片茶园郁郁葱葱,眼界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一条碧澈见底的山溪环绕前伸,山光水色,使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到了谷底,我们看见一颗硕大的大樟树爬满树藤,我跟同舟、小燕子、还有一叶孤舟作出各式姿势相拥留影。到了山道尽头,突然发现,山溪旁一棵红黄相间的三角枫簇拥在绿树丛中十分醒目,斑斓红叶预示着已是秋季,十分奇怪的是还没深秋,这棵枫树却早早红透枫叶,十分壮观美丽,也许是深山老林温差的缘故吧?大家纷纷在此合影。</p><p class="ql-block"> 这时驴友张静说,快来看,这么多白桦林。我一看,果然,层林浸染中呈现一片白色的林带。我便问,你怎知这是白桦林?心里有些纳闷,记得这种白桦林树应该生长在东北,怎么在这里也有呢?张静说,你们不信,看树干上的眼睛,眼睛越多说明树龄越长。我抬眼望去,果然树干上出现一道道大大小小眼睛图案,出神入化得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很快我们便到了渔塘村的雄源村,当白墙黛瓦马头檐徽州风格古村落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带着满身疲惫穿村而过。疾步前行约莫二公里,便来到鹤城乡“鹤鸣居”民宿菜馆,这家民宿颇有诗情画意韵味。 只见大门旁一幅对联饶有韵味,左联“一掬清泉出新安听风来风往”,右联“九分山色伴渔塘看云卷云舒”,不仅将六股尖名瀑和当地渔塘村囊括其中,而且形象描绘出古道风来风往、云卷云舒的胜景,果然高手在民间,燕子情不自禁倚门留下倩影。</p> <p class="ql-block">  落座后,一叶孤舟拿出拿手的五香干和梅干菜红烧肉招呼大家,老姚、山边人也纷纷拿出酸梅酒品尝,六菜一汤的农家菜大家尽情品尝,饭堂中洋溢着欢乐幸福气氛。</p><p class="ql-block"> 吃罢午饭,我们继续穿越另一条古道“弯梅岭”古道,全长约5公里。</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跨过一条小河沟踏上石板山道时,抬眼望去,一条近六十度陡坡伫立在眼前,我连忙掏出登山杆奋力攀登。</p><p class="ql-block"> 也许,午后乏力缘故,觉得“弯梅岭”古道比那“石板岭”古道更加陡峭崎岖,笔竖的青石板路直通天际,似乎很难望到尽头,爬了约莫二公里我就汗流浃背,里外湿透。但我跟小项两人咬牙坚持地往上攀登,穿过一道密密树林。一鼓作气地攀到台阶尽头,以为到了垭口,可是一转弯却见又一条绵长蜿蜒陡坡出现在眼前,这时远处飘来了不知谁带来随身听的李琼清脆嘹亮《山路十八弯》歌曲,“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这里的山歌排对排/这里的山歌串对串……”悠扬悦耳歌声似乎有着提神作用,我跟小项鼓劲沿着石板台阶奋力攀登。</p> <p class="ql-block">  一会儿便来到一块牌子写着的“取水处”半山腰,大头几位前去山泉取水,而我跟小项马不停蹄地往前疾行。走到半山腰横路旁,青石板已经不见了,横亘在悬崖峭壁的山林间是紧靠山体的一尺多宽的土路,布满落叶和荆棘,好在当地乡亲们早已经细心清理和开伐过,除了路上横七竖八倒着的松木水杉外,基本还算平坦。</p><p class="ql-block"> 在一处突兀的山崖旁我发现一处路亭,中间镶嵌着一块石碑,弯腰凑近仔细端详,发现石碑上依稀留下难辨几个楷书篆刻字体,“泗洲大圣之神位”,不知何意,更不知崇拜的是何方神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深山老林中,徽州传统祭祀文化影响颇深,祭祖和祈祷风调雨顺的社屋礼拜成为当地族人的一种习俗,也许,这古道祭祀文化也就随处生根开花了。</p> <p class="ql-block">  跨过一道道山茶园和葱郁密布山林我们终于到了垭口,俯瞰群山峻岭,翠峰环抱中的谷底,一座狭长的古村隐约可见。大头说那就是我们今天终极地“塘坑头村”,是一座有着红色基因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鼓作气飞奔下山,终于,在下午四点多来到了山底。这时,大头高声吆喝着,大家快去瞻仰方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沿着环村而绕的汊口河和村路两旁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步入村中,在石板路拐角处便看到高耸的方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跟大多数徽州村落一样,塘坑头村以方姓为大姓,祠堂也就为方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徽州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地方,北方名门望族为避战乱迁徙徽州后,为了光宗耀祖族人都习惯于按照姓氏建造祠堂,一是便于祖先神灵有安息之处和便于后人瞻仰祭祀,二是便于集聚族人进行伦理规序教化,传播熏陶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儒家思想,三是按照族规家法奖惩族人。</p><p class="ql-block"> 对于徽州人来说,宗族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礼仪教化的圣地更是激励子弟自我修养、奋发有为的精神殿堂。</p> <p class="ql-block">  走进塘坑头村方氏宗祠这座神圣殿堂,映入眼帘的便是正门上方的横梁上悬挂着“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旧址”的长牌匾,下方正门悬挂着“方氏宗祠”四个大字。祠堂前厅“普天同庆”四个金光大字格外醒目,当地乡贤说,这是1949年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时,当地奇岭口村民为了表达心声而送的贺匾。</p> <p class="ql-block">  庄严肃穆的三进殿堂,有前厅和享堂及后进的寝堂,殿堂对面是与祠堂遥相对应的古戏台,徽州社戏流行,许多族规家法都把“罚戏”作为管理惩戒族人犯规手段和措施。寝堂的正中有幅诗,只见上面写着:“手把昆仑笔,倒醮沧海砚。地皮粗涩不堪书,仰天大笑书天面。点一点,日月星辰光闪闪;画一画,万丈虹霓拖五彩;撇一撇,西边云霞皆缺裂;钩一钩,飒飒清风生笔头;笔头洒落一点水,龙雨滂沱八百州。吏部秋崖方岳拜撰。”</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便是方氏宗族有名的《方字赞》,而它的作者方岳,祁门县人,字巨山,号秋崖,是南宋诗人。为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曾为文学掌教,后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权要史嵩之、丁大全,贾似道诸人把持朝政,终生仕途失意。方岳其工于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质朴自然。其词多抒发爱国忧时之情,风格清健。著有《秋崖集》四十卷,词集有《秋崖词》等。</p><p class="ql-block"> 南宋后期,方岳名声很大,几可比肩刘克庄,时人称其“诗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对于其中“语或天出”,我们从他作的这篇《方字赞》便可品出一二。</p> <p class="ql-block">  两旁对联为“百年雄祖豆,一本祀声香”。这里的“祖”应作“俎”。“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俎”的形状颇似小凳子一样的案子,“豆”是有高脚的碗,为汉以前的祭器,所以“俎豆”有祭祀、崇奉的意思。这跟古人祭祀常用的一幅联“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意思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  这座深山密林中的祠堂不仅有着厚重文化底蕴,还承载着红色基因。距塘坑头村5公里处的祁红乡,80多年前,曾经作为皖赣特委的指挥中枢,陈毅同志在此组织召开抗日统一战线会议。</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走出深山老林,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此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候,活动在舍会山的红军游击队部分将士一时对国共合作很难接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阻力很大。陈毅同志了解这种情况后,决定亲自来一趟,一来传达党中央方针政策,二来做好“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思想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初,身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领导人的陈毅同志从南昌途经景德镇前往祁门县祁红舍会山。到达舍会山以后,陈毅立即组织召开了皖赣特委会议。会址就设在舍会山农民郑土子家(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毅在特委会上首先对在艰苦环境里坚持游击战争的同志们表示慰问,接着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会议开了整整一夜。</p><p class="ql-block"> 第二日陈毅不顾旅途劳顿,又在舍会山仓库下面的田地里,向全体干部战士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他针对部分干部的思想疙瘩,剖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使边区干部、游击队指战员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初,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巩固胜利果实,迎接大军渡江,皖浙赣工委发出了《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补充指示》,并决定成立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9日(农历三月十二),在祁红村塘坑头方家祠堂召开了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宣布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会议十分隆重,来自附近乡村和休宁、黟县、婺源、浮梁等县代表1000多人参加。大会开了三天,郁达人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县人民政府成立重大意义的报告》,4月9日经过民主选举,郁达人当选为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的首任县长,会上还部署了筹备粮草、军鞋、对敌人据点采取瓦解和争取投诚、加强民兵训练、迎接大军渡江和解放祁城等工作。</p> <p class="ql-block">  岁月荏苒,半个多世纪沧桑风雨,这座当年沉浸着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的方家祠堂仍然矗立在这里,显得更加恢弘雄伟。</p><p class="ql-block"> 走出祠堂,秋日阳光灿烂,溪水潋滟,山溪两岸的农舍古香古色,悬挂在农舍高墙上镰刀斧头的党徽更加醒目,“革命理想高于天”红色大字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当我们踏上大巴返程,回首相望,塘坑头古村在余晖下渐行渐远,远处天际一抹瑰丽晚霞呈现迷人斑斓。</p><p class="ql-block"> 秋色如画,人心思古,虽然历经十几公里古道穿越,我们感受初秋凉爽和惬意,但更感受百年沧桑巨变和文化传承的厚重,在祁红鹤城这样如诗如画的山乡,我们穿越不仅仅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心灵感悟和灵魂洗礼,也许祁鹤古道穿越意义正是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