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宗祠话团圆!

雪莲

<p class="ql-block">杨氏宗祠话团圆</p> <p class="ql-block">杨氏宗祠话团圆</p><p class="ql-block"> 文/杨丽媛</p><p class="ql-block"> 沙湾七里村杨氏宗祠自2011年重新修缮之后,每年清明节和中秋节,都会举办族人团聚活动,今年已经是第十三届,离中秋还有半月有余,杨忠就在家族群里发出通知,让参加聚会的人积极报名,以便他统计人数,开展后续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一大早,我与侄儿早起出发,车子从县城出发,一路沿溪逆流而上,两岸风光旖旎,虽说刚刚历经盛夏,对岸山峰绵延依然青翠,偶见小小竹排漂流而下,经过五十分钟行驶,我们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说起杨氏宗祠,它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建筑为三进屋六厢房木结构,祠堂进门北边为一戏台,两天井,天井之间有宽敞的大连廊,作为平时聚餐之用,祠堂三进屋“报本堂”,放置杨家过世前辈的牌位,厢房为议事房和杨氏家风馆。祠堂为杨氏族人祭祀祖先、家族议事以及举办婚、丧、寿、喜之地。</p><p class="ql-block"> 在偏远山区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村民们大多住的还是简易而局促的木房,而祠堂能建的如此宽敞大气,体现了祖先们大家族团结意识,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无私精神。</p><p class="ql-block"> 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和土改政策,村里有两户人家被分配到祠堂里居住,祠堂有一部分还做生产队碾米房,还有一部分被村民放稻草木头,多年之后祠堂已成危房,存在安全隐患。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物质生活匮乏,村里无力对祠堂进行修缮。</p><p class="ql-block"> 直到2011年,村里有了自有资金,于是在杨万根、刘贵南等热心村民主持下,筹集三十多万资金对祠堂重新进行修缮,重新造册整理杨家宗谱。并且成立老年活动中心,配置锣鼓队需要的诸多响器,此后杨氏祠堂每年接待二、三次县里文化部门送戏下乡活动,古老的祠堂戏台又派上用场重新焕发生机。</p><p class="ql-block"> 我和侄儿到达祠堂之后,马上到办公室捐助善款,有些杨氏子孙在外经商,由于路途遥远不能回来参加聚餐,但是他们也为这次聚餐捐了款。我在祠堂里遇到好多位从县城赶回团聚的杨家宗亲们,我们这群久违的亲人,彼此拉起家常,陆续又进来许多村里的杨家宗亲们,有已过耄耋之年的长辈们,有家长带着十几岁甚至更小的小辈们,大家都夸赞这种聚会的好处。</p><p class="ql-block"> 杨家的女人们有下厨烧菜的、做饭的,洗菜的,洗碗的,忙的不亦乐乎。于是我赶紧拿出手机拍照拍视频,留下这些美好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了“报本堂”,屋内正上方放置杨氏家族已故亲人牌位,牌位前两张案桌,桌上摆满供奉的猪头、糖果、瓜子、水果等祭祀物品。只见杨万吉大哥,拿出蜡烛点燃,放置在杨氏宗亲牌位两边,又拿出三支一米见长的香点燃,向宗亲牌位拜了三拜,把香插入香炉中,才缓缓走出“报本堂”,让在天上的前辈们也一起团聚。</p><p class="ql-block"> 在这中秋传统节日里,我们对过世的亲人进行祭拜和缅怀,是传承家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在天堂的亲人们庇佑我们七里村的子孙们。</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到午饭的时间,中午是“过厨饭”,正餐是晚餐,“过厨饭”有五桌,饭菜不仅很丰盛,而且味道适中可口,村里掌勺厨师厨艺真心不错。</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参观祠堂里的家风馆,看了七里村四十年巨变的照片,其中有几张老照片还是我提供的,在1993年,村里有相机的人很少,由于我在温州上班,工资较高,攒了一年的工资,花700元钱买了海鸥牌照相机,回来拍过很多照片,留下当时七里村渡口很多珍贵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在杨氏家风馆里,我还了解了杨氏家族的变迁史。家风馆集中展现杨氏家族发展三大主题:杨氏家族迁徙史、家训箴言和先贤事迹,教育后世子孙清白继世,清廉家风,结合治村五法、代表监督等多维手段,建设看得见、管得好、群众认可度高的新时代清廉村,并以此引导当代杨家儿女为构建富民安居、有廉清正、产业兴旺共同富裕新七里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我还翻看了杨氏族谱,了解杨氏家族文化以及族谱修复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每个人自一出生便继承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的代号,也是血脉相连的符号。在过去必定要以族谱,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以便后代依谱寻源,曾经这样的仪式感却被淡忘和省略。</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就到下午五点,杨氏家族聚餐正式开始,主事人放大鞭炮,随着鞭炮声响起,聚餐正式开席,于是大家开始鱼贯而入,正中央一桌为正席,给村里辈分最长的人就坐,村里现在是“斐”字辈最年长,我大伯和我父亲都在这一桌,其他六桌顺便就坐,大家一边喝酒吃菜,一边拉家常,尽管天气闷热,大家还是吃的很开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天色渐渐暗下来,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我们大家的笑声,久久回荡在祠堂里的上空。</p><p class="ql-block"> 亲友共叙佳话,情谊彼此珍藏。至此之后我们各自回到现居所,期待来年再次回归与相聚,以祠堂的名义守护家族的基因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