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村中过

碧霄诗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你见过火车从村中穿过的情景吗?我在沁阳市的盆窑村见到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盆窑去了很多次,每次都直奔黑陶小镇,一个不足4米宽的拱形铁路涵洞便是小镇现成的大门,有时会碰到火车呼啸而过,次数多了便不再新奇。但是,这次因为工作需要,得以走进盆窑黑陶厂的料场,如小山般的红黏土就堆在离铁道几米远的地方,若不是有护网阻隔,简直以为就在铁轨旁边了。这种感觉很奇特:第一次在一个村庄里边,如此近距离地与铁路相遇。不象在野外站在护坡下对铁道高高仰视,也不象在乡道与铁道的交叉口小心跨越一道道铁轨,更不象在山谷中观看火车从隧道中钻进钻出……不!那种种感觉都不如在这里的感觉特别:与铁道站在同一个平面,与铁道只隔一道护网,而且这里竟然是一个黑陶原料场!想象一下,正在一锨一锨地往箩筐里铲土,忽然火车鸣着汽笛从身旁呼啸而过,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异,奇异得让我觉得似乎与铁路融为了一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同行的朋友说,可以把这里整理整理,设一个打卡点,题目就叫“我在这里追火车”,到底是年轻人,新奇点子多。三五好友,围炉品茗,火车从眼前飞驰而过,我看火车,火车里的人看我,想一想就够刺激,够酸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起这铁路,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与京广铁路平行的南北大动脉“焦柳铁路”的北段一一焦枝铁路!焦枝铁路建于1969年10月至1970年6月,北起河南焦作,南到湖北枝城,全长800公里,原计划工期1年,结果仅用8个月就建成投用。这是一条被“人民战争”催生的铁路,仅河南省就集结了60多万人的会战大军。那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每个人都热血沸腾,铆足了劲建设国防工程,应对苏联威胁,“要准备打仗”!工期紧、任务重,既要“大干快上”,在施工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状况,比如临时修改施工方案。据说,盆窑黑陶小镇的这个涵洞就是修改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村里老人讲,焦枝铁路原规划是要在盆窑东沟和西沟分别建造两座铁路桥,给村里留足两条宽阔的通道。后来,东沟铁路桥建成后,参加施工的民兵团为了节约成本、赶超工期,力争“多快好省”地完成施工任务,便决定把西沟的钢筋混凝土铁路桥改成拱圈式涵洞桥,在当时垒石头、填土方肯定比架桥省时省工啊。修改后的涵洞桥规划为高6米、宽6米的大涵洞,谁知施工队对涵洞再次压缩,最终建成了这个不足4米宽的小涵洞桥,如今却歪打正着成了黑陶小镇现成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难看出,最初的铁路桥设计充分考虑了雨季泄洪的问题。但是改变施工方案后,铁路涵洞的宽度被大幅缩减,其泻洪功能便大打折扣。1983年夏季,豫西北连降暴雨,山洪急流而下,狭窄的铁路涵洞泄洪不力,导致盆窑老村水位急涨,100多孔兼具居住和烧陶两大功能的窑洞被浸泡坍塌。乘着沁阳市第一批新农村规划的东风,村民们逐渐离开老村,在铁路以南拆旧窑、建新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但是传承千年的制陶业却在洪水过后一蹶不振,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耗时多、收益低的传统手工业支撑不了发家致富的梦想,村民们纷纷转行,仅剩三五户老窑工还在作坊里苦苦支撑,终是保留住了这一脉“陶乡窑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盆窑村的黑陶制作技艺重回大众视野,2009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盆窑村的年轻人开始返乡继承祖业,并不断研发新产品,黑陶产业终于起死回生,重新走上发展壮大之路。市、乡、村各级也积极筹措资金,对盆窑老村的部分窑洞进行修复重建,硬化广场、街道,设立黑陶博物馆、研学工坊,打造了远近闻名的盆窑黑陶小镇。村民,陶工,游客,每天人来人往,铁路涵洞成为连接盆窑老村与新村的通道,也便形成了“火车村中过”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