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与劳动人民文化宫

金湖丹霞美

<p class="ql-block"> 太庙(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旧时北京城“五坛八庙”之一,1950年5月1日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p><p class="ql-block"> 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 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三重围墙。墙内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享殿(前殿)、寝殿(中殿)、祧庙(后殿)。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期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28日,太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太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 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三重围墙,均为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墙内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享殿(前殿)、寝殿(中殿)、祧庙(后殿),在第一道红墙的西墙上有西向大门两座,南边的一座称太庙街门,北边的一座叫太庙右门,距故宫阙左门不远的东面为太庙西北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在第一重院内的东南角有牺牲所,此所的西侧建有六角井亭。天安门与端门之间,有东、西两庑各26间,东庑之中者为太庙门,坐东朝西。在第二重院墙内正门为三开间的琉璃砖门,左右各一门。过前琉璃门有玉带河,河上有七座单孔汉白玉石桥,称戟门桥,桥北有两座六角井亭。内院正门五间,原列有镀金、镀银铁戟120支,故又称戟门。戟门正北,即为享殿。寝殿在享殿的北面,祧庙位于二重院落的最北侧。在享殿、寝殿间有一红墙,墙上有中琉璃门五座,均为黄琉璃瓦歇山顶。祧庙后檐的两侧,各有随墙角门一座。其北为一狭长院落,构成太庙的第三重院墙。</p> <p class="ql-block">  主要游览景点,有戟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屋顶起翘平缓,檐下斗栱用材硕大。汉白玉绕栏须弥座,台阶九级,中饰丹陛。正门两侧各有一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旁门,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条,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享殿:整个太庙的主体建筑,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岁末祫祭的场所。后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但其规制和木石部分基本保持明代原构,所有构件均用极其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殿顶、天花、四柱、梁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特制的金砖。寝殿: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高21.95米。石露台与享殿相连,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平日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是“四孟”时享和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进行“告祭”的场所。祧庙: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 ,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1.99 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全殿自成院落,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以中国古代著名的编钟为原型重新设计,用现代科技于1999年11月制作完成并安放在太庙享殿的。中华和钟高3.8米,宽21米,重17吨,三层编钟共108个。上层34个纽钟,代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台湾;中层56个甬钟代表中国56个民族;下层18个鏄钟,中间16个代表中华民族的16个历史时期 ,两侧两个象征世界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重达320公斤的中央鏄钟上镌刻着江泽民主席题写的“中华和钟,万年永保”的鎏金铭文,并由江泽民主席于2000年1月1日上午在这里首先鸣响。中华和钟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双音编钟,已被列入基尼斯世界之最,被誉为“编钟之王”,堪称国之重宝。</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手植柏</p><p class="ql-block">此柏高13.5米,树干径围5.5米。枝叶繁茂,茁壮挺拔,独领群柏之首。相传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左祖右社”规制建成太庙以后,在此处亲手所植,以告慰先祖社稷安定,并抒发治国安邦之宏愿。</p><p class="ql-block">鹿形柏</p><p class="ql-block">此柏植于明代。从东北方向观看,其枝干树冠形如一梅花鹿,两个树洞,恰似嘴和眼,顾盼机警,奔驰跳跃,静中有动。太庙幽禁时,树旁原有灰鹤栖息,被视为松柏常青,鹿鹤同春的吉象。</p><p class="ql-block">树上柏</p><p class="ql-block">此柏在八米高的斜枝上长出,蔚为奇观。为清朝入主北京,天下大定后所生。座枝指向皇宫,寓清朝承袭明朝宫殿社稷根基稳固之意。</p><p class="ql-block">古柏林</p><p class="ql-block">古柏的树种为侧柏或桧柏,多为明代太庙初建时所植,少数为清代补种。树龄高者达五百年以上,低者亦三百年以上。近八百株古柏环绕太庙中心建筑群,与黄瓦红墙交相辉映,形成肃穆、清幽的环境。原宫禁时,林中成群灰鹤栖息,冬去春来,为城中野景。</p> <p class="ql-block">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曾是明、清两代皇室家庙,旧称太庙。是封建王朝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总建筑面积139650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颇具匠心,三层琉璃砖门、三层大殿、戟门、石桥南北排列在轴线上。再加上封闭的围墙、浓密的古柏,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耸峙在整个建筑群中心的是三座雄伟的宫殿。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是这组建筑群的中心。为首都职工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科技与人才交流的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嘉靖、万历和清顺治、乾隆年间曾多次修缮。总面积19.7万平方米,有三道红墙环绕,院内有古柏700多株。从琉璃门进入,前有七座汉白玉石桥,称为玉带桥。桥南两侧为神厨和神库,桥北东西各有六角琉璃井亭一座。戟门内的三重大殿是中心建筑。前殿称“享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 1924年,改为和平公园向公众开放。1931年由故宫博物院接管作为分院。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6日政务院决定将太庙拨给北京市作为劳动人民的文化活动场所。1950年4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太庙正式移交给北京市总工会,辟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宫名,1950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首都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