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中央红军突破重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来到了大渡河。离开赤水河后,我们尾随这条路线,也来到了大渡河。</p> <p class="ql-block"><b>(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渡口,“红军渡”三字系当年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将军所题)</b></p> <p class="ql-block"><b>(泸定县“泸定桥”三字乃当年康熙大帝御笔所题,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b></p> <p class="ql-block"> 大渡河,汹涌澎湃,怒涛震耳。它的源头在青海雪山,一路走来,由于沿途众多雪山慷慨的赐予,就使它变成了一条狂傲不羁的粗野河流,再加上两岸高山峡谷的严格管束,似乎使它满怀怨恨,不舍昼夜地以它震天的涛声咆哮着,企图冲开一切……</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学生时代,就读过课文,看过电影,背诵过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对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留下了深深地印象。在纪念红军长征90周年的日子里,我终于见到了气势磅礴的大渡河。</p> <p class="ql-block"><b>(下面我就说说发生在这条神奇大河上的神奇故事)</b></p> 安顺场 <p class="ql-block"> 层峦叠嶂的山峰,波涛汹涌的河水,宁静祥和的村庄,在这里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然而这里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大名鼎鼎的安顺场一点也不安顺,是它将翼王石达开的悲剧和红军强渡的胜利一同载入了史册。</p> <p class="ql-block"><b>(安顺场渡口遗址雕像,18勇士正忙碌着准备强渡大渡河)</b></p> <p class="ql-block"> 1935年的5月,刘伯承、聶荣臻率红一军团的红一团、干部团,一路走过彝族少数民族聚居区,顺利抵达大渡河的安顺场渡口,只找到了3只小船。红军总人数近3万人马。很明显,短时间内是无法将红军3万人马运过大渡河的。</p><p class="ql-block"> 当蒋介石知道此事后大喜过望,疯狂叫嚣:“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大渡河就是红军的覆灭之地!” 老蒋催促各路大军快速压进,他再次给红军布下了囗袋,他认为机会来了,等待红军的就是第二个石达开的覆灭命运。</p><p class="ql-block"> 原来,1863年,使太平军饮恨千载的故事就发生在安顺场。那年也是在5月,也是汛期,翼王石达开率领的人马也是3万。到达安顺场时,因为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被清军追兵围堵,全军覆没。天时地利人和,几乎跟今天红军的情况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难道历史的悲剧,将会在这一刻重新上演吗?大渡河涛声依旧,浑浊的河水滚滚不息,向我们述说着当年红军18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幕幕往事……</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聶荣臻率红一团,干部团一举攻克石棉县安顺场,先是获得了一只头部高翘的渡河木船。以营长孙继先为首的18勇士,分两批从滔高浪急的安顺场渡过。每批9人,勇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几位船工的奋力帮助下,快速冲向河的斜对岸。渡船原计划在水流的冲击下,到对面的尖石包上岸。结果渡船在大浪中就像一片小树叶,直接冲撞在一巨石上,好在木船没有被撞毁,然后又被冲向下游的国民党团部驻地。真是天意,那还藏有两只小船。第一船的9位勇士奋力冲杀,抢占并巩固了阵地。很快第二船的9位勇士也赶到了,18勇士为后援部队到来立下了头功。抢渡大渡河成功了,为红军开辟出一条逃生通道。</p> <p class="ql-block"><b>(安顺场,邓小平同志题词: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安顺场,江泽民同志题词: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b></p> <p class="ql-block"> 然而,红军的危机并未结束。因为,在红军手中仅有3只小船,每次运送的人很有限。红军3万人马。要想全部渡完,至少需要半个月。而国民党薛岳的10万大军马上就要追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b>(安顺场最初找到的就是这样一只小船,一次最多只能渡9人)</b></p> <p class="ql-block"><b>(安顺场渡口,许多船工舍命为红军战士强渡,红军战士、船工依依惜别)</b></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朱德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新的决策。毛泽东了解到,在安顺场上游约320里的地方,有一座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铁索桥,名叫泸定桥。只要占领了泸定桥,3万红军就有一线生机。当时刘伯承还有点顾虑,他认为,毛泽东这个提议想要实现很困难,泸定桥距此有300多里,而后面的敌军距离我军已经很近了,时间上恐怕来不及。 只见毛泽东指着地图大手一挥,表示事已至此,别无他法,我们只能一搏!之后,毛泽东下达了分兵渡河的命令。令刘伯承、聂荣臻率红一团、干部团从安顺场强渡过河,沿着河东岸北上。令黄开湘、杨成武率红四团,沿着河西岸北上。左右两支部队夹河而上,齐头并进,夺取泸定桥。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部队随后,迅速渡过泸定桥。</p> <p class="ql-block"><b> (安顺场18勇士花岗石雕像)</b></p> <p class="ql-block"><b>(今天的安顺场,建立了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公园)</b></p> 泸定桥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始建于康熙44年(公元1705年),这是一座横架于大渡河之上的铁索桥,距离大渡河河面有30多米高,桥身是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的。国民党军为了阻止红军从泸定桥过河,把桥上原有的桥板全部拆掉了,只剩下了13根铁索挂在那里。透过铁索往下望去,浑浊的河水波涛汹涌,连绵不绝,让人胆寒。</p> <p class="ql-block"><b>(泸定桥闻名遐迩,铁索高悬,浑浊的河水奔流不息,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它诉说着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故事)</b></p> <p class="ql-block"> 5月27日清晨,中央军委命令红四团,320里路必须在3天内赶至并夺取泸定桥。</p><p class="ql-block"> 这里所谓的路,有的是从绝壁上硬凿出来的栈道,有的是蜿蜒缠绕、忽髙忽低的羊肠小道。时令五月,山腰以下依然堆满积雪,寒气逼人。大渡河惊涛拍岸、令人目眩心惊,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掉入万丈深渊。</p> <p class="ql-block"><b> (飞夺泸定桥纪念碑雕塑)</b></p> <p class="ql-block"><b>(大渡河岸飞夺泸定桥勇士雕像,令人肃然起敬)</b></p> <p class="ql-block"> 飞夺泸定桥战斗打响了……“军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声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勇士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经过两小时的激战,红旗插上了泸定桥······” 这是小学课本里《飞夺泸定桥》课文中,关于1935年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过程的描写。22名红军战士在碗口粗的铁索链上,英勇地向着对岸的敌军一往无前发起进攻的英姿,铭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作为长征路上的一大经典战例,飞夺泸定桥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b>(纪念馆油画:22勇士冒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b></p> <p class="ql-block"><b>(作者在纪念馆内认真查阅资料)</b></p> 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的区别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这个问题有必要多说几句。确实有好多人,甚至是很多媒体都分不清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这两场战斗,常常混为一谈或张冠李戴。分不清不奇怪,因为它们二者实在是太像了。</p><p class="ql-block"> 首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战斗都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而且都是为了快速渡过大渡河。</p><p class="ql-block"> 其次,它们又有三个不同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战斗的地点不同。强渡大渡河的安顺场是在四川省石棉县;而飞夺泸定桥是在四川省泸定县。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县,但是这两个县都在大渡河的沿线,前后距离也就三百来里路,一不小心就弄混了。</p><p class="ql-block"> 二是战斗的时间不同。两场战斗前后差不了几天,几乎是同时进行的。1935年5月24日刘伯承、聶荣臻率红一团、干部团在石棉县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因为3只小船根本不能在短时间内渡过3万人马,国民党的追兵就要到了。于是5月27日军委又下达死命令给红四团,要他们三天内拿下泸定桥。英雄的红四团于5月29日成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在前,飞夺泸定桥在后,时间上前后相差5天。</p><p class="ql-block"> 三是战斗的方式不同。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是红军战士乘船强渡过去的,而飞夺泸定桥是红军战士从13根光溜溜地铁索上爬过去的。</p> <p class="ql-block"><b>(泸定桥十三根铁索寒气逼人)</b></p> <p class="ql-block"> 其三,我们再说这支神奇部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参加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的部队都是红一军团下属的一个团。前者是红一团,后者是红四团,而且它们的主要领导都姓杨。前者叫杨得志,后者叫杨成武。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是红一团团长杨得志,飞夺泸定桥的是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因为红一团的政委黎林和红四团的团长黄开湘,在长征到达延安的前后,相继病逝了。所以后来一提强渡大渡河,人们只说杨得志。一提到飞夺泸定桥的,人们只说杨成武。</p> <p class="ql-block"><b>(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时,杨成武将军来到泸定桥,手摸着碗口粗的铁索百感交集,呼喊着:二十二个勇士,二十二个战友啊!你们都在哪里啊?”)</b></p> <p class="ql-block"><b>(长征到延安时的红一团团长杨得志。美国作家斯诺在延安采访时所攝)</b></p> <p class="ql-block"> 其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产生的英雄人数不同。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是18勇士。在众多的历史资料中记载是17勇士,这也是对的。1981年杨得志将军回忆说:“当年我是红一团团长,我把组织强渡大渡河敢死队的任务交给一营长孙继先,由孙继先选定了17人。所以事后很多文件报刊也就报导17人。其实孙继先也是突击队其中一人,而他却从来不提自己。当时渡河第一船9人,由连长熊尚林带队。第二船9人,由孙继先带队。难道这不是18人吗?”杨得志将军这么一说,强渡大渡河勇士是18人从此定调了,当然历史上曾说的17勇士也没错。值得欣慰的是18勇士的姓名都在。</p> <p class="ql-block"><b>(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宁夏与强渡大渡河勇士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再说飞夺泸定桥是22勇士。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初建之时,在大道旁竖立了22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 位夺桥勇士。然而走近观看,却只能在 5 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 3人根据照片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其他勇士都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b>(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广场22根红色花岗岩石柱,代表着22名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勇士李友林)</b></p> <p class="ql-block"><b> (勇士刘金山)</b></p> <p class="ql-block"><b> (勇士刘梓华)</b></p> <p class="ql-block"> 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放弃对22个勇士的寻找。泸定县原人大主任王永模的成果是最大的。在他的主持和呼吁之下,国内许多媒体和红色网站都热情参与了寻找勇士的行动。2007 年,在上海、南昌新发现了两名勇士。他们是特等机枪手赵长发、战士杨田铭。</p><p class="ql-block"> 令我想不到的是,在我写这篇文稿,认真查阅资料时才知道,原来新发现的杨田铭勇士,他的女儿杨党燕曾是我一个部队的战友。杨党燕大姐转业后在上海工作,是她看到了红色网站的寻呼,给王永模主任打电话说:“我父亲杨田铭是飞夺泸定桥 22 勇士中活下来的 勇士之一。”根据杨田铭勇士生前回忆录中的描述,又确认了另一位勇士,特等机枪手赵长发。</p><p class="ql-block"> 党燕大姐,您有一位英雄的父亲,这是您的骄傲!也是您战友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目前已经知晓了12位勇士的名字。寻找工作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 如今九十个春秋过去了,抢渡大渡河的18勇士和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都已化作了不朽的金星,与日月同辉。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p> <p class="ql-block"><b>(泸定县人民纪念飞夺泸定桥红四团团长黄开湘,如今把县城主干道命名为开湘路。)</b></p> <p class="ql-block"><b>(今天的泸定县百姓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在泸定桥广场,每天傍晚都能看到载歌载舞的各族人民群众)</b></p> <p class="ql-block"><b>(傍晚泸定河畔驻地群众自娱自乐,悠然自得)</b></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成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全部渡过大渡河后,毛泽东对指战员们说,我们的行动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是太平军,我和朱德也不是"石达开第二",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p> <p class="ql-block"><b> (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摘录)</b></p> <p class="ql-block"><b> (取自电视剧《长征》镜头)</b></p> <p class="ql-block"> 许多老前辈回忆当年情景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刘伯承、聂荣臻走到了铁索桥中央,杨成武、黄开湘向领导报告,22勇士中有4名勇士爬铁索桥冲锋时中弹掉入大渡河牺牲了。毛泽东手扶碗口粗的铁索桥栏,再一次望着滔滔南去的河水,长长地慨叹了一声……此时,他们的身边一队队红军战士面带胜利的喜悦,正快速地走过铁索桥。中央红军终于跳出重围,马上就要同四方面军会师了。看到这些回忆,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中的那两句:</p><p class="ql-block"> <b>大渡桥横铁索寒。</b></p><p class="ql-block"><b> 三军过后尽开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少量照片来自网络,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不当请及时告知,马上删除。谢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景熟熟</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9月于福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