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墨舞富春

鹤乡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千里江山图》局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富春山居图》局部</b></p> <p class="ql-block">  宋代《千里江山图》长卷、青绿;元代《富春山居图》长卷、水墨。宋代与元代是中国山水绘画艺术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18岁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80岁时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一少一老创作的两幅画作皆列入十大传世名画中。 </p><p class="ql-block">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代表了北宋院体青绿山水颠峰之作;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代表了元代水墨文人山水画的典范之作。两幅作品在绘画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两幅作品以长卷形式呈现,从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方面都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美学精神和审美追求。因时代风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千里江山图》局部</b></p> <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用桑蚕丝来做画布。十八岁青年王希孟大笔一挥,直接在这幅画里叠了五层珍贵的矿物质颜料。</p><p class="ql-block"> 首先第一遍是线稿打底,然后赭石上色,再然后是大面积的孔雀石上了两遍,最后是珍贵的石青。图上小小的渔夫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用上等的砗磲(海洋珍贵的贝壳,中国传统绘画颜料“白”的原料特指为砗磲),反复研磨后上的色。也只有这些堪比黄金的矿物质颜料,才能够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致,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此画作</span>经名家考证《千里江山图》的主要取景地是庐山和鄱阳湖,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千里江山图》局部</b></p> <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也是属于他的“千古绝唱”。<b>“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b>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在史籍中寻不见《千里江山图》作者的只言片语,只有翻开画卷时的一个跋文,透露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的简单履历。</p><p class="ql-block"> 跋文如此写道:“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p><p class="ql-block"> 跋文出自当朝宰相蔡京之手,根据他的跋文可知,王希孟少时是画学的学生,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王希孟喜欢画画,就几次做画献给宋徽宗,刚开始手法稚嫩,皇上不是太满意,不过徽宗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才,特别收为徒弟,亲自指点教授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span>进献皇帝,时年仅十八岁。宋徽宗看后赞赏不已,后将画赐给宠臣蔡京。</p><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生机盎然,这是气象万千,磅礴澎湃的大宋。王希孟则凭借《千里江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年仅十八岁。惜年寿不永,20余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青年才俊。</span>但谁又曾想?“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一朝国破山河凋零,这幅《千里江山图》竟成了永远愈合不了的梦,从此山河只在梦中,千年一叹!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千里江山图》视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富春山居图》局部</b></p> <p class="ql-block">  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这幅长卷不仅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引领着无数观者走进那片既真实又梦幻的富春山水之间。</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亘古第一画”,是中国最早的一幅禅宗山水画,它的知名度与《清明上河图》齐名,一直备受世人关注,<span style="font-size:18px;">属国宝级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富春山居图》</span>后来被烧成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定名为《剩山图》,现藏于浙江博物馆。后半卷称《无用师卷》,以无用师的名字而命名。《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b></p> <p class="ql-block">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富春山居图》是其79岁时开始创作,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约于82岁时完成的一幅作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富春山居图》</span>为横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以苍润精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span style="font-size:18px;">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图中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span></p><p class="ql-block"> 清初顺治年间画传到了吴洪裕<b style="font-size:15px;">(明万历四十三年举人,入清后隐逸不出。)</b><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中</span>,他爱之深切,死时也要用它陪葬。因怕后人在其死后不照办,于弥留之际,点火焚烧《富春山居图》,幸好被其侄子抢下,但已烧成两段。从此,《富春山居图》变为《无用师卷》与《剩山图》两部分。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b></p> <p class="ql-block">  富春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是一处山与水完美结合的风景佳处,景色优美,东汉名士严光<b style="font-size:15px;">(字子陵)</b>在此隐居。后世人称富春山为“严陵山”,又称其富春江垂钓处为“严陵濑”,其垂钓蹲坐之石为“严子陵钓台”。 </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前临富春江 ,山下有滩称严陵濑 ,为汉隐士严光游钓处。山腰有二磐石,称东西二钓台,各高百余米,巍然对峙 ,耸立江湄。东称严子陵钓台 ,西为宋处士谢翱哭文天祥处。</p><p class="ql-block">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记载:严光“乃耕于富春山 ,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富阳古为富春县,因东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为避简文帝生母宣太后郑阿春讳,更名富阳,富阳之名始于此。唐李白《古风》之 十二 :“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富春山居图》局部</b></p> <p class="ql-block">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对人生态度的表达,对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图》寓意: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之痛化为水墨长卷,把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一个简单自己。</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图》从文化意象的角度来说,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体现了以严子陵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黄公望希望通过他的艺术安顿严子陵的生命,也让严子陵的生命成为富春江文化意象的一部分。<b style="font-size:15px;">(注: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富春山居图》全卷欣赏</b></p> <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是两个天才画家的传奇人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交叠”</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希孟是北宋人,黄公望是元朝人,相隔了170多年。他们的“邂逅”,</span>不仅是两幅画作的交融,更是两位艺术家灵魂的碰撞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振。</span></p><p class="ql-block"> 王希孟18岁名动天下,黄公望80岁穷困潦倒。王希孟为天子赏识,成为皇家书画院首席弟子,得帝亲传,18岁时创作的《千里江山图》而名垂千古。黄公望则怀才不遇,50岁才做到一个小吏,不料受上司牵连身陷囹圄,仕途失意,一度入道,后又想去学画却被拒绝,干脆自学。提笔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的那一年,他正好80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千里江山图》 局部</b></p> <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如王希孟的璀璨星辰,一画成名,照耀千古。这幅山水画宛如一曲宋代的绝唱,展现了山河的辽阔与壮美。而《富春山居图》则是黄公望的艺术巅峰,它代表着浙派绘画的至高境界,宛如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p><p class="ql-block"> 王希孟,这位年仅十八岁的天才,少年入皇宫习画,受宋徽宗亲传,一出手便惊艳了世人,以《千里江山图》奠定了自己在绘画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才华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 黄公望,这位八十五岁高龄的艺术巨匠,历经牢狱之灾、后入道、卖字画度日,一生漂泊无依,却在人生的暮年完成了《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绝世之作。他的人生谢幕如同落日余晖,壮美而绚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千里江山图》 局部</b></p> <p class="ql-block">  人生若遇低谷,当观《千里江山图》,感受王希孟的青春热血,那绚烂的色彩、奔放的气息、一往无前的勇气,皆是对生命的热烈赞歌。而人生若遇迷茫,当观《富春山居图》,品味黄公望的坚韧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王希孟十八岁亦能创造不朽传奇,黄公望八十岁时,终于站在了人生的艺术高峰。十八岁有十八岁的灿烂,八十岁有八十岁的辉煌。无论何时,只要心怀梦想,砥砺前行,皆能书写人生的不朽传奇。观赏这两幅画作,不仅是欣赏“青绿水墨”艺术之美,更是领悟人生之智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青绿水墨交相辉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