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桃村土地的变迁(一.土地私有)</span></p><p class="ql-block"> 每隔几天我都会回老家下桃花吐看看,住几天。越来越发现,眷恋家乡的土地越来越浓。思念那回不去的童年,还有曾经陪伴我长大的亲人,思念那家乡的土地和满村的烟火气。少年时我们期待远方,成年后期待家乡的炊烟袅袅和土地对我们的哺育抚养。吃着下桃花吐村土地生长的饭菜,就会明白:最幸福的样子莫过于柴米油盐,人间烟火,老屋还在,土地肥沃。无论走多远,家乡永远是我们心灵最美的地方,无论年纪多大,家乡土地永远是我们根。</p><p class="ql-block">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活命的本。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对家乡这片土地爱的这么深沉?我可以告诉他,因为我的根深扎在这片土地,这里有埋葬祖辈们的坟茔,还有那倔强的坚守在这块土地上面守护着、改变着他的生生不息繁衍着的不朽的灵魂。下桃花吐村四周,均为开阔平展的肥田沃土。村东土地是坡地,沟错相接,水平梯田,块块丰腴。村西的地被桃花山洪水冲刷成五、六条沟,每块地下边是修筑平整梯田,上边栽植遍山坡大遍杏和树;村北平地相连、广阔无限、平而舒展,土地肥沃,占全村土地50%还多,几乎无一不是好地。世世代代被邻村上下称为“米粮川”,艳羡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从小在下桃花吐长大,在土地上流过汗,<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筑过梯田,扶梨种过地,用锄头除过草,拿镰刀收割过庄稼,在下桃的</span>土地里扎过根,具有农民那种正直和淳朴,又具有土地那种扎实和奉献。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是父辈的写照,是与土地为伴,在土地上耕种五谷杂粮,肥沃了土地,养活了自己和下一代,承托着我们向前进步。家乡每一块土地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我们成长的足迹,记录着我们耕耘的脚印,温暖如初,这一切仿佛都在昨天,却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家乡是疲惫的解药,看得见下桃花吐的地,望得见桃花山,是下桃花吐人最治愈的地方,胜过所有风景!小时候总嫌弃家乡苍老破旧,土地脊薄,可是家乡从未嫌弃我们年幼无知,长大后总埋怨家乡贫穷落后,可家乡从未埋怨我们的漠不关心!</p> <p class="ql-block"> 我家乡的桃花山(911.9米)孤峰高耸,立于大凌河沿岸平原上,其轮廓略呈半圆形,因山的外表裸露着许多火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赤黑色岩石,从山的东部看桃花山恰如一口大黑锅扣在平地上,因此蒙古人称此山为哈拉桃花山,即黑锅山之意。今天人们简称此山为桃花山,实际上是人们把蒙古语“哈拉”省去,并把“桃花”(锅)和汉语“山”结合起来称呼的。清朝乾隆时期塔子沟厅理事通判哈达清格著《塔子沟纪略》「由于桃花山孤峰高耸,成为这一带著名的地理特点,于是蒙古人又把山下的居住地称为哈拉桃花图,直译为有黑锅的地方,实际上是有黑锅山的地方。哈拉桃花图简称桃花图,今称桃花吐」</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人们用“哈拉桃花”来命名山和山下的村庄,今凤凰山顶有一口铸于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铁钟,在捐款铸钟者的名单中有“桃兔户”和“陶兔户”,“桃兔户”和“陶兔户”应为桃(陶)花兔住户之意。可见在清初时桃花吐称桃(陶)花兔。在朝阳市广播局工作的姜国生先生(原藉李家窝铺村)曾撰文说,“文革”期间,他曾在桃花山下的一座庙中发现一块石碑,上有“陶化土”地名,显然“陶化土”是桃花吐的谐音。1931年编修的《朝阳县志》称“桃花吐”。</p><p class="ql-block"> 据父辈讲那时黑鍋山山上山下是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大多是松树,有红松、油松,山上林中野曾出没。黑鍋山下哈拉桃花图的东边有条从梨树沟发源流经大凌河,无论春夏秋冬昼夜不停地流着。从西北而来,奔东南而去,那生生不息的流水,给锅底山下的陶皋吐平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大河流域的大洼地都是沼泽,布滿大大小小的水泡子或池塘,一眼望不到边。平原大洼无法种植农作物,后来,朝鲜人来到哈拉桃花图,看中平原大洼适合种植水稻,在哈拉桃花图北边的房申地落脚安家,形成一个鲜族人的小村庄,以种植水稻为生。随着社会发展,气候变化,桃花图平原大洼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演变成了旱田,朝鲜人陆续搬走,房申地村庄成了废墟。在我小时候在地里干活,有时还挖出鲜族人生活用品,一些缸缸罐罐等。</p><p class="ql-block"> 纵观哈拉桃花图全貌这里有山有水,土地广阔,人烟稀少,正如关里人传说关东地区黑土地肥的流油,棒打狍子瓢勺鱼。山东“闯关东”移民来到此地,看中是理想的地方,更适合居住。就决定在哈拉桃花图落下肩上的担子,落脚安家。后来,闯关东的汉人多起来,来这里定居,把地名直接译成“桃花吐”,黑锅山也译成桃花山。</p><p class="ql-block"> 那时,蒙族游牧人在桃花图地区人口逐渐繁衍后,巳放牧为主,在桃花图(下桃花吐村)村东山坡和西山坡的土地上种植庄稼。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大量闯关东移民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发展农业,牧地渐少,耕地日增,使昔日一望无际的草地只剩下不连片的孤岛。使一部分蒙古族牧民濒临破产,迫使他们不得不将游牧生产,开始开垦草地,粗放经营,种植糜、黍等早熟农作物,以解决人食和畜料的困难。因蒙古人耕种田地不需交纳地租和押荒银,虽耕作粗放,但实际收益仍高于闯关东的汉族人。桃花图的蒙民贵族、上层喇嘛及部分游牧民将其占有支配权的土地、牧场或户口地据为私有,并从事招租放垦而获取租银、租粮。从而使其由蒙民贵族的地位转变为地主或小土地经营者,具有土地支配权。伴随着畜牧业自然经济向农业经济的发展转化,其桃花吐的土地支配权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 “汉人租蒙地,蒙人吃汉租”。吐默特旗这里地广人稀,蒙族贵人拥有大片土地,自已不种,租种给别人。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移民都需要租佃蒙古贵族的土地耕种,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存。逃荒闯关东过来的移民除了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全部剩余生产物都被蒙古贵族无偿占有,这叫做地租。蒙族旗人为了获利,开始出租典卖田地,“闯关东”移民以租典买蒙族旗人的田地。</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先范有财 “闯关东”从山东莱州府潍县范家庄一路漂泊,来到热河省(辽宁)朝阳县吐默特旗哈拉桃花图。落脚安家,租种土地,后用交租金典买土地。现保存的一张张地契文书留下生命的痕迹 。 那时用汉字和蒙文两种文字写的清朝同治二年范成泰(“闯关东”移民范有财长子)倒买地契文书:</p><p class="ql-block">立当租契人木木林甲卜因無钱使用,今将所吃范成泰东溝地租于壹千,情愿将此租当典本地户名下,收吃九年為滿,言明当價壹千八佰文,其于当日交足不欠,恐口無憑,立当租契存证。 </p><p class="ql-block"> 说合代字人:成準昇、桑吉 </p><p class="ql-block"> 同治二年十一月初六日</p><p class="ql-block"> 现今我家还保存当年高祖范成太(“闯关东”移民范有财长子)以租典买旗人白代、朝代的地契文书。当时地契标明允许开垦土地,用蒙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是这样记载的:</p><p class="ql-block">立卖契人白代、朝代因为無钱使用今将西莫古山地一段八天,情愿烦人说情,愿賣與范成太名下耕種,永遠为業,上有生荒许开许種许安阴阳二宅,种树穿井,今同仲人言明賣價钱二拾吊正。恐後無憑,立字为证,其当面交足不欠。東至成束未,西至山边,南至溝,北至毛闹海,四至分明,各无返悔。</p><p class="ql-block"> 说合人:哈得家卜 </p><p class="ql-block"> 代字人:那四郎、成準陞 </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叁年十月廿四日</p><p class="ql-block"> 那时,下桃花吐的土地,分布在东山坡(东梁下桃花吐大河以东),还有西山坡(桃花山下桃花吐大河以西),桃花吐北边是东北大洼,到处是沼泽水草、池溏水溪。人们主要耕种东山坡和西山坡的土地,同治二年木木林甲卜把东沟地租典范成泰,道光十叁年白代朝代把西山坡莫古山下地倒卖范成泰,允许开垦荒地。“闯关东”移民用山东人的勤劳和智慧开垦土地,主要依靠简单的工具和人力,一点点地清除杂草、树木等,将土地开辟出来,用从山东老家带来的农业技术包括耕作方法、农作物种植技巧、农具使用等方面的经验,辛勤耕作,在荒凉的土地上种出好庄稼,粮食产量增加了,生活稳定下来。</p><p class="ql-block"> 闯关东移民租蒙人的土地开荒展沿,不需要任何官方程序,也不需要缴纳银钱担保,只需与有地的蒙古人达成协议便可开垦,将地租交给放租土地的蒙古人,这样蒙族人放租收到易得利益,愿意把地租出去。几经社会动荡,岁月更替,下桃花吐的土地掌握在几家地主富农手中,占有了大量土地,多数农户则有少量的薄地或山地,农民则不得不以交租为条件,从地主那里租来土地耕种,这样,地主可凭借土地所有权,让多数农民交纳地租,造成了下桃村农户的贫富不均。</p> <p class="ql-block"> 据村内老人回忆说,北票在1947年12月29日全境解放,1948年1月成立了北票县,土默特中旗联合政府,隶属辽西省。下桃花吐村解放后隶属北票县第十区,北票县第十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向桃花吐区下桃花吐村派遣了土改工作组。在工作组的指导下,建立了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农民协会,作为土改执行机关,一切权力归农会。那年冬天,雪下的特别大,天气寒冷极了。农会和工作组经常召集大会小会,遍及家家户户,大人、孩子(儿童团)都参加。调查摸清每户的情况,特别是地主的土地、财产,追查隐藏的财产。组织农民与地主斗争,在下桃花吐村南头的庙外镇压了地主。农会镇压地主,低头认罪,还彻底清算地主的土地、房产、农具、家具、牲蓄等财物。清算的财物留给他们一些必需生活物资外,其余部分沒收,汇聚到当地农会办公处,农委会指派范青年造册登记,还设专人保管。</p><p class="ql-block"> 当时土改工作组和农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对每家每户每人划分阶级成分(家庭成分)。那时按土改政策在农村家庭成分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四种。 阶级成分划分后,工作组和农会根据阶级成分,把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分配给贫农雇农,并当众把地契销毁,把没收的财物也分配给农民(主要雇农)。进行土地改革,是根据“彻底消灭地主阶级,满足贫雇,发展生产”的原则,通过田亩定级、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自报公议等一系列工作,平均合理分配了土地,下桃花吐村的土改基本完成。</p><p class="ql-block"> 对于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更是值得铭记,那时我家划分为贫农,父亲(范青林)按土改政策分得了土地。拿到了上面印有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像,还盖了省政府鲜红大印的《土地证》,土地证上填写我家那时六口人,(父亲范青林、母亲范刘氏、奶奶范宋氏、二爷爷范文山、大哥范玉文、次女范小女)共分得土地十六亩四分地,其中山地有叁亩,在二道沟上莫古山下。土地证还填写了发证时间: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三月二十四日由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发了《土地执照》,是辽西省北票县地字第五0一一号。当时,下桃村民领到《土地执照》时,大家都晓得:这回是铁板钉钉,土地终于是自己的了。</p><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的村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让下桃村民可以种植自己需要的作物,“风披宿雾、露洗初阳”,辛苦的劳累,辛勤耕种。有些农户土改时分到了一些牲畜和农具,这些生产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耕种土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每年打的粮食也多了,收获的粮食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下桃村民们欢天喜地给人民政府交公粮,并积极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抗美援朝和国家建设。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日子过的很红火,生活逐渐好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土地改革是党领导下的一项伟大事业,旨在解放农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1956年在下桃花吐村成立了初级社,农民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土地所有权仍归农民,土地使用权归集体。到1958年下桃花吐村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改分的土地都归集体所有,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