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啊,上学!

一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学啊,上学 </p><p class="ql-block"> 金秋九月,又是一年开学季。上学问题再成热议。其实,上学问题与教育问题历来是各种矛盾交织、争议颇多的问题,备受百姓关注。</p><p class="ql-block"> 上学与教育需要由学校来完成。学校则牵涉办学、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学、管理、生活、以及关联的费用等一系列问题,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一、出资与办学。从早期的个人出资办“私塾”到民间集资、或当地政府出资、或民间与政府共同出资合办“学堂”、“学校”、“学院”等,出资方式决定了学校的属性,学校是民办?还是公办?还是公民合办?一直以来都在交替中变换,在变换中发展。</p><p class="ql-block"> 二、分布与数量。学校是逐步从私人家庭(私塾)到走向社会的。从早期的三五十里无学校(完小),到后来的村村有小学、乡镇与公社有初中(有的公社还有社办高中)、县有高中、地区有专科。再到当下的部分村无小学、乡镇无初中、县少高中(有的仅有一所)。省、市(地区级)到处是学校,而且是从小学到大学一应俱全。学校的地点分布与数量,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着增与减。</p><p class="ql-block"> 三、教师及身份。教师是由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人士来担任的。而其身份也无非是个体(如私塾先生、教书匠)、民办教师、公办教师、代课教师、聘用教师,编制内教师与编制外教师的区别,并且在交叉中存在,在存在中互补。</p><p class="ql-block"> 四、课程的设置。从单一的语文,到语文和算术,到语文、数学、外语、放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等十几门,从单一的汉语到俄语、英语、多语种选学,课程之增减、课本之变化更是日新月异、让人眼花瞭乱。</p><p class="ql-block"> 五、学习的费用。从起初的教学、生活等所涉费用全部自费,到学费半免或全免、助学金、奖学金、再到全收费、高学费交叠并存。还有书本费、管理费、电教费、补课费、班费以及住宿费、采暖费、卫生费等等,教育的费用一直在变化中,让人应接不暇。</p><p class="ql-block"> 六、学生来源。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好象生源不是问题,学校才是问题。从历史地看,历来都有“有学生无学校、有学校无学生”问题,二者互为矛盾?互相作用又互相纠缠,可谓学生是学校的依靠,成也生源、败也生源,历来如此。</p><p class="ql-block"> 对教育的探索与改变,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几十年来,经历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德智体全面发展”,“半工半读”、“万人争上独木桥(考大学难)”,更经历着在上学与教育面前的“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教育产业化”引导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依在萦绕。在应试教育、过度教育仍在延续,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浪费着家长的钱财与学子们的青春面前,在城市化进程中学校、学生向城市集中导致“村无小学、乡镇无初中、县少高中”而几里、几十里、百里、千里求学面前,在拼尽全力供上学、“贷款上学”到承担不起学费“放弃上学”并存的多元化面前,一切的一切又该怎样去诠释?</p><p class="ql-block"> 由此,人们不禁在问:上学、教育目的是什么? </p><p class="ql-block"> 先说上学。由于学校的分布与学校的教学的质量问题,更多的家长愿意给孩子找一所大众口中好一点的学校,而我国的上学实行的又是“就近制”与“划片制”,近的、片内的不一定有好的学校。故而,许多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借读之路。借读往往伴随着托人、找关系、找学校、投资金等一系列问题,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借读流产。因而求学需要家长投入很长很长的时间、很多很多的精力、很可观的人情与资金。大多数的家长少则给介绍人支付一定介绍费、然后进入学校正常缴纳学杂费等。更多的家长还是在向学校缴纳高于正常学杂费的同时再缴纳高昂的借读费。如此,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高考时,学习好一点的顺利升入大学,再好一些的续读研究生,差一点的转而上专科或职业学校等继续上学,直到拿到毕业证,然后步入社会、进行就业。</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目的,高大上地讲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未来。现实地讲:上学受教育终归还是为了就业,为了好就业、就好业,为了让将来的生活更好一些。但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却是: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多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大学“毕业即失业”早已不是新鲜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早已成了国家的难题。一个孩子,从开始上幼儿园、读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几年,投入学校的资金几十万,结果却是无业、就不了业、无经济收入,到了二十几岁大学毕业了父母还的再继续养着。由此,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更是如乱麻一堆,不理不行、若理还难、理而难缠。 </p><p class="ql-block"> 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一些现象,年轻的高学历的人行动力差、眼高手低、体能不行、啃老、不愿从事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不足)、少婚少子,等等等等,都与当下的教育分割不开。长此下去,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富强与发展的速度。</p><p class="ql-block"> 教育承担着为国为民之责,应当归其本位,彻底改革“虚”与“浮”的问题。从社会需要与个人职业规划需用等角度去搞教育、搞教学、引导上学。应该从上学到教学施行“所有适龄者,低年级普及学(基本知识)、高年级(压缩课程到三至五门)精学、大学生(相对少数)深学、硕士博士专而研学”。尽早结束过度上学(从三四岁到二十好几岁)、过度教育(课程太多太重又不适用),还孩子快乐,还家长轻松,还社会正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