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敬民(白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故里·景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1881-1936)</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绍兴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是鲁迅诞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绍兴鲁迅故里有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土谷祠、长庆寺、鲁迅笔下风情园、绍兴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遗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故里景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故里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8年1月,鲁迅故居(含三味书屋、周家老台门)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绍兴鲁迅纪念馆获批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1997年,被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鲁迅故里被评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2年,鲁迅故里作为“鲁迅故里·沈园景区”组成部分,被确认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鲁迅故里也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恰逢鲁迅先生诞辰143周年,在前段时间参现鲁迅故里的基础上,结合查阅的资料,经整理后对相关情况作一简要介绍。</p> 鲁迅祖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台门是绍兴建筑所特有的名称,起初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现在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台门类似北京的四合院,但以前四合院一般就住着一户人家,坐落和规模代表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台门里面住着一脉相承的多户人家,秉承着先人遗训,更能体现一个家族的精神。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系周家七世祖周绍鹏购得绍兴城内覆盆桥赵氏住宅,经过大规模的改建,成为颇具规模的台门宅院。从此,覆盆桥周氏在老台门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后来周氏房族由于嗣续繁衍,生齿激增,老台门房屋已不敷使用,清朝嘉庆年间周家在老台门以南、以西各购建住宅一所,称之为过桥台门和新台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家老台门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家老台门平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鸟瞰周家老台门(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家老台门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南面寿家台门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周家老台门共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占地3000多平米,是绍兴城内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新中国成立后,老台门被国家收购,拨款加以修葺,先后曾为绍兴图书馆、民俗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处所用。现在老台门又恢复了旧日样貌,里面的陈列是以周家老台门的建筑格局为基础,依照周家鼎盛时期为背景,融合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展示了清代绍兴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门厅上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翰林”匾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家老台门共有四进,第一进为门厅,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为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据说头门檐下隶书匾额“鲁迅祖居”为著名书法家鲍贤伦题写。头门之后便是仪门,两侧各有耳房,仪门上方高悬蓝底金字“翰林”扁额,匾额的两旁各有一行泥金小楷:“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和“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周氏家族四百多年历史当中,曾经出过四个举人,他们当中唯有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考中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周氏一门莫大的荣誉,因此周氏家族在绍兴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现在参观鲁迅祖居的入口并不在这里,而是从东面的游客中心进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德寿堂(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德寿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台门的第二进是客厅,绍兴当地叫“大堂前”,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客厅与门厅之间有一个天井。客厅高悬“德寿堂”匾额。德寿堂原名“宁寿堂”,清道光帝时为避皇帝“旻宁”名讳,改为德寿堂,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中堂悬挂寿星画,两侧对联:“福禄欢喜长生无极;仁爱笃厚积善有征。”中堂两侧木柱有楹联:“身无半文,心通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楹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侧挂山水国画等书画作品。</span>客厅正中摆放红木八仙桌、长案台几以及太师椅。“德寿堂”系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香火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佛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餐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人书画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人房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台门的第三进是香火堂,是周家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儒家以孝为本,逢年过节堂上悬挂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设五事(火烛、香炉之类),置祭品,五代以内的周家老少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香火堂中现在挂着的是周家七世祖周绍鹏的画像,画像上方悬“德祉永馨”匾额,意为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两壁挂有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其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鲁迅先生出生在周家新台门,以后也一直在新台门生活,平时很少来祖居,只有在家里祭祖或操办大事等特殊的日子来这里。香火堂东侧设有佛堂和餐厅,佛堂是周家拜佛祈福的场所,墙面挂有盘若波罗蜜多心经;佛堂往里是餐厅,墙面挂有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和清代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两幅字画。西侧依次是主人书画室、卧室,卧室墙面挂有寿字画卷,画室也挂有字画。堂前也设有天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座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堂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家老台门的第四进也就是最后一进为楼房,亦称座楼,为五间楼屋,座楼前与前面其它几进同样设有天井。座楼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座楼中间的后堂前(也有称为小堂前)是周家平时会客的地方,中堂挂有山水国画,两侧对联是:“石上珍禽夸锦绣;枝头丽蕊斗芳菲。”堂内有红木大圆桌、圆凳、太师椅、八仙桌、长台案等,每件家具做工精细,工艺考究,雕刻精致、精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琴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闺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绣房内的七巧玲珑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沐浴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座楼后堂前的东侧是一间书房。西侧依次为琴室(这一间也有可能是在书房东侧)、闺房、绣房和沐浴室。清朝、民国时期,大户人家对女子的要求非常高,要将其培养成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素质的女子,所以一有时间就要弹琴、看书。闺房里的那张床非常豪华,每一片都是用整块红木雕刻而成;绣房里的桌子也很特别,称为七巧玲珑桌,可以像七巧板一样组合成各种形状。这几个房间原来应该都是在楼上,为便于游客参观特地布设在楼下展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堂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少主房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幼童房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藏书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少主书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厢房坐西朝东共七间,主要是周家晚辈的生活区,这里设有西堂前,是少主会客的地方。西堂前往北依次是少主房间、幼童房间、藏书室、少主书房。少主房间的床是八角大床,红木镶金,非常豪华。少主书房相对比较简洁,藏书室中间据说原来有用来放书卷国画的长箱子,现在只有靠墙的两排书柜等。幼童房设施齐全,有床、衣柜、桌、凳以及木箱等,尤其是房间里还有火桶,幼儿可以在里面站立,既安全又暖和,另外还有烘尿布的火盆,那张高脚凳就是现在的“宝宝椅”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贮藏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典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堂前南侧,就是周家的贮藏室和典库。贮藏室用来堆放日常用品、杂物等,木板里面是谷仓,前面的大竹筐也是盛稻谷用的。贮藏室里有地窑,入口就在照片前面正中间那个位置。绍兴地区有一个古老的习俗,那就是在女儿出生时,父亲会酿制一坛酒密封埋入地下(实际上就是储存在这种地窑里而不是真正埋在泥土中),等到女儿出嫁时再取出来宴请宾客,这坛酒就被称为“女儿红”。周家最有钱的时候开了十多家当铺,贵重的典当物并不是放在当铺而是存在家里,因而家中设有典库,典库中也设有地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厨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宴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箱房再往南,一、二进之间的箱房是厨房。周家老台门的厨房非常大,也非常讲究,中间那张八仙桌子是佣人们吃饭的地方。厨房大灶叫做三眼大灶,三口大锅之间有四个小圆锅叫做汤锅。汤锅可充分利用大锅的余火,饭菜烧好了,汤锅里的水也热了,用来温酒、洗漱等,起到一个节约能源的作用。大灶旁边有一口小灶(照片中间靠墙那个白色拱形的台子),是逢年过节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时烧饭做点心的地方,绍兴所说的开小灶就是这样来的。离厨房不远,有家宴厅,装饰古色古香,这里是周家招待宴请客人用餐的地方。厅内有松鹤图,两侧对联:“昌黎蓄道德能文章,汾阳大富贵亦寿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井里的假山、盆景和石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家老台门从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两侧,均建有对称的厢房、楼房(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但去参观时没见到东箱房开放),各房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以避日晒雨淋。两侧天井点缀若干假山、盆景、石凳、水池等小景。整座周家老台门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远远望去,白墙乌瓦,黑白分明,富有韵味。</p> 鲁迅故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是周氏家族三个台门中建成时间最晚的一个。周家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 4000 余平方米。1918年底周家新台门内的几房共议,将整座台门连同后面百草园一起卖给东邻朱姓。房子易主后大部分遭改建,现在的周家新台门是2003年根据周氏亲友的回忆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家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模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家新台门里当时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则位于新台门的西面。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出入的地方。当年朱姓在购得周家新台门后大兴土木,将新台门连同其原有住宅,改变原有结构,拆掉进行重建,据说后来由于资金不足,西侧部分无力再拆改,因而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当然这是后话了。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家新台门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家新台门德寿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家新台门香火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家新台门的参观入口就在台门斗,因行程匆匆,没注意到仪门上有没有挂“翰林”的扁额。进台门斗过天井就到二进大堂前,也是称“德寿堂”,是新台门公共活动的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与周家各台门一样高悬一块“德寿堂”大匾,匾下挂“松鹤图”大堂画一幅,并配对联一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两旁柱联二副:“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持其志无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从大堂前再往里走,就是第三进香火堂,门面黑色柱子上有金字对联“越中故地孕文豪,胜绩千秋启后人。”香火堂上现在挂了块“诗书传家”的匾,没有供香火,目前正陈列“会稽覆盆桥周氏家史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会稽覆盆桥周氏家史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覆盆桥周氏世系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房族为典型的四世同堂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在香火堂展出的“会稽覆盆桥周氏家史展”资料介绍,周敦颐(1017—1073),湖南道州(应该是现在的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人,为北宋五子之一,封汝南伯,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思想家,后世族人将其奉为周氏的始祖,以“汝南周”自居。周氏房族自始迁祖周逸斋于明正德年间(1506一1521年)辗转迁入绍兴定居在会稽县竹园桥南堍,到六世祖周煌乾隆元年中举、七世祖周绍鹏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购建覆盆桥周家老台门,150年间为周氏家族的发展时期;从八世祖周渭开设当铺使家产骤增,到鲁迅祖父周福清(十二世)在同治年间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为周氏家族鼎盛的150年;随后就开始进入了衰败时期,其原因除受太平天国风暴冲击外,也是族人贪图享受、不断变卖祖产致使经济一蹶不振。鲁迅一家又因科场舞弊案发,周福清被判斩监候,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受牵连被革去秀才,后来又得了重病英年早逝,家境终由小康坠入困顿。继周家过桥台门变卖之后,1919年周家新台门易主,鲁迅返乡处理卖房事宜后举家迁居北京。适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周氏兄弟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幡式人物。纵观覆盆桥周氏家族的兴衰遽变,既映射出中国封建制度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又构成了周氏三兄弟的成长底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桂花明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卧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办公用的桌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展厅拐过菱形门,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即由此而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听他的继祖母蒋氏给他讲“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故事。后来鲁迅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中都有详细而又生动的回忆。过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的卧室。鲁迅的卧室不大,墙边摆着一张铁梨大木床,系鲁迅当年用过的原物;墙上挂着鲁迅的照片,墙角放着木柜子,南面窗下放着一张长条桌,北边窗前是鲁迅办公用的桌椅,房间里还摆着方桌、木椅、矮柜等家具。辛亥革命期间,鲁迅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是当时他在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就是在此写成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故居座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故居小堂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鲁迅卧室,穿过小院,迎面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东首前半间是客厅,俗称“小堂前”,是鲁迅家吃饭、会客的地方。正堂板壁中间有一幅画联,两侧对联是:“白鹭迎风立,翠荷望泥香。”板壁墙下摆着一张长条桌,桌边放着一张皮躺椅,据说是鲁迅父亲周伯宜患病时用以休息的原物。小堂前中间摆放着一张方桌,方桌下摆着四个圆木凳,两边靠墙处摆着几把木椅和茶几。小堂前后面一板之隔为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安桥头人,她性格和善而坚毅,原先不识字,但“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西首前半间为鲁迅的继祖母蒋菊花的卧室,蒋氏性幽默,侄孙辈很喜欢到她那儿去聊天,听她猜迷语、讲故事,给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蒋氏卧室后面是过道,有楼梯可上。楼上东首一间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故居厨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故居杂物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间平屋介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西首的长弄堂,便来到了厨房,绍兴俗称“灶间”。厨房里有一三眼大灶,还摆放着八仙桌和其他炊具,据说壁上挂着的一只很大的竹编菜罩,是当年的“忙月”(季节工)章福庆为周家做的原物。章福庆是浙江上虞杜浦村人,他常到周家来做忙月,如种地、晒谷、修制竹器家具等,活忙不过来时,章福庆便将儿子章运水带来帮忙。章运水和小鲁迅年纪相仿,“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鲁迅就是在这厨房里和他初次见面,成为好朋友的。运水教过鲁迅怎样捕鸟,讲述过在海边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1919年12月,鲁迅要带全家移居北平回到绍兴搬家时,章运水就带着大儿子章启生(水生)进城来到周家帮忙整理东西,之后又带了二女儿阿花去送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以运水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灶间北面是三间平屋(经考证后1981年修复),西首为堆放杂物所用,东首为章福庆卧室,中间就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了。</p> 百草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草园月亮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草园原为周家新台门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北临东咸欢河,东邻沈姓房屋,西接梁家后园,南宽北狭,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各房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园中植有大树,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百草园里虽无明显界线,却有大园小园之分。小园在北,占地较小,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有门通向东咸欢河,河沿筑有河埠,积肥农船便可在此靠岸,运走周家草灰和粪肥。大园在南,占地较大,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高约一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据说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但参观时也没刻意去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草园”刻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草园种植的蔬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或采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蝥,有时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荫下纳凉,听蝉鸣唱,寒冬在雪地上捉鸟雀。 <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的那篇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记叙了他童年时代在园中天真烂漫的游乐和浓厚的生活情趣。鲁迅在这篇散文的开头这样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span>现在园里还种有豆角和茄子等蔬菜,那块“百草园”的刻石,用的应该就是鲁迅的手迹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光滑的石井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大的皂荚树(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皂荚树“寻访记”(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中学时都背涌过语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开头那几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大家应该基本上都还能记得。一个世纪过去了,传说中墙的那一边随时准备勾引书生的那条美女赤链蛇从未出现。园里的石井栏如今依旧还在,本来就光滑的井栏被岁月的风雨打磨得更加光滑了。而原来那棵高大的皂荚树已不见踪影,现在园内这棵是经过多方考证、寻访,2007年春从新昌县安山镇发现的四棵真皂荚树里,选中一棵胸径25厘米、高10米的移栽到百草园,重现鲁迅笔下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爬满藤蔓的泥墙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短短的泥墙根”刻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今,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根”仍留存如故,依然爬满了何首乌等藤蔓。园林的设计者独具匠心,在“短短的泥墙根”后筑了一堵挺像样的墙,上面贴的黑色石板上镌刻了全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的是鲁迅的原迹。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这面墙距离比较远,而且刻的字迹也不突出,令人很难认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见证百年风雨的老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草园简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新台门周家的败落,百草园东首园地早于1915年就卖给东邻朱家,西首部分也于1918年和新台门房产一起售给了朱家,即鲁迅所说的“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朱家将新台门改建为“磐庐”后,又扩充了后园,在百草园的小园中平地垒起了假山,并构筑了鱼池和花厅。解放后,国家花钱向后来的章姓业主收回,作为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供广大观众游览和休息。百度百科里的几句话正是百草园的生动写照:鲁迅从百草园走来,踏上探求新生活之路,吹响了唤起民众的号角;后人向百草园走去,追寻先生走过的足迹,生发无限的情思,汲取了奋力进击的精神营养。</p> 三味书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味书屋(寿家台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味书屋是晚清时绍兴城内著名的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位于东昌坊口东侧 <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span>。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书认真,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祖父峰岚公于嘉庆年间购置,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味书屋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寿家台门旁门(三味书屋北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味书屋是鲁迅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读书,一直到1898年往南京求学前半年才离开,首尾达六年。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鲁迅还写道对塾师寿镜吾先生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并且认为,三味书屋是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鲁迅勤奋好学,注重思考,在这里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魁”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思仁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寿家台门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由门斗、厅堂、座楼、平屋与厢房等组成。第一进即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为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此匾用来光耀门楣,并表示着寿家人曾经出过举人,是一户书香人家。第二进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据说原意是思行、仁义、道德,告诫后人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厅堂柱子挂一浅绿色木板刻制的对联,联云:“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后边金柱上挂着对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德行、言论的赞颂抱对一副:“道义嘉谟见风骨,箴言懿德泽桑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堂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寿镜吾先生卧室(主人房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余斋(主人书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天井,即为第三进——座楼,这里分别是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卧室的原状陈列。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额上悬挂着一块“重游泮水”匾,这块匾是寿镜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过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祝贺的。寿镜吾先生的卧室里放置着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书房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座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寿镜吾先生与少年鲁迅(文化广场雕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南边厢房现陈列着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代教育史,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最北侧还有一间小屋,是寿镜吾先生侄子寿孝天的书房。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原为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下面挂着一幅松鹿图,据说暗含了“福禄寿禧”的意思,在这里也代表了孔子的牌位。旁边像框里那张照片就是寿镜吾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而且,“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正中为塾师桌椅,两侧为客席,窗前壁下则为学生座位,都是学生自家带来的台凳。鲁迅课桌最初在书屋南墙下,由于别的学生经常出入后园,影响学习,就要求老师把座位移到东北角。课桌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桌面右角刻有“早”字,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寿镜吾先生治学严谨,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园一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腊梅古树名木保护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园中微型雕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味书屋后面有一小园,南北不过两丈,东西一丈多宽,园内有桂花树、腊梅树等,那株腊梅树龄已有200多年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常和同学们来小园嬉戏玩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道,园子“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听到先生在书房里大叫:“人都到那里去了!”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先生有一把戒尺和罚跪的规则,但通常他更倾向于用眼神和大声朗读来维持秩序。学生们也会跟着大声朗读,直到声音逐渐降低,最终只剩下先生一个人在大声朗读。孩子们在枯燥的学习之外,还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而先生虽然严厉,却也不是太古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越中教育简史陈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康熙时绍兴府学宫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稽山书院遗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面南边廂房现为“越中教育简史陈列”,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越中学塾”三部分内容。据陈列介绍,绍兴古代教育发端甚早。公元前五世纪晚期,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已有积物育人、开展教育的举措。东汉时,王充就读于上虞书馆,后又亲自设塾授徒,为绍兴境内办学之始。西晋末,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不少文人移居会稽,于境内办学兴校,越中文化教育大见进展。唐代,越州及诸暨、嵊县建立官学,并有书院之设。北宋,越州属县皆设县学,书院有增,同時出現颇具规模的民间义学。南宋,越州升绍兴府,都市繁荣文教发展并进,书院勃兴,学塾遍设。历明迄清,文教益盛,更兼名家荟集,学术交流频繁。书院学塾遍举和讲学授业成风,对绍兴近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不少书院和学塾成为新式学堂的前身。清康熙年间,绍兴府学宫占地面积达90亩,誉为浙东诸庠之首。稽山書院是浙江省有明确史料记载的第一所书院,北宋越州知州范仲淹创建于龙山西岗。三味书屋即属于由塾师在家自设的学塾。书屋挺小,也比较简朴,但却很有韵味,能在这里受名师指点读到圣贤书,应该是一种福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通往竹林的小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余书屋(仿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研学游活动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竹园的北边厢房现在布置成“三余书屋”(“三余书屋”是“三味书屋”的原名),里面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在这仿真的书屋里体验私塾生活。另外,在寿家台门最后一进的平屋里,还有研学体验活动室。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鲁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置身于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言犹在耳,而“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更是深入人心。</p> 绍兴鲁迅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绍兴鲁迅纪念馆主入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5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绍兴鲁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绍兴鲁迅纪念馆序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自嘲》手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绍兴鲁迅纪念馆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展陈厅共有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生平主要足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自传》手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五十三岁时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生平事迹陈列”采用编年体形式,以时间为序,以鲁迅青少年时期及在绍兴活动内容为重点,表现鲁迅一生业绩,以及思想发展轨迹,依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定论,展现一个活的“人”之鲁迅。共分为五个部分:(一)在绍兴(1881—1897年),(二)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年),(三)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年),(四)在上海(1927—1936年),(五)民族魂。绍兴鲁迅纪念馆藏有大量鲁迅生前使用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泽东主席: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异路,求新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呐喊·自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无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改变了医学救国的初衷,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新的战斗。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7年,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矿路学堂鲁迅读书旧址(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矿产志》(周树人、顾琅纂,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矿井(版画,鲁迅《琐记》插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载,鲁迅是我国早期的矿业学校毕业生、煤炭及矿业界的前辈。中国煤炭史志专家,原国家安全监管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政法司司长吴晓煜先生在所著《煤矿的红色记忆》中曾做过详细介绍。1898年4月,鲁迅到江南水师学堂就读,并改名为“周树人”。但在江南水师学堂只待了七个月的时间,次年便转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并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多的求学时光,一直到1902年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1901年11月7日至19日,即将在矿路学堂毕业之际,鲁迅与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到青龙山煤矿实地考察,下矿洞挖煤。该煤矿当时办得十分糟糕,技术落后、管理混乱,矿工劳动条件异常恶劣。鲁迅在《琐记》中描述:“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工作着。”简短的几句话,勾画出旧中国煤矿的凄凉和落后,表现出鲁迅对煤矿工人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虽然转学他业,但却继续探索和研究矿业。1903年,他在《浙江潮》上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1906年与学友顾琅共同编写的《中国矿产志》一书,由上海普及书局出版,这是地质方面的专门著作,特别是详细地记载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并大声疼呼,要防止“握炭田之旧主,乃为采炭之奴”的悲剧发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族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绸幛(沈钧儒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致许广平的唁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仁里”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中国共产党给予鲁迅极高的评价,中共中共、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致许广平的唁电中,称赞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领袖、共产主义苏维埃运动之亲爱的战友。”鲁迅故里现在的三味风情街南口立有一座两柱冲天石牌坊,南面坊额为“仁里”,坊联为“旭日辉仁里,祥云护德邻”;北面坊额为“德邻”,坊联为“翠竹虚心有节,君子朴实无华”,据说就是为鲁迅建造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上海、广州和绍兴等地相继建立鲁迅博物馆(纪念馆),《鲁迅全集》多次再版。鲁迅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种文字,远播世界各国。纪念馆在北二楼的雕塑,再现鲁迅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p> 鲁迅故里其他乡土人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家台门纪事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绍俗祝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桂花树下讲故事(铜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笔下风情园设在周家新台门东侧,原为朱家老宅,又称“磐庐”,主人叫朱阆仙,即鲁迅笔下买下周家新台门的“朱文公的子孙”。朱家台门占地3000平方米,是当地最奢华的花园台门建筑。2003年景区改造后,以鲁迅笔下的人物、风俗为载体,在这里布置了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四个主题陈列馆,解读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让游客更直观的了解绍兴民风习俗。其中:绍兴民间的“祝福”,俗称“请大菩萨”,亦称“祚福”,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神圣的祭祀活动。祝福大典禁忌甚多,如务必保持绝对肃静,不可使筷子落地等。女眷及个别犯冲男丁均须回避,寡妇更不允许参与。因此,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祝福大典受到的精神打击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继祖母桂花树下讲故事的铜雕,也坐落在“越俗厅”前的桂花树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跨街台亭(南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跨街台亭(北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故居、百草园西侧的新建南路横跨咸欢河上有座塔子桥,桥南是一座跨街台亭,在飞檐重彩的跨街台亭上原有许多匾额,其中南面一块为“恩沛东陶,坊民寿怀鉴敬立”,寿怀鉴就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北面一块写的是“德泽咸欢”。这个台亭一年至少要演两台戏,正月一台灯头戏,五月一台平安戏。另外,坊里遭天灾人祸,也临时演戏,鲁迅幼时曾到这里看过戏。四根台亭的方石柱上各有凹孔,就是用来搭戏台的。土谷祠的大门就开在台亭里,而长庆寺就在台亭南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庆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庆寺位于绍兴城南塔子桥南堍,都昌坊口以北200米左右,初建于唐永徽二年(651),早先有二三十间房屋,斋主可以在这里食宿。距离鲁迅故居不到二百米,旧为绍兴八大寺之一。841—846年一度圮废,至958年又重建,堪称千年古刹。寺院坐西朝东,赭墙黑瓦。红色的山门上悬挂一块红底烫金的“长庆寺”匾额,门两侧黑底黄字书对联:“佛在何方到此即是天竺国,法门大开坐时自有上乘禅。”进门是头殿,原有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菩萨。主殿分为前后两殿,前殿供有一尊高达丈余的如来大佛和数尺长的十八罗汉,殿内石柱上刻有两副楹联:“九品莲台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相龙吟虎啸出天台”;“炳惠照于西天教开两汉,荫慈灵于中土恩普十方”。后殿是一尊木雕的千手观音像,鲁迅也说过:“我的确早看见寺里有丈余的大佛,有数尺或数寸的小菩萨”,殿内还有大小匾额五十多块。鲁迅小时候,父母怕他难以养大,不满周岁时就把他抱到长庆寺,寄名为住持和尚龙祖的弟子,龙师傅为鲁迅取法名叫“长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土谷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土谷祠供奉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谷祠 ,也称土地庙,古代称社庙,是祭祀社神的场所。延续到后来的土地庙或土谷祠,供奉的社神也称土地神或土谷神,通常以白发玄衣或黄袍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为偶像,道教中是只管某一地域的俗神。绍兴原有土地庙、土谷祠多处,祀奉的土地神也不尽相同。塔子桥头、长庆寺斜对面的这座土谷祠,坐东朝西,北临咸欢河,共两进三间平房,始建年代不详,里面供奉的也只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这两尊菩萨。解放前,除农历四月十四日土地神生日有香火外,平时十分冷落;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庙宇基本废圮;1981年对部分建筑进行修复;2002年,绍兴市实施鲁迅故里保护工程,对土谷祠进行原址重建,恢复旧观。清光绪年间,祠内由一庙祝掌管,一些无家可归的乞丐、游民也栖身于此。其中有一个叫谢阿桂的人,孑然一身,也住在祠里,他主要靠替别人舂米、帮工来维持生计,曾给周家打过短工,因沾有偷窃习气,名声不好。鲁迅对他比较熟悉,后来在小说《阿Q正传》中,也许以他为原形,创作了阿Q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小说自1921年12月4日至翌年2月12日在《北京副镌》连续发表,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现状,犀利的笔锋触及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和几千年以来的封建意识。从中学语文课文中读到《阿Q正传》,对阿Q精神胜利法记忆很深。阿Q的精神胜利是变态的反抗,是愚昧麻木的表现,是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等级制度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咸亨酒店(远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咸亨酒店(正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咸亨酒店外孔乙己铜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光绪甲午年(公元1894年),鲁迅堂叔周仲翔等在绍兴城内的都昌坊口开设一家小酒店。店主从《易经.坤卦》之《彖传》“含弘广大,品物咸亨”句中,取“咸亨”两字为店名,寓意酒店生意兴隆,万事亨通。鲁迅在《孔乙己》、《风波》和《明天》等著名小说中,把咸亨酒店作为重要背景,使咸亨酒店名扬海内外。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后来中学语文课文的传统名篇。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确有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是唯一的“长衫主顾”。孟夫子是一个破落大户人家的子弟,同时也是一个穷读书人,读过书但未能进学,也不会营生,最终穷得几乎讨饭为生。与孔乙己有着相似的经历,包括替人抄书、喜欢喝酒、偶尔偷东西等。鲁迅在创作孔乙己时,参考了孟夫子的故事,描绘了这一群人的末路,特别是孟夫子的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的言论,也成为了孔乙己的标志性台词。现在咸亨酒店前的空地上,真的有一尊孔乙己铜像,穿着长衫,眯着眼,拈一只酒杯,面前还有一碟茴香豆,让人不由立刻想起,孔乙己用手指拢着小碟,喃喃道:“多乎哉,不多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族脊梁”照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故里不仅是一个历史名胜,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鲁迅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价值观的推崇,以及对于封建专制、迷信陋习的批判。这些都是鲁迅的思想精髓所在,也是鲁迅故里的文化内涵所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自拍,文字根据网络资料及景点解说等材料整理)</p>